重磅|電力行業輿情年度報告(2017)
本報告以2017年電力行業熱點信息及重點能源信息為基礎,通過分析研判,從熱度排行、領域分析、關鍵詞分布等方面做出詳細闡述,結合案例分析
03 傳播環境復雜,傳播效果存在較大不可控性
全媒體時代,電力行業重大新聞事件會經由平面、廣電、互聯網以及移動新媒體集中報道,迅速傳遞給社會公眾,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引起社會關注。之后存在不同媒體和利益相關方出于不同的立場和考量挖掘新聞事件負面內容的現象。
國電集團與神華集團重組成立國家能源集團、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青海首次連續7日全清潔能源供電等新聞事件即經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站、期刊以及微信微博、客戶端等各類媒體平臺集中報道,迅速被社會公眾知曉。
不久,這些正面意義的新聞事件被加入或著重突出“問題”而導致傳播效果的多面性。其中,分別在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青海首次連續7日全清潔能源供電的新聞報道中,部分媒體和專業人士突出強調天然氣水合物的商業化運用路還很長、青海連續7日全清潔能源依賴大電網調峰等問題,盡管這一視角下的問題也有理有據,但并非宣傳初衷,恰好說明了新聞報道的有機運動性和傳播效果的不可控性。
04 電力行業負面輿情大幅減少
電力行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行業,事關國計民生,處于輿論聚光燈的中心。一段時間以來,行業中煤電致霾、談核色變、特高壓爭議、棄風棄光棄水頑疾、高官高管腐敗、企業負債率高、電價不透明以及農網工程推進過程中的青苗問題、水電工程中的征地補貼問題、突發性停電等問題輿情時常出現,困擾行業健康發展。
2017年,這些負面輿情大幅減少。這一方面在于,隨著電力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行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問題得到緩解或消除;另一方面在于,電力行業企業日益重視新聞輿論工作,切實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為行業發聲正是非,積極回應輿論關切,最大限度地凝聚社會各界的共識促進行業發展。
05 核電科普與公眾溝通不斷創新方式方法
發展核電是優化我國能源結構、治理環境污染的重要舉措。然而核電發展并不順暢,新聞跟帖中充斥著大量因不信任或鄰避效應而反核的民間言論,近幾年來,核電科普和與民互動是核電行業引導輿論的重要手段。
2017年,國家出臺或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等多項有關核能利用政策法規,其中引入公眾決策機制。核電企業繼續保持核電科普和與民互動的力度。在2017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普日活動中,核電安全科普被納入,主辦方用權威科學澄清錯誤認識,普及科學知識,為國家實施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營造良好氛圍。眾多核電站以此為契機,與當地科協等部門聯合舉辦全國科普日主題活動走進核電站體驗研學之旅等活動,使市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認識到核電是清潔、安全、穩定的能源,不再談核色變。2017年5月,已連續舉辦5年的大亞灣核電站公眾開放體驗日活動推出新玩法,面向全國征集30對幸運夫妻,到核電基地免費拍攝婚紗照。這是核電站為破解鄰避效應,加強與民眾溝通的一次大膽嘗試,該活動在全國產生較好地與民互動效果。
四、輿情引導及應對建議
1.構建系統化的全媒體矩陣
積極主動發出自身聲音,回應輿論關切是輿論引導的先手,因此首先要建設好行業企業自有媒體平臺。當前,媒體在加速深度融合,企業在管理好現有企業報刊、網站、微信公號等的基礎上,要順應媒體變革趨勢,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打造具有強大傳播力的全媒體矩陣,為企業發展和網絡形象提升保駕護航。
尤其對于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為載體的新媒體建設,需要順應新傳播環境下用戶的信息獲取方式和需求,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與用戶形成良好的互動和較為穩固的網絡關聯。同時,也將企業新媒體賬號嵌入綜合資訊類APP,通過入駐今日頭條、人民日報客戶端、騰訊新聞客戶端等,實現信息的分發。并根據不同平臺的定位,選擇差異化傳播策略,擴大企業粉絲群體。
有了忠實的粉絲和手段先進的傳播平臺,當發生輿情危機時,企業可以及時發出利于自己的正面聲音,這些穩固的用戶將自發成為企業媒體的延伸——眾多的微媒體,起到稀釋和壓倒負面輿情信息的作用。
2.強化與外部媒體的關系
輿情傳播走勢受到傳播平臺、媒體引導、主體回應、輿論推動等因素影響,外部媒體是引爆輿情的前端和影響輿情走勢的重要力量。電力企業要重視與外部媒體的溝通聯系,及時回應輿論關注的熱點問題,正面引導社會輿論,避免惡意炒作,維護好企業良好形象。
為增強新聞輿論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建議行業企業建立規范的媒體通氣會、媒體座談會等溝通機制,傳遞自身信息同時挖掘媒體報道需求,共商宣傳策略;建立媒體激勵機制,以致謝信或其他可行的形式,激勵在本企業新聞宣傳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媒體和記者;建立媒體微信群等線上交流平臺,形成與媒體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及時發出正確信息,防范新聞信息誤解、曲解的發生、發酵。
3.完善輿情監測、研判和處置機制
愈加發達的新媒體傳播,更加發散,不定向、可預見性差,尤其是基于關系傳播、相對封閉的微信傳播環境,對輿情監測提出了較大挑戰,需要不斷完善輿情監測、研判和處置機制,提升輿情監測、研判的精準性,為輿情處置提供科學依據。
在人工+信息智能抓取系統相結合的通行監測手段中,關鍵詞的科學設置、搜索范圍的限定、干擾信息的排除,可以通過人工設置加以優化,從而提升信息抓取的精準性。特殊事件發生、特殊時期要提高人工監測的強度,避免自動抓取的遺漏或延時。
在實踐中,輿情自動抓取系統對微信公眾號和微信圈發布的信息搜索和抓取能力較弱,需要人工梳理一批易產生負面輿情的微信公眾號,掌握其信息發布節奏,利于有效跟蹤監測。也由于微信信息的不易抓取,微信平臺曝出負面輿情后,一段時間內只在相對封閉的圈子內傳播,得不到主流網站的轉載。當有關信息一旦被主流網站轉載,其不良影響則會迅速大眾化傳播與擴散。
研判輿情,多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綜合考慮輿情信息的內容傾向、首發媒體權重以及信息轉載量、評論量等指標的影響權重,劃分風險級別。針對不同級別的風險,啟動相應應急預案。盡管輿情處置要及時有效,但網絡輿情熱點層出,一個熱點可能很快沉淀,因此對負面輿情也不能過度反應,以免勞民傷財。
4.危機應對中態度積極,言行得體
輿情應對中,態度往往比能力更重要。根據輿情處置方案,需第一時間發聲的,要及時發聲,表明態度,占領輿論高地。因為信息發布時間的早晚直接影響著民眾對企業處理事件的態度和信心,而且,真相缺位造成的“真空地帶”可能被各種謠言填補。
真實是速度的基礎,作為輿情應對主體的電力企業要懂得在及時發聲和“發對聲”之間穩妥拿捏。對于較為敏感的信息如事故傷亡人數、事件發生原因等更需斟酌查證后再進行通報。
與公眾溝通中重視民意訴求,有針對性回應民意關切,避免自說自話。在突發輿情發生后,要避免官話套話,重點回應百姓最為關注的實質性問題。同時,在互動中要注意言辭,不當言辭不僅不能緩和事態,反而“火上澆油”,甚至引發次生輿情。
5.危機輿情后重視形象修復
重大輿情危機應急處置后,并非是輿情處置的終點。因為即使輿情處置較為成功,輿情事件也會給輿情應對主體的聲譽、公信力、形象帶來損傷,也是重大危機事件對涉事主體輿論形象影響的長尾效應。輿論形象的修復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
輿情危機處理后,除了對企業可能存在的輿情風險點進行評估、排查,做好輿情應對案例的總結評估,還要通過積極舉動主動修復企業形象。一方面要積極做好輿情處理過程中承諾的整改措施,解決輿論關注的問題,另一方面要通過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完善監督措施,最大限度彌補負面及突發危機事件造成的企業形象損失,重新贏得公眾的信任。
原文首發于《電力決策與輿情參考》2017年12月29日第48期
原標題:獨家重磅 | 電力行業輿情年度報告(2017)
責任編輯:李鑫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