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十三五”綜合能源發展規劃(修編版)》:擴大電力外送規模積極參與京津冀電力市場化交易
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日前公布了《山西省“十三五”綜合能源發展規劃(修編版)》,規劃提出,擴大電力外送規模。積極參與京津冀電力市場化交易。推動京津冀等地企業與我省電力企業開展合作,擴大電力外送規模。推動外送電通道建設。吸引受電省份資本與我省發電企業合作,共同投資建設特高壓外送電配套電源。推進新能源跨省跨區交易新機制,以晉北-江蘇特高壓交易為試點,探索燃煤機組和新能源機組按一定比例打捆外送的方式。加快盂縣—河北500千伏交流輸電工程,到十三五”末全省外送電能力力爭達到3930萬千瓦。
建立山西電力交易平臺,允許大用戶、獨立配售電企業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
全文如下:
山西省“十三五”綜合能源發展規劃(修編版)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第二次公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以及《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等相關規定,現對《山西省“十三五”綜合能源發展規劃(修編版)》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征求意見稿)有關內容進行第二次公示,廣泛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公示內容如下:
一、規劃概述
《山西省“十三五”綜合能源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由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組織修編,規劃期為2018-2020年,規劃范圍為山西省行政區劃范圍。
1、規劃目標
(1)能源生產。
到2020年,全省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8億噸標煤左右,煤炭產能控制在12億噸左右,產量控制在10億噸以內;電力裝機容量力爭達到1.3億千瓦,其中外送電裝機規模達到6000萬千瓦;煤層氣產能力爭達到400億立方米;焦炭產能1.2億噸;煤基合成油品600萬噸、煤制烯烴240萬噸。
(2)能源消費。
到2020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2.27億噸標煤。其中,煤炭4.0億噸、全社會用電量2580億千瓦時、天然氣(煤層氣)160億立方米、油品840萬噸。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5%以上。
(3)節能減排。
到202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率完成國家同期下達指標;煤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水平控制在325克/千瓦時以內,6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平均供電煤耗控制在310克/千瓦時以內。60萬千瓦級機組在燃煤火電裝機中占比超過40%,輸電線路平均線損下降10%。原煤入洗率達到80%。
(4)環境保護。
到202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完成國家下達指標;能源領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工業粉塵排放總量控制在國家下達約束指標以內。礦井水綜合利用率達到90%,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70%。劣Ⅴ類水體比例在15%以內。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取得重大進展。
(5)安全生產。
到2020年,全省煤礦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重特大事故得到遏止,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穩定保持在0.1人以下,水害得到有效控制,煤炭產業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6)深化改革。
煤炭、電力、煤層氣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基本實現煤炭管理體制和管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公益性以外的發售電價由市場形成;能源價格市場化改革取得新進展,能源財稅機制進一步完善,初步形成適應能源科學發展需要的行業管理體系。
2、主要任務
(1)推進三大煤炭基地提質,打造煤炭產業升級版。
①進一步提高煤炭產業集中度。②全面推進現代化礦井建設。③科學合理控制煤炭生產總量。
(2)加快建設三大煤電基地,做大做強煤電支柱產業。
①優化發展煤電。大力發展大容量、高參數超臨界、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②加快建設低熱值煤電廠。③推動外送電通道建設。④加大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
(3)規范有序建設煤化工基地,科學發展現代煤化工。
①建設晉北、晉中、晉東三大煤化工基地。②積極推進現代煤化工示范項目建設。③改造提升傳統煤化工產業。
(4)以“氣化山西”為引領,大力發展煤層氣產業。
①建設沁水、河東兩大煤層氣基地。②實施煤礦瓦斯抽采全覆蓋工程。③完善“三縱十一橫”管網布局。
(5)加快建設新能源基地,大力培育新能源產業。
以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煤層氣發電為重點,加快新能源開發利用產業化進程。
(6)加快建設能源裝備基地,培育壯大能源裝備產業。
整合提升全省能源裝備產業,推動煤機裝備制造、電力裝備制造、煤層氣裝備制造、煤化工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基地建設。
(7)建設三大能源服務體系,為能源產業發展提供服務。
重點提升市場、物流、金融服務體系,適應煤炭經濟向綜合能源經濟轉型的要求。
二、規劃環境影響分析
1、大氣環境影響:煤炭開采、燃煤發電、煤層氣發電、生物質發電等規劃能源相關行業產生的廢氣排放對大氣環境產生影響,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和惡臭氣體等。
2、水環境影響:煤炭開采、燃煤發電、煤層氣發電、生物質發電等規劃能源相關行業產生的廢水排放對地表水可能產生影響;水電開發會造成庫區水流減緩、水位升高,易形成富營養化影響水質;高庫大壩泄流易產生低溫水和氣體過飽和影響水生生物。
3、固體廢物:煤炭開采、燃煤發電、生物質發電等規劃能源相關行業產生的固體廢物主要包括煤矸石、灰渣、飛灰、石膏、污泥等。
4、生態環境影響:煤礦開采造成采空塌陷區,導致土壤龜裂,山體滑坡,水資源流失,耕地毀壞;光電開發占用土地面積較大,影響動物生存空間,對物種多樣性有一定影響;水電開發造成水文情勢變化,影響水生生物“三場”及洄游通道,影響水生生物多樣性;風電開發風機可能對鳥類的覓食、休憩和遷飛等活動行為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
三、環境影響減緩對策和措施
1、提高準入,倒逼能源產業環保升級改造。
(1)提高環保準入。全省煤電行業執行《燃煤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DB14/T 1703-2018),焦化行業逐步實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推進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加大對純凝機組和熱電聯產機組技術改造力度,加快供熱管網建設,充分釋放和提高供熱能力,淘汰管網覆蓋范圍內的燃煤鍋爐和散煤。
(2)加大淘汰落后力度。縣級及以上城市在完成建成區淘汰每小時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及茶水爐、經營性爐灶、儲糧烘干設備等燃煤設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淘汰力度,原則上不再新建每小時35蒸噸以下的燃煤鍋爐,其他地區原則上不再新建每小時10蒸噸以下的燃煤鍋爐。淘汰關停環保、能耗、安全等不達標的30萬千瓦以下燃煤機組。2020年底前,全省30萬千瓦及以上熱電聯產電廠供熱半徑15公里范圍內的燃煤鍋爐和落后燃煤小熱電全部關停整合。對關停機組的裝機容量、煤炭消費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指標,允許進行交易或置換,可統籌安排建設等容量超低排放燃煤機組。重點區域嚴格控制燃煤機組新增裝機規模。
(3)強化能源行業環保管控。對火電、焦化等重點行業及燃煤鍋爐物料(含廢渣)運輸、裝卸、儲存、轉移和工藝過程等無組織排放實施深度治理。嚴控煤炭開采洗選、煤化工等行業廢水排放,對于無法全部回收利用要排入環境的礦井水,要求其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三項主要污染物達地表水Ⅲ類標準后排放。提高能源產業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70%,危險廢物全部安全處置。
2、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構建清潔低碳高效能源體系。
(1)有效推進清潔取暖。堅持從實際出發,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超低排放)、宜熱則熱,多能源供暖。實施居民生活用煤清潔能源替代。統籌協調推進"煤改電"、"煤改氣"建設項目落地。
(2)加強"禁煤區"建設,加強煤質管控,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全省新建耗煤項目實行煤炭減量替代。按照煤炭集中使用、清潔利用的原則,重點削減非電力用煤,提高電力用煤比例。繼續推進電能替代燃煤和燃油。
(3)加快機動車結構升級,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淘汰老舊車輛,強化油品質量監管。
3、合理規劃布局能源開發項目,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區域減排和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1)在能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嚴格遵守國家和山西省的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生態功能區劃,不得在禁止開發區、環境敏感區及生態紅線等區域布局能源建設項目。在布局建設能源項目時,應堅持“點上開發、面上保護”的原則,最大減輕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
(2)能源開發項目建設階段,要加強生態保護,嚴格落實各項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盡量減少項目施工和運營區對植被、自然環境、生態系統的破壞。在項目施工過程中,要科學布置取土場、施工便道等臨時占地,嚴格挖方填方核算,盡量做到挖填平衡,棄渣場要合理選址,并進行環保防護和生態恢復,防止水土流失。同時,增加能源項目建設區綠化面積,保護和改善地區生態環境,注意減小項目開發過程中的揚塵污染。
四、環境影響評價結論
《規劃》基本符合國家和山西省有關政策和規劃要求,在落實規劃環保措施和本次環評所提建議和措施的前提下,《規劃》實施的環境風險可控,從環保角度可行。
五、公眾查閱環境影響報告書簡本的方式和期限
本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簡本見附件,公示期間公眾可通過下載附件查閱;公眾提出意見的起止時間為本公告發布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信函以郵戳日期為準)。
六、征求公眾意見的范圍和主要事項
1、范圍:可能受到規劃實施影響的居民、有關專家、部門、單位或團體。
2、主要事項:
(1)公眾是否支持規劃實施;
(2)公眾對規劃實施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的意見;
(3)公眾對規劃環評提出的調整意見和減緩措施的意見;
(4)公眾對規劃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5)公眾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改進的意見和建議。
七、征求公眾意見的具體形式
公眾可以信函、傳真、電子郵件、電話或者其他聯系方式,與規劃單位或環境影響評價單位聯系,發表關于該《規劃》及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意見看法,并請留下姓名及基本情況(單位或住址,文化程度、職業、聯系方式等),以便必要時進行回訪。
八、規劃及環評單位名稱與聯系方式
規劃單位: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聯系人:杜 青
聯系電話:0351-3119225
環評單位:山西省環境規劃院
聯系人:韓 麗
聯系電話:0351-5605695
傳真:0351-5605696
郵箱:sxshjghy@126.com
通訊地址:太原市迎澤區桃園北路6號民信商務410室
1 總則
1.1 項目背景
能源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山西作為國家綜合能源基地,其能源發展對全國及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支撐和保障作用。當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問題凸顯,山西省能源的發展規劃對于我國能源發展戰略落實和山西省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都具有重要意義。
2016年12月2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印發《山西省“十三五”綜合能源發展規劃》。目前,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根據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國務院支持山西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意見行動計劃》(晉發〔2017〕49號),按照《山西打造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行動方案》(晉發〔2017〕50號)要求,結合“十三五”初期山西能源發展實際,省發改委組織對《山西省“十三五”綜合能源發展規劃》進行修編。
為推進山西能源產業清潔、綠色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省發改委委托我院開展《山西省“十三五”綜合能源發展規劃》(修編版)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我院技術人員在資料收集、實地踏勘調研以及梳理規劃內容的基礎上,對規劃與上層和同層次的相關政策、規劃的協調性進行分析,對規劃實施涉及的資源、環境因素進行評價,通過設定合理情景對規劃的環境影響進行預測分析,最終提出評價結論、建議和環境影響減緩措施,并編制了本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
1.2 評價對象與時空范圍
1.2.1 評價對象
《山西省“十三五”綜合能源發展規劃》(修編版)
1.2.2 評價時段
規劃修編的基準年為2017年,規劃期為2018-2020年。因此,評價基準年為2017年,采用數據主要為2017年,部分采用2015年和2016年。
1.2.3 評價空間范圍
整體評價范圍為整個山西省域,涉及11個省轄市。
1.3 評價重點內容
(一)與相關規劃的協調性分析
分析規劃與不同層次的主體功能區規劃、生態功能區劃、環保政策和規劃等在功能定位、開發原則和環境準入等方面的符合性。分析規劃方案與其他相關規劃在資源保護與利用、生態環境要求等方面的沖突與矛盾。論證規劃方案與區域發展目標、定位的協調性。
(二)區域生態環境現狀分析和回顧性評價
結合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重要環境保護目標,分析說明近年來大氣環境、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環境等區域生態環境現狀與變化。通過分析區域內能源發展規劃實施引發的生態環境演變趨勢,識別區域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成因。
(三)資源環境承載力分析
綜合分析區域大氣環境承載能力和區域水資源供需平衡。根據能源規劃的發展目標,核實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承載力。
(四)環境影響預測和分析
重點對能源相關產業大氣、水污染物排放量、固體廢物產生量以及“煤改電”、“煤改氣”、固廢綜合利用等措施對環境的影響進行預測,分析能源相關產業發展對環境質量和生態系統的影響,分析規劃實施是否會加劇現有生態環境問題。
(五)規劃優化調整建議
以資源環境可承載為前提,從能源規劃的目標和定位、環境合理性以及產業結構等方面論證規劃的合理性。對與環保政策要求存在明顯沖突的問題提出規劃的優化調整建議。
(六)預防或減緩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
立足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提出相關大氣污染防控對策。細化水資源循環利用方案,分類明確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處理處置的有效途徑和方式。制定有針對性的跟蹤評價方案。
1.4 環境保護目標
根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HJ130-2014),結合規劃特點,確定本次規劃環評的環境保護目標為規劃能源發展涉及區域范圍內的環境敏感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和需要保護的對象,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泉域保護區、重要水體、濕地、珍稀瀕危(或地方特有)野生動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區等環境敏感區,以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自然景觀保護為首要任務的重點生態功能區以及居住、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辦公等為主要功能的區域,文物保護單位,具有特殊歷史、文化、科學、民族意義的保護地等。
2 規劃分析
2.1 規劃簡述
2.1.1 規劃目標
依據國家“十三五”能源規劃指標,按照全省“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議總體要求,結合《山西打造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行動方案》要求,綜合考慮資源、環境、水利、交通等約束條件,確定全省“十三五”能源發展目標。
能源生產。到2020年,全省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8億噸標煤左右,煤炭產量基本穩定在9億噸左右;全省電力裝機容量11000萬千瓦左右,新能源裝機占全省電力總裝機規模的35%左右;煤層氣抽采量力爭達到200億立方米,外輸量達到60億立方米。
能源消費。到2020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2.24億噸標煤。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比例下降到80%,比2015年下降7個百分點,下降幅度領先全國。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5%以上。
節能降耗。到202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6%,力爭達到18%,下降幅度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3個百分點。原煤入洗率達到80%以上。
碳減排。到202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大型發電集團單位供電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550克/千瓦時以內,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環境保護。能源領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排放總量控制在國家下達約束指標以內。礦井水綜合利用率達到90%,煤矸石、粉煤灰綜合利用率達到70%。
2.1.2 規劃時段
規劃修編基準年為2017年,規劃期為2018-2020年。
2.1.3 規劃任務
(一)推進三大煤炭基地提質增效
加快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三大煤炭基地提質,提高先進產能占比,推進綠色礦山和智能礦山建設,建立世界最清潔的煤電體系,優化煤炭供給結構,推進煤炭轉型發展。
實施煤炭減量重組減量置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運用市場化、法治化辦法,淘汰關閉一批、減量重組一批、減量置換一批、依規核減一批煤礦,有序退出過剩產能,到2020年,煤炭總產能控制在14億噸左右。
提升煤炭先進產能占比。堅持去產能與發展先進產能相結合,通過實施減量置換、兼并重組、產能核增、減人提效等方式建設符合先進產能標準的煤礦,全省煤炭先進產能占比逐步達到2/3。
推進煤炭安全高效開采。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大力推進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礦山建設,探索“互聯網+煤炭開采”,打造煤炭無人(少人)智能開采與災害防控一體化的采礦新模式。省屬國有重點煤礦綜采工作面力爭實現可視化、自動化開采,煤礦安全生產水平繼續保持國內領先。
加大煤炭資源綜合利用。加快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加大煤矸石(含洗矸、煤泥)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化和多重功能化發展。加快朔州國家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建設。加強對煤炭共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勘探和綜合評價,推動與煤共伴生資源精深加工和產業化發展。
(二)推進電力行業清潔高效生產
以綠色發展為目標,對我省電力行業長期存在的一些落后產能實施淘汰或改造,實現電力行業綠色清潔發展。
適度控制電力總裝機。停緩建一批煤電項目,為化解全國煤電產能過剩風險做出突出貢獻。除熱電機組外,限制超臨界機組建設數量,禁止建設亞臨界參數機組,淘汰普通高溫高壓機組。到2020年,全省電力裝機容量11000萬千瓦左右,其中,煤電裝機容量7200萬千瓦左右。
加快推進燃煤機組超低排放。著力推廣先進節能技術,加快現役煤電機組升級改造,力爭燃煤電廠平均供電煤耗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新建常規燃煤發電機組要執行《燃煤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DB14/T 1703-2018)。對不達我省超低排放標準限值要求的燃煤發電機組一律停止運行。落實燃煤機組超低排放電價政策。
擴大電力外送規模。積極參與京津冀電力市場化交易。推動京津冀等地企業與我省電力企業開展合作,擴大電力外送規模。推動外送電通道建設。吸引受電省份資本與我省發電企業合作,共同投資建設特高壓外送電配套電源。推進新能源跨省跨區交易新機制,以晉北-江蘇特高壓交易為試點,探索燃煤機組和新能源機組按一定比例打捆外送的方式。加快盂縣—河北500千伏交流輸電工程,到十三五”末全省外送電能力力爭達到3930萬千瓦。
(三)改造提升傳統煤化工產業
依托我省要素資源優勢,采用國內外一流先進技術和多聯產技術路徑,實施一批現代煤化工高端示范工程,盡快走出一條高端化、規模化、國際化的現代煤化工發展路子。
積極推進現代煤化工高端示范工程。積極布局一批煤炭深加工高端項目,實現煤炭利用由燃料向材料轉變。加快發展煤(甲醇)制烯烴、乙二醇等新材料,大力發展煤炭深加工精細化學品和合成材料,走高端化精細化路線,形成與石油路線的差異化競爭。加快煤中無機礦物材料化利用,發展儲能材料、高端智能建材、高端陶瓷材料、玄武巖纖維等。加快推動潞安高硫煤清潔利用油化電熱一體化等國家示范項目建設,帶動甲醇等煤化工改造升級示范。
改造提升傳統煤化工產業。鼓勵通過兼并重組、淘汰落后、加大技術改造等促進傳統煤化工、煉焦化產品加工、氯堿化工等產能進一步向重點優勢企業集中;鼓勵現有化工企業,運用現代信息、科技、互聯網技術,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堅持傳統、走出傳統,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升級,加快形成高端產品的生產能力,提高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優化升級;依托重點園區,打造晉東、晉中(南)特色化工產業基地。
(四)大力發展煤層氣產業
把煤層氣產業作為山西能源革命的戰略關鍵和主要抓手,結合市場及生產力布局,重點建設沁水和河東兩大煤層氣產業基地,提高煤層氣規模化開發水平。
建設兩大煤層氣基地。建設沁水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東沿兩大煤層氣基地,推動沁水-屯留、左權-昔陽、沁源-安澤、古交-交城、保德-興縣、柳林-石樓、鄉寧-吉縣等7個國家規劃礦區優質資源的規模開發利用;積極推進晉中、沁源—古縣等7個省級重點礦區建設;鼓勵風險勘查,探索建立新區域、新層系煤層氣資源開發利用的試驗區。到2020年,全省煤層氣總產量力爭達到200億立方米,占到全國總產量的83%,覆蓋全省人口比例達到70%。
實施煤礦瓦斯抽采全覆蓋。推進晉城礦區、陽泉礦區、潞安礦區、西山礦區和離柳礦區五大瓦斯抽采利用礦區建設。加大井下煤礦瓦斯抽采量,積極探索低濃度瓦斯利用途徑,提升煤礦瓦斯綜合利用水平。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省煤礦瓦斯抽采利用全覆蓋。
完善“三縱十一橫”管網布局。依托國家主干管網和煤層氣產業基地,建成連接主要煤層氣田的山西“三縱十一橫”輸氣主干管網和支線輸氣管網,推進煤層氣外輸通道工程建設,實現與京津冀、雄安新區等周邊區域的輸氣管網對接。加大煤層氣下游市場開發培育力度,重點布局一批工業、民用、汽車、分布式能源等領域應用項目。改造各縣(市、區)城市燃氣工程,加強民用和工業燃氣利用及煤層氣壓縮、液化等工程建設,積極探索煤層氣多通道、多途徑利用;支持市縣政府、企業及投資機構聯合投資,逐步建設戰略性、公益性的大型液化煤層氣戰略儲備設施,保障我省供氣安全。
(五)大力培育新能源產業
以風能、太陽能、煤層氣、地熱能、生物質能、水能發電為重點,加快新能源開發利用產業化進程。
壯大風力發電。統籌晉北風電基地建設和中南部低風速資源開發。重點支持北部三市風電供暖工程試點工作,在風力發電過剩地區,積極推進風電供暖試點工程。優化發電運行方式,通過實施供熱機組靈活性改造等方式改善系統調峰能力,增強本省風電消納能力。通過風火打捆方式,逐步擴大風電外送能力。到“十三五”末,風電裝機容量為1400萬千瓦。
提升光伏發電。推進光伏產業有序發展,以大同、陽泉等為重點,大力推進光伏領跑技術基地建設。以呂梁、太行兩大連片特困扶貧區光照資源較好的57個貧困縣為重點,穩步推進光伏扶貧。鼓勵利用閑置的荒山荒坡和綜合開發的土地資源開發太陽能發電項目。鼓勵推進太陽能熱發電示范試點。積極推進分布式光伏應用,在規模指標的指導下,鼓勵工業企業、大型公建建設光伏系統;以就地消納為原則,鼓勵城市農村屋頂安裝分布式光伏系統。“十三五”末,太陽能發電力爭達到1000萬千瓦。
提速煤層氣發電。推進中部如太原市、西部如呂梁市離石區、東南部如陽泉市和晉城市的地面開采煤層氣熱電聯產項目建設,以減輕環保壓力;推進低濃度瓦斯就近綜合利用發電。加快在建燃氣電廠建設,積極推進新建燃氣電廠的前期工作,到“十三五”末,全省煤層氣發電裝機為700萬千瓦。
開發地熱能資源。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各種地熱能資源,提高地熱能在城鎮和新農村建筑中用能比例。在用熱需求集中、資源條件優越和地質條件適宜的區域,不斷提高淺層地溫能在城鎮建筑用能中的比例,優先發展再生水源熱泵(含污水、工業廢水等),積極發展空氣源熱泵,適度發展土壤源熱泵和地下水源熱泵。鼓勵水熱型地熱資源的梯級利用。
培育生物質能發電。在晉中、運城、長治、臨汾、忻州等生物質資源豐富的地區,大力推進生物質能熱電聯產。合理布局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優先鼓勵在11個地級市、11個縣級市及部分人口規模較大的縣、區布局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到2020年,生物質發電(含垃圾發電)達到50萬千瓦。
推進水電基地建設。在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移民安置和確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通過業主招標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常規水電站和抽水蓄能電站。重點推進汾河、沁河、漳河、滹沱河等流域水利樞紐(水電)項目建設,積極爭取古賢裝機容量210萬千瓦,磧口裝機容量180萬千瓦,禹門口(甘澤坡)裝機容量44萬千瓦。推進2項抽水蓄能項目建設,其中渾源150萬千瓦,垣曲120萬千瓦。到2020年,全省水力發電裝機容量達到約250萬千瓦。
(六)培育壯大能源裝備產業
認真落實《中國制造2025-能源裝備實施方案》,堅持市場需求導向,整合能源裝備優勢產業,推動能源裝備向高端化發展,提升山西能源裝備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快能源裝備產業轉型升級。重點推動煤機裝備、電力裝備、煤層氣裝備、煤化工裝備、新能源汽車等基地建設。
煤機裝備。不斷提升煤機系統集成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發展適用各類煤層和各種復雜地質條件的掘進機、采煤機、刮板運輸機以及液壓支架等“三機一架”自動化、智能化成套開采裝備,發展大型露天礦用挖掘機、煤礦井下機器人、自移式破碎站、轉載機等高端化成套設備,打造山西(太原)煤機技術研發中心和晉中、晉東、晉北三大煤機制造產業集群。
電力裝備。積極拓展延伸電力裝備制造產業鏈,推動電力裝備制造成套化、系列化和高端化,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重點布局太原鍋爐集團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易通集團工業余熱低溫發電機組、太重集團風力發電機組、晉能光伏電池和組件產品,支持晉能、潞安太陽能一體化工業園區建設。
煤層氣裝備。發揮石油鉆具裝備、煤機裝備研制優勢,依托煤層氣國家級實驗室、煤層氣開發利用研究中心等,加快煤層氣鉆探尖端技術、井下松軟煤層高效鉆進技術等研發,發展煤層氣勘探高精尖勘探裝備、定向鉆機、智能化排采系統、徑向鉆機等產品,建設太原、晉城兩個煤層氣裝備制造業基地,加快煤層氣裝備配套產業服務體系建設。
煤化工裝備。以陽煤化機、太重煤化和賽鼎公司為主體,建設太原煤化工裝備制造基地,打造以現代煤化工關鍵設備為主導產品、具備成套設備研發設計制造能力和工程總承包能力的煤化工裝備制造基地。
新能源汽車。立足我省煤電能源優勢,以電動客車、電動專用車、電動乘用車整車及電池、電機、電控、輕量化材料等核心零部件為重點方向,完善產業鏈條,建設太原、晉城、長治、晉中、運城電動汽車產業基地,打造華北地區電動汽車強省。依托我省甲醇、燃氣汽車產業基礎,打造晉中、長治甲醇汽車產業基地,太原、運城、大同燃氣汽車產業基地。
(七)建設能源發展服務體系
重點提升市場、物流、金融服務體系,適應煤炭經濟向綜合能源經濟轉型的要求。
建立山西電力交易平臺,允許大用戶、獨立配售電企業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
現代市場交易體系。以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山西焦炭(國際)交易中心為載體,充分發揮中國(太原)煤炭交易價格指數和焦炭交易價格指數的作用,擴大其影響力和覆蓋面,拓展煤焦及煤化產品現貨交易規模。積極發展焦炭、電力和煤層氣等能源商品的場外交易。以動力煤為試點,引入期貨交易機制。。推進鐵路貨運市場化改革,逐步實現鐵路運力的市場化配置。建立燃氣市場交易平臺,面向大型用氣企業和大用戶開展燃氣交易服務。
現代物流體系。建立物流公共管理信息平臺和物流信息交換平臺。整合煤炭物流資源,培育一批高端化、集約化、專業化的旗艦煤炭物流企業。鼓勵發展貨運服務業和物流中介企業。推廣先進煤炭物流技術裝備,完善煤炭物流標準體系,促進煤炭物流產業升級。同時,積極推進燃氣管網、電網等壟斷行業市場化改革,發展符合社會主義市場機制的新型物流服務體系。
現代金融服務體系。積極爭取國家金融政策支持,實現山西煤炭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積極爭取重啟商品場外衍生品交易國家試點,探索能源商品交易新機制,構建功能齊全、層次分明、方式多樣、手段先進的多元化、多層次現代能源商品交易市場體系,為在全國開展商品場外衍生品交易提供示范。圍繞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提升金融服務功能,開展融資、擔保、質押、保險、租賃等金融產品服務。
2.1.4 生態建設
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方針,促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資源效益的最大化和環境影響的最小化。
(一)推進能源資源節約
嚴格節能審查,新建高耗能項目能效水平要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新增用能設備要達到一級能效水平,切實提高新上項目能效水平,從源頭控制能源消費增量。強化對各級政府和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目標責任考核,組織實施節能重點工程。大力發展節能產業,推進電機及拖動設備節能、節能環保型鍋爐、余熱余壓利用、高效照明產品、新型節能建材、新能源汽車等技術和產品(裝備)研發與應用。全面實施燃煤機組超低排放與節能改造,實施能源生產和利用設施智能化改造,降低能耗、物耗。
(二)加大環境保護力度
落實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推動重點采煤沉陷區納入資源枯竭型城市財力轉移支付范圍。促進行業技術裝備水平實現跨越式進步,摒棄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方式,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嚴格執行煤炭等礦產資源的全過程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嚴守生態紅線,能源產業布局要嚴格按照生態功能區劃定的界限展開,在全社會樹立紅線意識,防止生態遭到進一步破壞。
(三)促進循環高效利用
建立具有山西特色的煤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構建資源綜合利用和能源梯級利用的現代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逐步提高重點品種的廢棄產品規范回收與循環利用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對產業園區進行循環化改造。在新建工業園區和具備條件的既有工業園區,積極實施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推進能源綜合梯次利用。落實固廢利用產品稅收優惠政策,推進煤矸石等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有效防控煉焦、煤化工等行業危險廢物的環境風險。加快推進朔州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
(四)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強化污染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構建政府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建立健全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在確保環境質量穩定達標前提下,科學合理配置環境容量。構筑京津冀生態屏障,完善區域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加大對符合條件生態環保項目的資金支持。積極開展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
2.1.5 能源消費
有效落實節能優先方針,強化引導和約束機制,全面提升城鄉優質用煤水平,從根本上抑制不合理消費,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同步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調整,逐步構建節約、高效、清潔、低碳的社會用能模式。
(一)實行能源消費“雙控”
把能源消費總量、強度目標作為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約束性指標,推動形成經濟轉型升級的倒逼機制。強化源頭控制,把節能審查作為“雙控”的重要手段,對高耗能產業和產能過剩行業實行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約束,對其他產業按先進能效標準實行能耗強度約束。探索建立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加強能力建設和監督管理,保障優質增量用能,淘汰劣質低效用能。
(二)推進煤炭等量減量替代
落實煤炭等量、減量代替政策,嚴控消費增量。積極推進鋼鐵、建材、化工、水泥等高能耗煤行業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加快清潔能源代替利用,因地制宜,優先發展利用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將太原、陽泉、晉中、長治、晉城、臨汾“4+2”城市列為我省首批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城市,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在“4+2”城市劃定“禁煤區”,除煤電、集中供熱和原料用煤企業(包括潔凈型煤加工企業用煤)外,完成燃料煤炭“清零”任務。全面實施煤綜合治理,加快集中供熱、實施燃煤鍋爐節能環保綜合提升工程。20萬人口以上縣城基本實現集中供熱或清潔能源供熱全覆蓋。有序推進農村地區清潔能源改造,大力發展清潔煤燃燒技術,對暫不具備清潔能源替代條件的散煤,優先使用型煤、蘭炭、潔凈焦等潔凈燃料進行替代,實施小型燃煤爐具環保改造,逐漸淘汰傳統直燒爐。
(三)擴大煤改氣(電)范圍
統籌城鄉建設規劃、氣熱管網、配套電網建設和禁煤區劃定,宜氣則氣,宜電則電,穩步推進煤改氣、煤改電工程。加快實施民用、工業“煤改氣”工程,完善煤層氣利用設施,加大推廣力度,降低用氣成本,擴大天然氣替代試點范圍,擴大居民生活用氣、拓展產業用氣、推進交通燃氣。到2020年,城市燃氣普及率達到95%。加大煤改電配套電網改造政策支持力度,在適合煤改電地區內有條件的學校、醫院、養老院、旅游景點等公益事業單位和鄉鎮機關、村委會等的城鄉居民用煤及燃煤鍋爐等重點領域科學實施一批煤改電工程。
(四)實施節能優先戰略
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加強宣傳教育,深化節約意識,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降耗。加強工業領域節能,實施更加嚴格的能效標準,新增產能主要耗能設備能效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建立以節能標準促進高耗能行業能效提升的倒逼機制,督促用能單位執行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準,引導執行推薦性節能標準。提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全面推進11個地級市、11個縣級市城市綠色建筑集中示范區建設。以太原、大同兩市為重點,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到2020年,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筑比例達到50%。加強交通運輸節能,完善公共交通體系,支持太原市、臨汾市等有條件的市創建國家“公交都市”。支持城市客運、公路運輸行業和旅游景區推廣使用清潔能源、新能源汽車。
2.2 規劃協調性分析
規劃協調性分析主要從發展目標與定位、產業結構和布局、環境保護等三方面,分析了《山西省“十三五”綜合能源發展規劃(修編版)》與《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國家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山西省“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等36個國家和山西省上層和同層次的相關政策、規劃的協調性。
從分析結果來看,能源規劃與上述國家和山西省相關政策、規劃要求基本協調,但規劃提出:“推進東南部如陽泉市和晉城市的地面開采煤層氣熱電聯產項目建設,以減輕環保壓力”與國家和山西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相關要求不盡協調。國家和山西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明確要求:“重點區域嚴禁新增鋼鐵、焦化、電解鋁、鑄造、水泥和平板玻璃等產能;有序發展天然氣調峰電站等可中斷用戶,原則上不再新建天然氣熱電聯產和天然氣化工項目。” 因此,建議暫緩規劃建設太原市、西部如呂梁市離石區、東南部如陽泉市和晉城市的地面開采煤層氣熱電聯產項目。
2.3 規劃不確定性分析
2.3.1 規劃方案的不確定性
由于本規劃為綜合能源發展規劃,規劃中具體能源項目的規模、空間布局及用地情況等因素均未確定,因此在環境影響評價中規劃污染源強核算、環境影響預測分析等工作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
2.3.2 規劃實施過程的不確定性
規劃在實施過程中將面臨著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如:受國家和山西省相關政策變化影響,受經濟發展、市場需求等可變因素影響,規劃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因此做出調整;同時,規劃實施所依賴的資源環境因素也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變化,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2.3.3 不確定性應對措施
由于本規劃屬于宏觀規劃,未具體到能源項目的規模和布局,因此本次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在充分參考《山西省“十三五”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山西省“十三五”煤炭工業發展規劃》、《山西省“十三五”焦化工業發展規劃》等專項規劃后,設定合理情景,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對規劃的環境影響預測進行宏觀分析評價,保持環境影響評價的深度與規劃的深度相一致。
3 能源發展現狀與產排污狀況
3.1 能源發展現狀與趨勢
3.1.1 煤炭
截至2015年底,全省各類煤礦共有1078座,總產能14.6億噸/年,平均單井規模135.4萬噸/年。2017年全省煤炭產量8.72億噸,較2015年煤炭產量9.76億噸下降了1.04億噸,煤炭產業占GDP比重下降至16.3%,現有產量約占全國的24.8%。
3.1.2 電力
截至2015年底,全省裝機容量6966萬千瓦;其中,煤電裝機容量5517萬千瓦,占全省裝機容量的79.2%。2015年,全省發電量達到2457億千瓦時,全社會用電量達到1737億千瓦時。
3.1.3 煤層氣
截至2015年底,全省累計探明煤層氣地質儲量5600億立方米,占全國的88%;全省輸氣管道總長8000余公里,覆蓋全省11個設區市100余個縣(區),初步形成“三縱十一橫、一核一圈多環”的輸氣管網格局。
3.1.4 煤化工
截至2015年底,全省煤化工企業253家,資產總額184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802億元,主要產品能力2400萬噸/年。其中:化肥企業37戶,生產能力1200萬噸/年;甲醇生產企業28戶,生產能力550萬噸/年;聚氯乙烯生產能力100萬噸/年;粗苯精制企業5家,生產能力70萬噸/年;煤焦油加工11戶,生產能力277萬噸/年;煤制合成油企業2家,生產能力約31萬噸/年。
3.1.5 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
截至2015年底,全省新能源裝機并網容量達到1449萬千瓦,占全省總發電量由2010年的7%上升到21%。其中,風電669萬千瓦,燃氣(含煤層氣)發電388萬千瓦,太陽能發電113萬千瓦,生物質(含垃圾)發電35萬千瓦,水電244萬千瓦。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從2010年不足1%上升到3%。201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利用替代了527萬噸標準煤。
3.2 能源產業污染物排放狀況
3.2.1 大氣污染物
全省能源相關行業涉及大氣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有煤電、煤化工(焦化、合成氨等)、生物質發電、煤層氣發電等。根據山西省環境統計數據,全省上述能源相關行業2015年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分別占全省工業總排放量比例為38%、37%和25%。
3.2.2 水污染物
根據山西省環境統計數據,2015年全省煤炭開采洗選、火電、煤化工等能源相關行業廢水、COD、氨氮排放量分別占全省工業總排放量的比例為53.8%、40.42%、58.77%。
3.2.3 固體廢棄物
能源相關行業中煤炭開采產生的煤矸石和煤電行業產生的煤灰渣是產生量最大的固體廢物。根據山西省環境統計數據,2015年能源相關行業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56.6%,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100%。
4 資源環境現狀與制約因素分析
4.1 大氣環境
4.1.1 大氣環境質量狀況
根據山西省環境監測數據,2015年全省環境空氣SO2、PM10、PM2.5年均濃度超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標準。其中,朔州、晉中、太原、呂梁、臨汾5市的SO2年均值超標,陽泉市的NO2年均值超標,11個市的PM10、PM2.5年均值全部超標。2017年全省環境空氣NO2、PM10、PM2.5年均濃度超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標準。其中,晉中、臨汾、呂梁3市SO2年均濃度超標,太原、陽泉、長治、晉城、晉中、忻州和呂梁7市NO2超標,11個市PM10、PM2.5年均濃度均超標。
4.1.2 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情況
山西主要大氣污染物不僅排放總量較大,單位面積污染物負荷較高,萬元GDP的污染物排放強度高于周邊省份。
山西省大氣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較大,基數較高。隨著近年來環保工作的大力推進,山西省大氣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成效明顯。2015-2016年間,山西省大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整體呈現降低趨勢。
4.1.3 大氣環境壓力分析
根據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山西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晉政發〔2018〕30號)要求,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20%以上,11個設區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和優良天數比例完成國家下達目標,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力爭二氧化硫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50%左右。
2015-2017年,我省環境空氣質量有所惡化。2017年晉中、臨汾、呂梁3市SO2超標,太原、陽泉、長治、晉城、晉中、忻州和呂梁7市NO2超標,PM10、PM2.5 11個市均超標,整體大氣環境質量較差,尤其是PM10、PM2.5超標嚴重,成為能源規劃發展實施的主要環境制約因素。
4.2 水環境
4.2.1 水環境質量狀況
(一)地表水
根據山西省地表水例行監測資料,2017年全省67個主要河流的干支流水質均開展了監測,監測斷面共119個。監測結果表明119個斷面中有56.3%的斷面達到Ⅰ-Ⅲ類水質標準,尚有22.7%的斷面仍為劣Ⅴ類水質。
隨著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大力開展,山西省地表水水質總體呈好轉趨勢。
(二)地下水
根據2017年山西省環境狀況公報,11個地級市共監測地下水基礎井204眼,按《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進行評價,地下水總體水質為較好。其中:太原、大同、長治、晉中、忻州5個市水質良好,晉城、朔州、運城、臨汾4個市水質較好,陽泉、呂梁2個市水質較差。與2016年相比,全省地下水總體水質基本穩定。
(三)城市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水質
根據2017年山西省環境狀況公報,11個地級市共監測26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總體水質達標率為87.0%。其中:太原、大同、長治、晉城、朔州、忻州、晉中、運城、呂梁9個市水質達標率為100%,臨汾、陽泉2個市水質達標率為0%。2015-2017年,全省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總體水質達標率維持在87%以上,基本穩定。
4.2.2 水環境目標
根據《山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到2020年,全省主要河流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總體達到60%以上,劣于V類的水體斷面比例控制在15%以內,確保實現國家考核我省黃河流域、海河流域的水質改善目標;11個設區市和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總體高于90%;全省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級別保持穩定,極差比例控制在15%以內。
4.2.3 水環境壓力分析
根據環境監測數據可知,2015-2017年山西省地表水水質總體呈好轉趨勢,但全省2017年仍有42個斷面未完成2020年水質目標要求。總體來看,黃河流域汾河及其主要支流為劣Ⅴ類水質,其他大部分河流以Ⅳ類水質為主,受輕度污染;海河流域御河、桃河等河流水質為劣Ⅴ類水質,南洋河、源子河等為Ⅴ類水質,其余大部分水質良好;地下水水質除陽泉、呂梁2個市水質較差外,其余9個地市水質較好或良好;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維持在87%以上。總的來說,全省水環境質量情況仍然不容樂觀,尤其是對于水質不達標及水生態保護形勢嚴峻的區域,水環境容量已無空間。
4.3 生態環境
4.3.1 土壤侵蝕現狀
根據國家水利行業標準《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190-2007)對全國土壤侵蝕類型區的劃分,山西省的土壤侵蝕基本以水力侵蝕為主。水力侵蝕,是指以地表水為主要侵蝕營力的土壤侵蝕類型。在降水、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作用下,土壤、土體或其他地面組成物質被破壞、搬運和沉積的過程。根據水力作用于地表物質形成不同的侵蝕形態。
山西省土壤侵蝕以輕度侵蝕為主,其次為中度侵蝕,重度侵蝕面積較小。中部河谷地區土壤侵蝕情況明顯輕于兩側山脈地區,黃河流域侵蝕最為嚴重。
4.3.2 植被覆蓋現狀
2005年,山西省植被覆蓋情況以高覆蓋度為主,高覆蓋度區域面積為48504km2,占全省面積的31.04%,其次為較高覆蓋度區域和中覆蓋度區域,分別占全省面積的26.91%和25.93%。2010年,山西省植被覆蓋情況有明顯好轉,植被覆蓋度明顯提高,2015年,高覆蓋度區域較2010年有所降低,但區域植被覆蓋情況仍以較高覆蓋度為主。
4.3.3 生態環境狀況綜合評價
根據《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HJ/T192-2015),采用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計算評價區域生態環境的整體狀態,指標體系包括生物豐度指數、植被覆蓋指數、水網密度指數、土地脅迫指數、污染負荷指數五個分指數和一個環境限制指數。
山西省2015年生態狀況指數(EI)計算結果為41.28,生態環境狀況級別為一般,植被覆蓋度中等,生物多樣性一般水平,較適合人類生活,但有不適人類生活的制約性因子出現,局部地區生態環境敏感脆弱。
4.3.4 生態環境壓力分析
本次規劃實施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是能源基地的規劃建設。能源基地建設會對地表擾動產生水土流失、植被破壞等,從而造成生態環境破壞。能源基地建設規劃的實施應避讓山西省境內生態敏感、生態環境脆弱以及重要生態功能區域。
4.4 水資源
4.4.1 水資源總量與可利用量
根據山西省第二次水資源評價成果,山西全省多年平均(1956-2000年)水資源總量123.8億m3,其中河川徑流量86.77億m3,地下水資源量84.04億m3,重復計算量47.01億m3;水資源可利用量83.77億m3,其中,河川徑流可利用量51.87億m3,地下水可開采量50.03億m3,重復利用量18.13億m3。
4.4.2 水資源利用現狀
根據山西省水資源公報,2015年全省水資源總量用水總量73.5882億m3。其中:地表水利用量37.0559億m3,占總用水量的50.3%;地下水開采量33.2470億m3,占總用水量的45.2%,其他水源為3.2583億m3,占總用水量的4.5%。地表水水源利用量中,蓄水、引水、提水及跨流域調水工程所供水量分別占地表水源利用量的28.5%、24.7%、44.8%和2.0%。從現狀供水分析,山西省現狀供水主要以常規水源為主,且地表水供水量最大。
按用途劃分,農田灌溉用水量42.8407億m3,占總用水量的58.2%;工業用水量13.7454億m3,占總用水量的18.7%,居民生活用水量10.0452億m3,占總用水量的13.6%,林牧漁畜用水量2.3390億m3,占總用水量的3.2%,生態環境用水量2.3489億m3,占總用水量的3.2%,城鎮公共用水量2.2690億m3,占總用水量的3.1%。
從各市用水情況來看,2015年山西省水資源總量為93.9543億m3,用水總量為73.5882億m3。實際用水總量小于當年水資源總量,山西省水資源滿足本省用水需求。但是由于各地市經濟狀況及自然環境等因素影響,水資源供需差異較大。其中,太原市和運城市用水總量大于當年水資源總量,當地水資源無法滿足其用水量需求,而忻州市、呂梁市、長治市和晉城市水資源總量遠大于其用水量,水資源較為豐富,其余各地市水資源基本滿足用水需求。
4.4.3 用水總量控制目標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文件國辦發〔2013〕2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的通知》和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晉政辦發〔2014〕29號《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西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工作方案和考核辦法的通知》,山西省2020年用水總量控制(考核)目標為93.0億m3。
4.4.4 用水壓力分析
規劃實施一定程度會增加水資源需求,使得山西省水資源短缺情況加劇,應該避免在水資源短缺地市建設用水需求量較大工業,根據各地水資源供需情況合理進行規劃布局。
規劃實施應優先采用污水處理廠中水、礦井疏干水和再生水,不足部分或不具備利用條件的采用引黃工程、地表水工程等水源,取用地表水不得擠占生態用水、生活用水和農業用水,禁止取用地下水。缺水地區優先選用空冷、閉式循環等節水技術,嚴格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區域差別化環境準入的指導意見》(環環評〔2016〕190號)相關要求。綜上所述,在保障2020年的農業、生活、生態用水增長需求,并不突破用水總量控制目標的情況下,用水指標基本可滿足用水需求。
規劃實施需貫徹執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量水而行”確定項目布局與規模。強調根據區域水資源條件,合理確定建設布局和建設規模,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保護的雙贏。落實取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納污總量管理政策要求,不得突破區域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控制指標,通過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水權轉換等措施內部挖潛,解決項目建設所需水源。
4.5 礦產資源
山西省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已發現的地下礦種達120多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70種。資源儲量居中國第一位的礦產有煤層氣、鋁土礦、耐火粘土、鎂礦、冶金用白云巖等5種。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前10位的主要礦產為煤、煤層氣、鋁土礦、鐵礦、金紅石等32種。其中,煤炭保有資源儲量2709.01億噸,占全國保有資源儲量的17.3%,居全國第三;煤層氣剩余經濟可采儲量為2304.09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一。
4.5.1 煤炭資源
山西省是煤炭資源大省,資源儲量大、分布廣、品種全、質量優、易開采。全省含煤面積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40.4%;全省2000米以淺煤炭預測資源儲量6552億噸,占全國煤炭資源總量的11.8%;累計查明保有資源量2674億噸,約占全國的1/4,其中,生產在建煤礦保有可采儲量1302億噸。
4.5.2 煤層氣資源
山西省沁水煤田和河東煤田儲量最為豐富,目前探明儲量分別為3851.8和943.4億立方米,占全省總量的95.7%。
全省2000米以淺煤層氣資源總量約83098億立方米,約占全國煤層氣資源量的四分之一。截至2015年底,全省累計探明煤層氣地質儲量5600億立方米,占全國的88%。截至2015年底,全省輸氣管道總長8000余公里,覆蓋全省11個設區市100余個縣(區),初步形成“三縱十一橫、一核一圈多環”的輸氣管網格局。2015年,全省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量101.3億立方米,其中,地面41億立方米,井下60.3億立方米,分別占全國的94%和44.4%;煤層氣(煤礦瓦斯)利用量57.3億立方米,其中,地面35億立方米,井下22.3億立方米,分別占全國的92%和46.8%。
4.6 土地資源
根據《山西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6-2020)調整方案》,與2015年土地利用現狀相比,2020年山西省規劃農用地面積增加1155199.36公頃,其中耕地面積減少220788公頃,園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農用地面積均增加,分別增加43413.04公頃、945056.95公頃、372667.49公頃和14849.88公頃;建設用地面積增加72001.15公頃;未利用地減少1227200.51公頃。
本次規劃的能源基地建設對土地資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耕地的占壓、破壞或影響,造成耕地面積減少、土地生產力下降。在規劃項目建設階段,土地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會制約能源基地建設規模和速度。
4.7 新能源資源
山西省風能、太陽能、生物質、地熱資源較為豐富,黃河北干流水電資源尚待開發。70米高度風能資源≥200瓦/平方米的技術開發量為2814萬千瓦,尤其北部地區屬風能開發較豐富~豐富區;年平均太陽能輻射量為1624千瓦時/平方米,太陽能開發資源較豐富,在華北地區僅次于內蒙古;秸稈能源化利用年可獲得量為500萬噸左右,垃圾資源量達8500噸/日,生物質資源比較豐富;地熱可開采資源總量為1.41×1017千焦,折合標準煤3.9×109噸,位居全國第15位。
4.8 資源與環境主要制約因素分析
4.8.1 大氣環境質量差、超標嚴重是山西省能源發展的主要環境制約因素。
從全國來看,2016年山西省SO2排放量位于全國的第3位,NOx排放量位于全國的第6位,煙粉塵排放量位于全國第3位;以單位GDP的排放量排序,山西省單位GDP大氣污染物排放強度也高于周邊省份。從山西來看,2017年全省環境空氣NO2、PM10、PM2.5年均濃度超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標準。其中,晉中、臨汾、呂梁3市SO2年均濃度超標,太原、陽泉、長治、晉城、晉中、忻州和呂梁7市NO2超標,11個市PM10、PM2.5年均濃度均超標。
而煤電、煤化工(焦化、合成氨等)、生物質發電、煤層氣發電等能源相關行業是山西省工業廢氣污染物排放的主要來源。根據山西省環境統計數據,2015年全省煤電、煤化工等能源相關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排放量占全省工業排放量比例分別是38%、37%和25%。總體來說,能源相關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較大,全省整體環境空氣質量差,超標現象突出,是山西省能源發展的主要環境制約因素。
4.8.2 水質不達標區域已無水環境容量,對當地能源項目存在一定制約。
根據環境監測數據,2015-2017年山西省地表水水質總體呈好轉趨勢,但全省2017年仍有42個斷面未完成2020年水質目標要求。總的來說,全省水環境質量情況仍然不容樂觀,尤其是對于水質不達標及水生態保護形勢嚴峻的區域,水環境容量已無空間,對局部地區能源發展會存在一定的制約。
4.8.3 水資源相對貧乏是山西省能源發展的主要資源制約因素。
根據山西省第二次水資源評價成果,山西省人均水資源全國倒數第二,僅多于寧夏,約是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五分之一。山西省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也極不均勻。從時間維度看,降雨多集中在7、8、9三個月,且年際差異較大,如從歷史觀測資料看,1964年豐水年水量184億m3,1972年枯水年水量僅為64.3億m3,而且往往出現連續豐水年和連續枯水年;從空間維度看,東部山區和東南部水資源相對豐富,西北部水資源貧乏。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加大了開發利用的難度。
根據水資源公報,2015年山西省水資源利用率已達到78.3%,高于高開發利用區的限值49.3%。地下水在部分地區已存在超采現象,據統計,在大同、忻州、太原、臨汾、運城五大盆地,地下水年超采量高達6.6億m3,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達到116.2%。
4.8.4 以煤為基的能源發展造成嚴重生態環境破壞是山西省能源發展的主要生態制約因素。
煤炭開采導致生態環境經濟損失嚴重。據統計,建國至2015年底,山西省累計生產原煤166億噸,外調量超過110億噸。2015年,煤炭產量約占全國煤炭產量的26%。煤礦開采為生態環境本來就脆弱的山西留下了大面積的煤礦采空塌陷區,大面積沉降塌陷導致土壤龜裂,山體滑坡,溝渠支裂,水源枯竭,路橋凹陷,數千村莊房屋受損,耕地毀壞以及飲水困難。
煤矸石大量堆存,占用土地資源,影響區域生態環境。山西省是一個山地丘陵多、平原少的省份,土地資源十分緊缺,煤矸石占地加劇了人地矛盾;煤矸石山的堆放直接改變了原有的土地結構和功能,毀壞了原有的植物生態系統;煤矸石堆放時產生的粉塵、自燃時產生的有毒氣體和有害的重金屬對植物的生存也有較大影響,使植物生長緩慢、葉色變黃、生物量降低、草地植被種類減少、病蟲害增多等,對礦區的生態系統和植被景觀造成破壞。
4.8.5 生態敏感區對能源產業發展布局存在一定的制約。
由于山西省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生態脆弱區等生態敏感區密集。按照國家和地方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基地建設規劃的實施應按照相關要求避讓這些生態敏感區,對具體能源建設項目布局存在一定制約。
4.8.6 局部地區土地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能源項目的開發建設。
山西省可利用土地資源相對豐富,人均耕地量高于全國均值。但耕地質量一般,旱地比重大,坡地多,低產田多,抗災性弱,總體質量不高。山西境內植被覆蓋率低,土壤固水能力差,尤其是交口至石樓,河津西至管頭段的水土流失、土壤侵蝕十分嚴重。而能源發展規劃建設對基本農田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耕地的占壓、破壞或影響,造成耕地面積減少、土地生產力下降。局部地區土地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會制約能源項目的開發建設。
5 總體來說,山西省產業經濟結構偏重,資源環境壓力較大。山西省以煤為基的資源型產業在一定時期內在全省經濟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火電、煤化工等能源相關產業均屬于高耗水、高產污行業,盡管可以利用后發優勢采用先進工藝,其規模的增加會給環境保護工作帶來新的壓力。火電、煤化工、煉焦等煤基產業的布局與煤炭資源的分布緊密相關,煤基產業項目大都圍繞煤炭礦區建設,煤電基地、煤化工基地以及煉焦基地的布局也存在明顯的相互重疊現象,布局的集中帶來能源、資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的集中,對區域生態環境壓力較大。
環境影響識別與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5.1 規劃實施環境影響識別
本次評價利用矩陣法識別山西省“十三五”綜合能源發展規劃的實施對資源、環境、社會等方面產生的影響,并判別其影響程度。根據規劃布局、規模、結構,將發展規劃內容整理歸類為:功能定位、發展規模、布局結構及土地利用、產業發展、生態系統保護與空間管制等方面,將發展規劃內容作為環城影響識別矩陣中的行,將受影響的環境要素作為矩陣中的列。環境影響分類見表5-1,環境影響識別見表5-2。
根據各環境要素影響識別過程可以看出,較易受到能源活動影響的環境要素為環境空氣、地表水環境、土壤及生態環境。本次規劃的環境影響分析主要圍繞這三個環境要素展開。
5.2 評價指標體系
綜合規劃內容和規劃范圍內資源環境現狀及要求,確定本次評價的指標體系,具體見表5-3。
6
6.1 規劃環境影響預測情景設定
本次規劃環境影響預測評價的情景設定除基于《山西省十三五綜合能源發展規劃》外,主要依據《山西省“十三五”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山西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等相關專項規劃及政策。
6.2 大氣環境影響預測分析
重點關注燃煤發電、煤化工(焦化及新型煤化工)、生物質發電、煤層氣發電大氣污染物排放以及“煤改電”和“煤改氣”等減排措施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6.2.1 煤電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量預測
根據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山西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晉政發〔2018〕30號)要求,未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煤電(含低熱值煤)機組2018年停止運行。即規劃期末所有燃煤電廠均可實現超低排放,其標準值為常規燃煤發電機組氮氧化物50mg/Nm3、二氧化硫35mg/Nm3、煙塵5mg/Nm3,低熱值煤發電機組氮氧化物50mg/Nm3、二氧化硫35mg/Nm3、煙塵10mg/Nm3。
到2020年,全省煤電裝機容量力爭達7200萬千瓦時。按規劃期末達到超低排放估算大氣污染物排放量, SO2、NOx、煙塵排放量分別為4.41萬t/a、6.29萬t/a、0.88萬t/a。
6.2.2 煤化工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量預測
(一)焦化
根據《山西省焦化產業布局意見》,到2020年,全省布局12個重點焦化園區(包括集聚區),全省焦炭產能0.9億噸。按規劃期末達到特別排放限值估算大氣污染物排放量,SO2、NOx、煙塵排放量分別為8.44萬t/a、6.33萬t/a、6.90萬t/a。
(二)潞安高硫煤清潔利用油化電熱一體化等國家示范項目
該項目SO2、NOx、煙塵排放量分別為1.85萬t/a、1.35萬t/a、1.23萬t/a。
6.2.3 煤層氣及生物質發電行業大氣污染排放預測
(一)煤層氣發電
到“十三五”末,全省力爭建成700萬千瓦級煤層氣發電基地。估算SO2、NOx、煙塵排放量分別為0.51萬t/a、6.66萬t/a、0.46萬t/a。
(二)生物質發電
到2020年,全省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含垃圾發電)力爭達到50萬千瓦。估算生物質發電項目SO2、NOx、煙塵排放量分別為0.19萬t/a、0.47萬t/a、0.22萬t/a。
6.2.4 “煤改電”和“煤改氣”減排情況預測
根據《山西省“十三五”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我省具有全國三分之一煤層氣資源,堅持高效安全利用原則,推進煤層氣發電和民用,氣化人口1200萬。人均耗煤按照1t/a計算,預計可削減SO2、NOx、煙塵分別為0.79萬t/a、0.39萬t/a、0.67萬t/a。
6.2.5 小結
通過上述預測分析,2020年能源相關行業大氣污染物SO2、NOx、煙塵排放量分別為14.61萬t/a、20.71萬t/a、9.02萬t/a,通過 “煤改電”和“煤改氣”等減排措施預計可削減SO2、NOx、煙塵分別為0.79萬t/a、0.39萬t/a、0.67萬t/a,預計2020年能源相關行業大氣污染物SO2、NOx、煙塵排放量比2015年分別減少66%、40%和75%。大氣環境質量相應改善。
6.3 水環境影響預測分析
重點關注煤炭采選行業、煤電行業、煤化工行業水污染物排放情況,其他能源行業廢水排放量較小或能夠達到廢水全部回用,本節就不再對其污染物排放量預測分析。
6.3.1 煤炭采選行業水環境污染物排放量預測
根據《山西省水污染防治2018年行動計劃》(晉政辦發〔2018〕55號),要求煤礦外排礦井水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三項主要污染物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其他區域外排廢水達行業特別排放限值。COD、氨氮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限值分別為20mg/L、1mg/L。
2020年,煤炭產量基本穩定在9億噸左右,礦井水綜合利用率達到90%。根據文獻,我國開采1t煤炭約產生2t礦井水,經預測規劃期末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后,廢水、COD、氨氮排放量分別為1.8億噸、6566.53噸、82.34噸。
6.3.2 煤電行業水環境污染物排放量預測
煤電行業產生的廢水主要有含油廢水、化學廢水、生活污水、煤水、脫硫廢水、灰水等,廢水污染物主要為COD、BOD、氨氮、SS和石油類,處理工藝已成熟,一般可達到較好處理效果。電廠產生的生產廢水一般可以全部回用于循環冷卻水補水、干灰調濕、煤場及灰場降塵等,實現全部綜合利用;產生的生活污水經收集后進入廠區生活污水處理站,經生化處理設施處理后,夏季用于綠化,冬季用于灑水抑塵(灰場、道路),全部綜合利用。事故情況下廢水收集于酸洗廢水池,不外排。
6.3.3 煤化工行業水環境污染物排放量預測
根據《山西省焦化產業布局意見》,規劃期末焦化規模達到9000萬噸,COD、氨氮排放執行《煉焦化學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6171-2012)特別排放限值要求,分別為40mg/L、5mg/L。規劃期末廢水、COD、氨氮排放量分別為4320萬噸、3990.57噸、614.12噸。
6.3.4 小結
通過分析,預計在落實相關環保措施、執行最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后,能源行業在水環境污染物排放上基本上不會對水環境產生較大影響。各能源行業產生的廢水經處理后盡可能的回用,無法回用的部分處理達到相應排放標準后排放,不會對地表水環境造成很大影響。煤炭采選和煤層氣開發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對區域地下水水質、水資源量造成影響,采取相應措施將不利影響降到最低;其余行業在所有場地地面硬化、做好防滲的基礎上不會對地下水造成很大的影響。
6.4 固體廢棄物影響預測分析
6.4.1 固體廢棄物環境影響分析
規劃項目在運營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主要為煤炭開采煤矸石、電廠投運粉煤灰、灰渣、脫硫石膏、煤化工行業灰渣、爐渣,以及生活垃圾等。
(一)煤矸石環境影響分析
1、侵占大量土地,污染土壤。煤炭、電力工業要大力發展,排放的煤矸石和煤灰渣會越來越多。
2、污染空氣。煤矸石在自燃過程中釋放二氧化碳、SO2和NOx,在粉煤炭及尾礦堆放場,造成空氣污染。
3、污染水體。煤炭固體廢棄物隨大氣降水和地表徑流進入河、湖等水體,或落入地表水體使地表水體受到污染;或直接排入江、河、海、湖,造成更大的地表水體污染;或淋溶水滲入土壤,進入地下水體,污染水體和地下水環境。
(二)粉煤灰和灰渣
1、大氣污染
揚起的粉煤灰沉降范圍可達10-15萬平方公里,對灰場以外較遠的范圍都能構成威脅。
2、 水體污染
煤灰貯灰場浸出液中有害物質滲入水中,對灰場附近的淺層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污染。粉煤灰也會隨風擴散,擴散到河流、湖泊中,污染水體。
3、土壤污染
粉煤灰的堆放占用大量土地,且遇水容易使粉煤灰中的元素滲透到土壤。由于粉煤灰高鹽高堿,下滲、擴散到土地導致周邊土地鹽堿化,不再適于農作物的種植,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 4、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火電廠灰場中的有害物質會通過呼吸、飲水等途徑直接進入人體,或通過食物鏈間接進入人體,累積到一定的水平時,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三)生活垃圾影響分析
生活垃圾在臨時堆存過程中會產生惡臭,會對大氣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
(四)危險廢棄物環境影響分析
產生的危險廢物主要為電廠SCR工藝產生的廢棄催化劑、煤制油煤制氣等煤化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舊催化劑、污水處理設施污泥等危險廢物,具有一定傳染性、毒性和腐蝕性,一旦處理不當,將對生態環境造成持久的危害,危及人體健康。
在嚴格落實相關措施的前提下,危廢產生的環境影響可以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
6.4.2 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途徑分析
(一)一般工業固體廢物
1、煤矸石
煤矸石發電:煤矸石的主要特點是灰分高,發熱量低,是一種低熱值燃料,可以充分利用其熱值進行發電和采暖供熱,化害為利,提高資源利用率,緩解能源緊張局面,具有相當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煤矸石燃燒后生成的灰渣,化學活性提高,亦可作為建材、化工及農業原料加以利用。
煤矸石制磚和水泥:利用與黏土成分相近的煤矸石燒制磚,可以做到燒磚不用或少用土,不用或少用煤,能夠大量節約土地,減少對環境破壞。煤矸石可以全部或部分代替黏土,作為生產普通水泥熟料的黏土原料或作為鋁質校正原料,為生產水泥提供所需的硅、鋁成分,同時煤矸石能釋放一定熱量,代替部分優質燃料。
煤矸石生產復合肥料:煤矸石中N、P、K元素含量不高,但有機質和微量營養元素B、Zn、Co、Mo、Mn等含量豐富,且有較大的吸收容量,不但使農作物增產,而且還能使農作物的品質有所改善。煤矸石復合微生物肥料具有克服施用化肥導致的環境污染、肥效不長、農作物品質下降等功效,具有無毒、無害、無污染、廣譜、優質、高效等優點。
煤矸石工業填料:在橡膠、塑料建筑用防水涂料等有機物高分子化合物工業制品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改變產品性能,往往添加一些填料,如輕鈣、碳黑等。但物美價廉者不多,利用煤矸石生產的SAC硅鋁新型填料彌補了這一不足,具有資源豐富、成本低廉、補強效果好等優點。
煤矸石除了上述用途外,還有很多用途,如作溝谷、采煤塌陷區等低洼區的填筑材料;采用洗選的方法回收其中的精礦,可用作化工產品的原料、人行道地磚、下水管道等建筑材料、硅酸鋁耐火纖維系列產品的原料等。
2、粉煤灰
生產水泥:生產水泥是目前粉煤灰的主要用途之一。2016年5月18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定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34號),意見提出“2020年前,嚴禁備案和新建擴大產能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項目,2017年底前,暫停實際控制人不同的企業間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產能置換。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或危險廢物、電石渣等固廢伴生水泥項目,必須依托現有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進行不擴產能的改造。
生產其他建材產品:山西省人民政府印發了《山西省“十三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和《山西省“十三五”新型材料產業發展規劃》,規劃要求科學合理地促進粉煤灰利用產業化。加快發展粉煤灰多用途、高附加值利用,在粉煤灰燒制陶粒、制微晶玻璃、制陶瓷纖維、提取硅、鋁和稀有金屬、合成沸石分子篩、制備復合材料、生產陶瓷工業品等方面,加大技術示范和推廣力度,拓寬粉煤灰綜合利用的應用領域。擴展粉煤灰資源化利用的新型產業化途徑。進一步優化粉煤灰用于生產建材的技術路徑,推廣粉煤灰分選和粉磨等精細加工技術,粉煤灰筑高速公路路堤技術、大摻量粉煤灰混凝土技術和少熟料粉煤灰膠凝材料技術、粉煤灰超細化及改性升級技術,促進粉煤灰大量化利用。推廣適宜發展的硅鈣板、保溫材料、復合材料、粉煤灰纖維等中、高端化建材產品;探索深度開發地質聚合物以及其它膠凝材料等。
粉煤灰提取氧化鋁和白炭黑:根據山西省全省18個礦區煤矸石和電廠粉煤灰的成分組成,僅平朔礦區和朔南礦區矸石電廠的灰渣符合提取Al2O3、制備白炭黑的品質要求,柳林地區的煤矸石和灰渣部分符合要求(要求粉煤灰原料中Al2O3含量≥35%,SiO2含量≥45%)。符合要求的煤矸石和粉煤灰可用來提取氧化鋁和白炭黑。
灰渣做路基材料:《山西省“十三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公路通車里程在2015年的基礎上增加0.9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續建2230公里。路基材料中粉煤灰的摻量一般為10%~30%。規劃環評建議,在項目附近粉煤灰運輸經濟半徑之內的路段規劃建設時,應首先選用粉煤灰作為路基材料。
地表溝谷、礦坑回填:由于粉煤灰自身重量輕的特點,它產生的自身側向壓力比一般填筑材料粘土回填土低得多,在工程上用其來填筑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穩定性,減少沉降,抗震性能好,且不需太高的技術條件,施工簡便,吃灰量大,可以作為基礎填筑,水泥填筑,砂漿填筑和混凝土填筑的填料。在大型建筑中的基礎填料工程、礦井、地下工程的灌漿作業中都有成功的應用。另外,在將粉煤灰利用作大橋橋臺的回填土和檔土墻的回填土方面也都有成功的范例。粉煤灰作為回填材料,既可以節約水泥、降低成本,又能改善和提高施工質量,已成為國際上大噸位利用粉煤灰的主要途徑。
目前,礦井充填主要有兩種技術方法,一種是應用較廣的粉煤灰基膠結充填法,另一種是矸石粉煤灰固體充填法。
(三)危險廢物
目前,電力、煤化工行業催化劑的主要利用途徑為返回原生產廠家回收再生,各催化劑生產廠家均配套了廢棄催化劑再生設備。再生工藝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去除影響催化劑活性、沉積于孔道內的物理阻塞;其次,中和并清除第一階段使用的化學物質,去除第一階段處理后的任何殘留物、可溶性催化劑毒物和毛孔堵塞物質;最后,活性物質再植入,主要通過嚴格的熱處理,以使活性物質均勻分布于載體并牢固粘附,使催化劑性能完全恢復。經過上述工藝再生后的催化劑可重新應用。
6.5 生態環境影響預測分析
根據影響因素識別結果,影響生態環境的能源開發項目主要為煤炭開采、風電、光電和水電開發項目,項目建設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侵占土地及對地表植被和土壤侵蝕的影響等方面,以及新增煤炭項目中對煤炭的需求引發的礦區建設和開采等開發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6.5.1 煤炭開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煤炭礦區開發的生態影響主要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工程占地,另一方面是采煤區沉陷。其他生態影響主要是由這兩個影響誘發產生的。
煤礦建設期,將征用農田、林地等自然植被用地,使得工礦用地大幅度增加,這會直接導致自然系統生物量降低,影響自然系統的穩定狀況,使區域生態系統完整性受損。煤礦運行后,這些影響持續時間較短,在采取必要的生態保護和水土保持措施后,影響會比較有限。
煤礦生產過程中將出現地表沉陷,這不僅會改變當地的土地利用格局,導致沉陷區上方村莊被迫搬遷,還影響農業生產,這些影響是長期的,伴隨著礦井整個生產期間,甚至在礦井服務期滿后仍然存在。
6.5.2 風電、光電項目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規劃的風電、光電項目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土地利用的影響和對陸生生態以及景觀的影響。
(一)對土地利用的影響
規劃風電、光電項目的開發建設過程需回填大量土石方。土石方開采將占用耕地、林地。永久性占地將改變現有的土地利用狀況,其影響是不可逆的。項目建成后,土地利用類型將大部分變為建設用地,原有可滲透的耕地、林地、未利用地等用地類型將變為不可滲透的人工地面,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降雨的地表徑流量,減少了地下水補給量。項目建設對土地利用格局會造成影響,應該嚴格按照相關規定,以“占補平衡”原則進行異地補償和經濟賠償。
(二)對土壤侵蝕的影響
土壤侵蝕主要表現在排矸場、灰廠和采空沉陷區。排矸場、灰廠由于矸石和粉煤灰的不斷堆置,形成擾動后地貌,土壤侵蝕形式主要是水蝕。煤炭生產過程中,采空后地表移動變形,形成沉陷區或滑坡、裂縫,影響地面建筑物設施,加劇水土流失,煤炭采掘生產過程中會一定程度影響地下水,使植被因缺水而退化,加劇水土流失。
(三)對生態景觀格局的影響
風電、光電項目的建設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當地原有的景觀格局,改變項目區的景觀結構,使局部地區自然或半自然的農、林業生態景觀向著人工化、工業化、多樣化的方向發展,使原來的自然景觀類型轉變為容納工業廠房、鐵路、道路、供電通話線路以及工業管道等人工景觀,而且會對原來的景觀進行分隔,造成空間上的非連續性和一些認為的劣質景觀,造成與周圍自然環境的不相協調。采煤沉陷區的形成,將使井田范圍內部分地表的完整性與連續性發生變化,進而對地表植被造成影響和破壞,使評價區內的景觀屬性發生變化。
6.5.3 水電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水電項目的開發建設有可能改變河流的生物多樣性,改變生物棲息地,導致生物多樣性水平下降。生態系統多樣性的變化,引起優勢種群交替、原有物種消失與新物種侵入、營養物質在初級生產力水平上過度積累或貧乏等,都會影響原有生態下同的平衡。
水電站的開發,對庫周地區的生態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及對生物地理群落的影響。
(一)對土地利用格局的影響
水電項目建設對評價區域土地利用現狀格局有一定的影響,主要是一部分河灘地、荒灘地、草地和林地等轉為工業用地。原有未利用土地面積的減少在一定時期內會影響局地的生態質量,要求各規劃水電項目嚴格落實生態保護和水土保持措施加強廠區綠化的建設,可使損失的生態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補償。
(二)對土壤的影響
沼澤化:隨著水庫蓄水,在排水不暢的區域,地下水往往雍出地面,在局部洼地產生薄層積水或間隙性積水,形成有利于沼生或濕生植物生長的洼地。
鹽堿化:干旱或半干旱地區的水庫,隨水庫蓄水,周邊地下水位上升,可溶性鹽類在強烈的地表蒸發作用下,使鹽分向土壤層集聚,土壤中若含有大量的Na+、Ca2+、Mg2+等陽離子和Cl-、SO42-、CO32-等陰離子組成的鹽時,形成鹽土;含有過量的碳酸鈉或重碳酸鈉時,形成堿土(堿土為鹽土發生堿化作用的結果),且經常共存。
(三)生物多樣性影響分析
河谷兩岸谷坡陡峻,下水主要由大氣降水和河道補給,在保證基礎下泄生態流量的基礎上,河道減水不會導致兩岸坡面地下水位下降而影響植被,減水河段的氣候仍受大氣控制,植被基本不受氣候變化影響。
(四)對景觀的影響
水電開發的實施使土壤環境發生改變,造成被占用土地生產和使用功能的部分喪失,改變了土地的利用格局,增加了人類對土壤自然狀況的干預程度。
7
7.1 規劃綜合論證
7.1.1 規劃目標與定位的合理性論證
本次規劃從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布局和出臺的各級政策疊加角度出發,以能源供給結構轉型為重點,以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為目標,提出了從“煤老大”到“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的發展定位。結合山西自身的發展特點從能源生產、能源消費、節能降耗、碳減排、環境保護、安全生產改革開放、科技創新等方面確定了自身的發展目標,與國家和山西省“十三五”期間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綱要、各項產業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以及其他政策要求相符合,總體定位和目標是合理的。
7.1.2 規劃的環境合理性分析
本次規劃實施的水能、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建設項目全部為消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除煤炭開采、煤電、煤化工等項目外,其他規劃項目運營過程產生大氣和水環境污染物較少。通過分析,規劃實施以后,預計2020年能源相關行業大氣污染物SO2、NOx、煙塵排放量,以及水污染物COD、氨氮排放量相比2015年均有所減少,能夠實現“增產減污”。因此,規劃實施將有助于我省將逐步實現能源結構轉變,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削減,可有效減輕我省大氣、水環境壓力,實現環境質量改善的目標。
7.1.3
規劃產業結構合理性分析
規劃要求,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比例下降到80%,比2015年下降7個百分點,下降幅度領先全國,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5%以上。規劃實施將有效改善我省煤炭產業一支獨大的局面,促進能源產業向綠色低碳轉變、向中高端轉變、向創新驅動轉變,有助于我省實現能源供給結構轉型,推進資源型經濟轉型改革和發展,實現從“煤老大”到“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的歷史性跨越。規劃確定的產業結構是合理的。
7.2 優化調整建議
暫緩煤層氣熱電聯產項目建設。《國務院關于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明確要求:“重點區域嚴禁新增鋼鐵、焦化、電解鋁、鑄造、水泥和平板玻璃等產能;有序發展天然氣調峰電站等可中斷用戶,原則上不再新建天然氣熱電聯產和天然氣化工項目。” 因此,建議暫緩規劃中太原市、西部如呂梁市離石區、東南部如陽泉市和晉城市的地面開采煤層氣熱電聯產項目建設。
8
《全國生態保護“十三五”規劃綱要》要求“以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為手段,強化空間、總量、準入環境管理。發揮戰略環評和規劃環評事前預防作用,減少開發建設活動對生態空間的擠占,合理避讓生態環境敏感和脆弱區域”。充分發揮規劃環評優化空間開發布局、推進區域環境質量改善以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作用,加強空間管制、總量管控和環境準入,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
8.1 生態保護紅線分析
山西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尚未公布,規劃環評根據國家法律法規政策有關規定要求,將區域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地質公園、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國家級重點文物等作為生態保護紅線范圍。
本次規劃涉及全省區域范圍綜合能源開發等相關項目,屬大區域范圍上的點狀開發,環評要求規劃實施中新建項目選址與區域生態保護紅線范圍不得重疊,規劃實施不得對涉及區域范圍的生產、生活空間布局產生不利影響。規劃實施需確保規劃選址不在敏感環境保護目標等生態保護紅線范圍進行開發建設,并在具體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建設階段,嚴控對敏感環境保護目標的不利影響,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8.2 資源利用上線分析
8.2.1 水資源
2015年山西省水資源總量為93.9543億m3,用水總量為73.5882億m3,實際用水總量小于當年水資源總量,占比為78.3%,山西省水資源滿足本省用水需求。但是由于各地市經濟狀況及自然環境等因素影響,水資源供需差異較大。其中,太原市和運城市用水總量大于當年水資源總量,當地水資源無法滿足其用水量需求,而忻州市、呂梁市、長治市和晉城市水資源總量遠大于其用水量,水資源較為豐富,其余各地市水資源基本滿足用水需求。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文件國辦發[2013]2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的通知》和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晉政辦發[2014]29號《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西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工作方案和考核辦法的通知》,山西省2020年用水總量控制(考核)目標為93.0億m3。
規劃實施一定程度會增加水資源需求,使得山西省水資源短缺情況加劇。規劃實施需貫徹執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量水而行”確定項目布局與規模,根據《關于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區域差別化環境準入的指導意見》相關要求,對取用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控制指標的地區,暫停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強調根據區域水資源條件,合理確定建設布局和建設規模,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保護的雙贏。落實取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納污總量管理政策要求,不得突破區域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控制指標,通過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水權轉換等措施內部挖潛,解決項目建設所需水源。
8.2.2 土地資源
山西省可利用土地資源相對豐富,人均耕地量高于全國均值。適宜于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的面積約4.24 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27.06%。耕地面積6000多萬畝,超過全省面積的1/4,人均1.8 畝,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耕地質量一般,旱地比重大,坡地多,低產田多,抗災性弱,總體質量不高。本次規劃的能源基地建設對土地資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耕地的占壓、破壞或影響,造成耕地面積減少、土地生產力下降。在規劃實施階段,土地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會制約能源基地建設規模和速度。
根據《山西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相關要求,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發揮供地制約機制和土地市場機制的作用,促進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和用地效率的提高。對于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境保護要求的建設項目不予供地。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可逆的破壞性的工業項目不允許建設。工業土地使用應符合經批準的建設規劃,應優先利用現有低效建設用地、閑置地和廢棄地,避免無序擴張。
8.2.3 礦產資源
(一)煤炭資源
山西省是煤炭資源大省,資源儲量大、分布廣、品種全、質量優、易開采。全省含煤面積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40.4%;全省2000米以淺煤炭預測資源儲量6552億噸,占全國煤炭資源總量的11.8%;累計查明保有資源量2674億噸,約占全國的1/4,其中,生產在建煤礦保有可采儲量1302億噸。
根據《國務院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山西省政府簽訂了《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目標責任書》,將按照規定嚴格控制煤炭產能。到2020年,山西省煤炭總產能控制在14億噸/年左右,煤炭產量控制在9億噸左右。
(二)煤層氣資源
全省2000米以淺煤層氣資源總量約83098億立方米,約占全國煤層氣資源量的四分之一。截至2015年底,全省累計探明煤層氣地質儲量5600億立方米,占全國的88%。截至2015年底,全省輸氣管道總長8000余公里,覆蓋全省11個設區市100余個縣(區),初步形成“三縱十一橫、一核一圈多環”的輸氣管網格局。2015年,全省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量101.3億立方米。其中,地面41億立方米,井下60.3億立方米,分別占全國的94%和44.4%。煤層氣(煤礦瓦斯)利用量57.3億立方米。其中,地面35億立方米,井下22.3億立方米,分別占全國的92%和46.8%。
根據《山西省煤層氣資源勘查開發規劃(2016—2020 年)》加快發展煤層氣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建設國家綜合能源基地,保障“氣化山西”戰略實施。根據規劃,2020年全省煤層氣總產量力爭達到200億立方米,外輸量達到60億立方米。
8.3 環境質量底線
規劃實施過程要以環境質量為底線,積極落實《山西省 “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山西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山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山西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相關要求,大力實施污染防治相關工作。加快配套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污水收集處理效率、垃圾收運處置效率以及清潔能源利用比例,加強入園企業環境監督管理,確保園區及周邊環境質量狀況不惡化并逐步改善。
8.3.1 大氣環境質量底線
根據《山西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及《山西省 “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山西省2020年大氣環境的質量底線見下表。
8.3.2 水環境質量底線
根據《山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按照水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原則,加強組織領導,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實現以下目標:到2020年,黃河、海河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分別達到48.48%和64.00%以上,完成國家規定的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目標,地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高于91.7%,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級別保持穩定。
8.3.3 土壤環境質量底線
根據《山西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到2020年,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
8.4 環境準入負面清單
根據《山西省“十三五”煤炭工業發展規劃》、《山西省“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山西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山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山西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相關要求,制定了環境準入負面清單,見表8-3。
9
9.1 大氣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9.1.1 煤電行業大氣影響減緩措施
(一)提高準入
1、新建常規燃煤和低熱值煤發電機組全部執行《燃煤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DB14/T 1703-2018)
新建常規燃煤和低熱值煤發電機組全部執行《燃煤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DB14/T 1703-2018),其中常規燃煤機組NOx50mg/Nm3,SO2 35mg/Nm3,煙塵5mg/Nm3;低熱值煤發電機組NOx50mg/Nm3,SO2 35mg/Nm3,煙塵10mg/Nm3。
2、65蒸噸及以上燃煤鍋爐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按照《關于印發山西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晉政發〔2018〕30號)要求的要求,2019年10月1日前完成全省每小時65蒸噸及以上燃煤鍋爐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二)加強環保監管
1、強化對超低排放的監管
執行超低排放標準的機組,應同步配套建設合適的在線監測設備。政府相關部門應研究制定超低排放監測和監管方案,加強監測比對,嚴格質量管理,確保升級改造實效。
2、加強電廠無組織面源控制
所用燃料優先采用運煤皮帶或鐵路專用線運輸。粉煤灰必須采用全封閉方式運輸。汽車運輸燃料、爐渣、脫硫石膏等須采取嚴密的防止拋灑的措施。為有效控制無組織排放,電廠須建設全封閉煤場。
(三)合理規劃布局,實現區域削減
適宜的供熱距離范圍內,發電項目須向附近縣城集中供熱,應盡可能兼顧周邊工業企業和居民集中供熱需要,采用熱電聯產或具備一定供熱能力的機組,以集中供熱替代分散小鍋爐供熱,削減污染物排放量。
在水資源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煤電項目盡量與煤化工項目配套建設,利用電廠鍋爐提供煤化工生產中需要的大量蒸汽,減少煤化工項目自備鍋爐的建設。
9.1.2 煤化工行業大氣影響減緩措施
(一)焦化行業分步實施特別排放限值改造,2018年10月1日前40%的焦化企業完成改造,2019年10月1日前現有焦化企業全部完成改造。
(二)新型煤化工行業廢氣排放滿足國家及地方排放標準。在新型煤化工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出臺前,加熱爐煙氣、酸性氣回收裝置尾氣以及無組織廢氣等污染控制暫按《石油煉制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31570)和《石油化學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31571)等相關要求進行控制。
9.1.3 煤層氣行業大氣影響減緩措施
(一)有效控制揚塵污染
利用圍墻或圍擋將工地與外界分隔開,土堆料堆設置圍擋、苫蓋等遮擋措施,施工現場建立灑水清掃制度,工地出入口盡量設于遠離環境敏感目標,渣土運輸車輛嚴格執行運輸過程中的揚塵污染控制措施。圍擋外側與道路銜接處要采用綠化或者硬化鋪裝措施。土方施工盡量避開風速大、濕度小的氣象條件。
(二)減少燃燒排放的污染物
使用高效節能環保型柴油動力機組和優質燃油,定期對發動機設備進行維護,燃燒煙氣排氣筒設置滿足環保要求,增加水平煙氣通道,使得污染物盡快落入地面,減少空氣中污染物的濃度。
集氣站、倒班點鍋爐燃燒、集氣中心站脫水裝置燃料全部使用自產煤層氣,確保污染物排放達到《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71-2014)中燃氣標準。
(三)防止煤層氣直接排放
煤層氣傳輸管路和井場抽排裝置設置甲烷傳感器等防止煤層氣泄漏。煤層氣放空均需進入火炬系統,禁止就地直接放空排入大氣。鉆井中發現地層有可燃氣體產出,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氣涌井噴,并將氣體引入燃燒裝置燃燒后排放。在集輸系統檢修或事故放空時,對少量放空的煤層氣,引入裝置區外的高壓火炬系統進行焚燒處理,采用自動電子點火方式,減少對環境的危害。
9.1.4 垃圾焚燒發電大氣影響減緩措施
垃圾焚燒發電廠采用選擇性非催化還原法和袋式除塵等措施對NOx和煙塵進行控制,同時850℃以上高溫煙氣在爐膛內停留時間2秒,確保二噁英分解。
9.2 水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9.2.1 煤炭采選行業水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一)地表水環境影響控制及減緩措施
對于地表沉陷所產生的地裂縫,建議在煤炭開采過程中,對非穩定塌陷區和穩定塌陷區,及時加強地表裂縫治理的土地復墾措施。
對于采煤沉陷所產生導水裂縫帶導通造成的地表水滲漏,建議對各水系防洪范圍內的地方小煤礦及重點大中型煤礦煤炭開采提出限采或禁采措施,確保導水裂縫帶不會溝通地表水。
煤炭采選工程建設項目應配套建設礦井(坑)水、生活污水、生產廢水處理設施,處理后的廢水應回收利用,生活污水、生產廢水等原則上不得外排。選煤廠煤泥水應實現閉路循環,工業場地初期雨水應收集處理。無法全部綜合利用的廢水,經處理后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后排放。
(二)地下水環境影響控制與減緩措施
1、煤炭開采對淺部松散巖類含水層影響控制和減緩措施
對于大、中型煤礦,建議在具體的采煤開拓設計中,應根據下一步或已有的環評報告中的導水裂縫帶計算結果,對淺部煤層提出禁采或限采措施,確保導水裂縫帶不對淺部含水層造成導通疏干影響。
2、礦區開發對碎屑巖類含水層影響控制與減緩措施
煤炭開采將導通疏干碎屑巖類含水層,最終以礦井水的形式排出礦井。對于煤礦規劃區煤層埋深相對較大的區域,應注重礦井水的綜合利用,以最大程度減少煤炭開采對地下水資源損失的影響;對于煤層埋深相對較淺的煤礦規劃區域,在煤炭開發過程中應設點進行跟蹤觀察和監測,一旦發現淺層地下水受到間接影響過大,應對相應煤礦提出限采措施,或者征收地下水生態補償費,用于區內淺層地下水的生態恢復及居民飲用水源的解決。
3、礦區開發對碳酸鹽巖含水層影響控制與減緩措施
建議煤礦規劃區內的煤礦在今后的開發過程中,在構造破碎帶采煤時,加強在構造斷裂破碎帶的防探水工作,嚴格遵循“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則,盡量減小煤炭開采溝通碳酸鹽巖含水層可能。
4、礦區內地下水超采區保護措施
(1)地下水嚴重超采區內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新建、改建、擴建地下水取水工程,并依法查處未經市水行政主管部門許可任意在城市轄區鑿井取用地下水的單位和個人。
(2)關閉水質不符合標準的水源井,已達到報廢的水源井自然報廢,并進行封閉,不再審批新水源井。
(3)地下水超采區附近煤礦,加強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加快污水處理回用工程建設,提高礦井水和生活污水回用率;積極推行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對節水效果顯著的用水戶給予表彰和獎勵。
(4)建立和完善地下水動態監測網絡,加強地下水動態監測工作。認真組織開展地下水資源的水量和水質監測,準確掌握地下水量、水質的變化,及時預警和采取措施,控制地下水超采區范圍擴大,并防止新的超采區形成。
9.2.2 煤電行業水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嚴格執《關于燃煤電站項目規劃和建設有關要求》相關要求,煤電項目廠區排水采取清污分流方式。雨水通過雨水管網排入電廠外,煤場雨水通過煤場兩側的雨水溝道匯集至煤場雨水沉淀池沉淀后回用于煤場噴灑降塵。電廠產生的廢污水主要有各種工業冷卻排水、脫硫廢水、生活污水、煤場及輸煤系統沖洗排水等。項目均堅持一水多用和廢水復用的原則,生活污水經處理后回用,主要用于道路噴灑和綠化等,工業廢水送工業處理站集中處理后回用,主要用于調試灰、煤場噴灑和輸煤系統加濕用水等,脫硫廢水達標處理后用于除渣系統補充水。
(一)工程措施
規劃實施產生的含油工業廢水處理后用于補充輔機冷卻水系統;化學廢水處理后用于干灰調濕、灰場噴灑及脫硫系統補水;生活污水處理后,用于電廠綠化及廠區灑水等,規劃生產廢水、生活污水全部綜合利用,不外排。
工業場地排水設計采用雨污分流,廠區污廢水處理站基、酸堿池、油庫等進行防滲處理。灰場、渣場應嚴格按照《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2001)選址,并采取防滲、防塵、滲濾液收集和治理等措施防止污染地下水。
(二)現有水冷機組進行空冷改造
對全省現有水冷機組進行空冷改造,特別是用水指標緊缺的地區應率先進行改造,盡可能做到電力行業增電不增用水,甚至增電減水。
9.2.3 煤化工行業水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一)嚴格執行《關于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區域差別化環境準入的指導意見》和《現代煤化工建設項目環境準入條件》的相關要求,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科學布局煤化工產業。
(二)煤化工項目應根據“清污分流、污污分治、深度處理、分質回用”的原則設計廢水處理處置方案,選用經工業化應用或中試成熟、經濟可行的技術。
(三)加強煤化工項目環境風險管理。根據相關標準設置事故水池,對事故廢水進行有效收集和妥善處理,禁止直接外排,防止事故狀態下廢水不能正常回用對當地地表水體造成不利影響。制定突發事故應急預案及單位自身突發環境事故(尤其是水環境事故)應急管理預案,從技術與管理上同時抓,杜絕水污染事故的發生。
(四)灰渣場嚴格按照《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2001)的要求建設和防滲,其他工業場地硬化。設置地下水監測井,建立完善的地下水監測制度,加強灰渣場周邊地下水水質監控,嚴防地下水環境污染。
9.2.4 煤層氣開發行業水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一)嚴格污水處理
井場要設立污水回收及處理裝置,對于收集壓裂廢液等部分含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廢水存放裝置要進行防滲處理,井場的各類廢水要排入相應的污水收集池,嚴格禁止外排。經處理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相應功能區標準要求,方可向周邊地表水排放。也可用于站場綠化、道路灑水等。可安裝廢水在線監測系統,定期監測廢水處置狀況。
(二)做好河流穿越段的環境保護工作
管道穿越段設計和施工應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和《原油和天然氣輸送管道穿跨越工程設計規劃-穿越工程》(SW/T 0015.1-98)的有關規定,施工前須經水利主管部門同意,定期巡檢,預防管道破損等可能對河流產生污染的情況發生。工程開挖要盡量避開灌溉季節,并在非汛期進行,并截留兩端水源。對于離河道較近的井場,要做好護坡工程,加固泥漿池,避免洪水等自然災害造成河流污染。材料堆放處周圍應有屬水溝系,防止雨水引起物料流失。
(三)做好地下水資源保護工作
鉆井過程中,應采用多層套管,封隔各含水層,并做好全孔簡易水文地質觀測工作,掌握井漏、井涌層位及井內液面變化。鉆井下部如進入奧陶系地層并可能導通下伏巖溶水時,應及時停止鉆井,并立即采用水泥或黏土回填。對于采氣井,應建立完善的動態監測體系,對與地下水關系密切的產水量、動液面深度等參數進行長期監測。鉆井泥漿應采用全混凝土澆筑,并進行防滲處理,防止池內污水從池底滲漏污染淺層地下水。壓裂液的使用要限量,優化井場施工條件,減少漏失量,反排回地面的壓裂液要處理達標后重復利用,避免壓裂廢水中污染物對地下水造成污染。
9.2.5 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行業水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一)嚴格執行《關于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區域差別化環境準入的指導意見》的相關要求,涉及水生珍惜特有物種重要生境等河段嚴格水電環境準入。
(二)水電項目存在外來物種入侵或擴散、相關河段水體可能受到污染或產生富營養化等環境風險,項目環評階段應提出針對性風險防范措施和環境應急預案編制要求。
(三)風、光電項目廠區均要求設置地理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處理生活污水,處理達標后用于周邊的綠化。電站運行期間主要為生產管理人員產生的生活污水。根據工程設計,各規劃電站運行期間常駐工作人員較少,生活管理區配備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處理生活污水,處理后污水用于廠區綠化或道路降塵。水庫庫區應按照《水電工程水庫庫底清理設計規范》的規定和要求進行庫底清理工作。加強水庫周邊區域的水土保持治理及森林管護,嚴禁毀林開荒。控制氮、磷入庫量,避免庫區局部水域出現富營養化。減水河段水量由區間來誰和閘(壩)下泄生態流量組成,水量和水環境容量將減小,當地環保主管部門應當嚴格監測和管理減水河段內污染物排放,嚴禁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
9.3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措施
(一)把企業固廢處理能力作為生產能力前置條件
《關于把企業固廢處理能力作為生產能力前置條件的通知》(晉環土壤〔2018〕27號)明確要求,把企業固廢處理能力作為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和核發排污許可證的前置條件,并作為環保督察和日常執法監管的重點內容。本環評要求,規劃各項目在建設和實施階段,要嚴格遵守文件相關要求,將固體廢物處理能力作為環評審批和排污許可證申領的前置條件。
(二)一般固廢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1、為減少粉煤灰產生的揚會對環境空氣造成的污染,粉煤灰需在加濕后送往灰場進行干灰碾壓貯存,作業方式建議為:將粉煤灰調濕后用帶刮板的自卸車運至灰場卸灰點,用履帶式推土機將灰推平,然后用振動碾壓機碾壓。灰場應分格為小塊堆灰并設灑水車,碾壓后及時往作業面上灑水,防止揚塵,灰壩斜坡及時覆土綠化。另外,灰場周圍應規劃綠化帶,種植高矮結合的綠化樹種,以起到防風降塵的作用,減輕灰場揚塵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為減少運輸揚塵對環境的影響,項目灰渣應調濕后采用封閉車運輸,運灰渣車輛出廠前對車體(包括罐體)、車輪等可能粘連漏灰處用水槍沖洗,避免帶灰車輛上路行駛。另外,通往灰場的路面應進行硬化,并且定期進行灑水抑塵工作,以減小運輸過程的揚塵影響。
2、為了減少固體廢物對地下水的影響,各項目堆場和渣場、灰場的建設均應嚴格按照《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2001)(2013年修改)相關標準施工建設。按照要求選址、采取嚴格的防滲措施。同時做好監測工作,周邊至少應設置三口地下水質監控井。一口沿地下水流向設在貯存、處置場上游,作為對照井;第二口沿地下水流向設在貯存、處置場下游,作為污染監視監測井;第三口設在最可能出現擴散影響的貯存、處置場周邊,作為污染擴散監測井。
3、生活垃圾影響減緩措施
規劃項目應設置環衛站和垃圾轉運站,員工生活產生的生活垃圾由環衛部門統一收集就近送往生活垃圾填埋場進行處理。生活垃圾臨時儲存轉運場所應進行封閉或半封閉化設計,周圍應設置綠化隔離帶,以減少生活垃圾臨時儲存轉運對周圍環境造成的影響。
(三)危險廢物影響減緩措施
各項目在實施過程中,應針對危險廢物制定專門的處理(處置)規劃與計劃,污水處理廠生化污泥、濃鹽水結晶鹽送有資質的危險廢物處置單位進行安全填埋或焚燒處理,應嚴格執行《危險廢物焚燒污染控制標準》(GB18484-2001)要求進行管理。其余危險廢物委托具有相應資質和資格的單位進行專業處理(處置),防止其污染所在地的地下水環境。其包裝、貯存設施的選址、設計及運行管理均應符合《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97-2001)的要求布設并設置警示標志。危廢的轉移運輸應采用專用的人員、車輛,并嚴格按照規定線路和車速行駛。
9.4 生態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基本原則為保護耕地、林地,做到農田、林地、園地等占補平衡;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基地空地喬木、灌木、草地立體結合綠化,道路兩側植樹種草。具體環境保護措施如下。
9.4.1 嚴格劃定區域,不得隨意占用土地
注重煤炭、煤層氣、煤化工等開發布局與山西省主體功能區劃、生態功能區的協調性。優先布局在《山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列為重點開發區域的縣(市、區),項目選址應避讓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泉域保護區等主體功能區劃中劃定的禁止開發區。提前編制規劃,加強煤炭、煤層氣綜合勘查、開發,優化煤炭、電力開發時空配置關系、規模和時序安排。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嚴格控制占地面積,不占或少占耕地;避開森林植被及經濟作物種植區;林地施工時,禁止亂砍濫伐野外植被,做好野生動物保護工作;選址盡量利用環保設施完善的工業園區。
此外,在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或生態脆弱區等生態保護重點地區開采煤層氣,應實施更加嚴格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環境監管制度,采用先進的咨詢管理、工程技術等服務,合理規劃、合理利用、合理施工,做好開采過程中的生態環境監測,盡量減少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
9.4.2 做好基地綠化建設
基地建設完成后,應及時進行場地清理,對污染物質進行清除或掩埋處理,把生活垃圾和固體廢物運送至垃圾處理廠,清除臨時建筑,廢舊機械及生產生活設施全部撤離施工場地,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按照有關規范,確定的綠地率應符合規范要求。規劃區安全衛生防護距離內可建設防護綠化林帶(含綠地)。力爭建立起以防護林草帶、干線公路綠色通道、企業綠化圈為主體的生態體系,加強綠化,保護和改善地區生態環境。
圍墻周圍以根深葉茂的喬、灌木為主,以起到擋風防塵、吸聲隔音和美化環境的作用。基地范圍內道路兩側行道樹選用主干通直的高大喬木。原料場及固廢臨時堆場周圍的綠化應以防風降塵為重點,樹種選擇以樹冠緊密、葉面粗糙等抗污染性強為原則。
9.4.3 做好生態復墾工作
能源規劃建設過程及結束后,應實施土地復墾規劃,盡快進行生態補償,恢復地貌和土壤生產力。對依法占用土地造成損毀的,按照“誰破壞誰復墾”的原則,將土地復墾納入有關企業的年度生產計劃,作為生產建設的一個環節,設專人負責土地復墾工作,按計劃完成當年土地復墾任務,將土地破壞程度降至最低。煤炭礦區要加強現有采空區的生態恢復和新形成沉陷區的綜合整治。
土地復墾工作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恢復措施為輔,結合區域農林牧業及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的特點,以生物措施為主,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實施溝、坡、梁、峁綜合治理,加速以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為中心的防護林體系建設;加快陡坡,特別是25度以上坡耕地還林、還草工程,實行草、灌、喬相結合,求得最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9.4.4 生態環境管理措施
根據國家有關環保法律法規的要求,應設置專門的部門和專人負責基地的生態保護問題。生態管理部門職能如下:
(一)結合當地政府部門所制定的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和水土保持規劃,搞好基地及周圍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
(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專業隊伍的建設,制定并落實生態影響防護與恢復的監督管理措施。建議將生態環境管理人員編制納入煤化工基地的環境管理機構,并落實生態管理人員的職能。
(三)應切實做好防護林的建設、養護工作,并且協助當地政府做好區域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基地運營后,要加強對綠色植被的撫育管理,防止人畜破壞;同時,應加強樹木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9.5 環境風險防范
(一)煤炭開采產生的環境風險主要有煤炭開采破壞地表帶來的生態風險、礦井排矸場潰壩坍塌、規劃項目事故排水、地表沉陷誘發次生地質災害、奧灰水進入礦坑等。項目環評階段應提出有效的環境風險防范措施及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要求,并將其納入區域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聯動機制。
(二)煤化工項目在生產過程中需要使用、生產、貯存易燃易爆并且有毒性的化學品,且許多工藝設備、裝置和管道存在發生火災、爆炸、泄露等突發風險事故的可能性。應根據相關標準設置事故水池,對事故水池進行有效收集和妥善處理,禁止直接外排。構建與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及周邊企業、園區相銜接的區域環境風險聯防聯控機制。對于可能發生的風險事故,規劃煤化工項目須制定應急預案、成立應急機構、配備相應的應急設備、平時開展應急培訓及演練等。
(三)發電項目主要存在液氨、輕柴油和氫的儲存、運輸系統發生火災、爆炸和油料泄漏等突發事故風險以及灰場的潰壩風險。應根據項目特點,要求編制環境風險應急預案,提出合理有效的環境風險防范措施,并納入區域環境風險應急聯動機制。以液氨為脫硝還原劑的,應加強液氨儲運和使用環節的環境風險管控。城市熱電和位于人口集中區的項目,宜選用尿素作為脫硝還原劑。事故池容積設計應符合國家標準和規范要求。
10
10.1 評價結論
《山西省“十三五”綜合能源發展規劃》基本符合國家和山西省有關政策和規劃要求,在落實規劃環保措施和本次環評所提建議和措施的前提下,規劃實施的環境風險可控,從環保角度可行。
10.2 促進能源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的對策建議
10.2.1 提高準入,倒逼能源產業環保升級改造。
(1)提高環保準入。全省煤電行業執行《燃煤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DB14/T 1703-2018),焦化行業逐步實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推進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加大對純凝機組和熱電聯產機組技術改造力度,加快供熱管網建設,充分釋放和提高供熱能力,淘汰管網覆蓋范圍內的燃煤鍋爐和散煤。
(2)加大淘汰落后力度。縣級及以上城市在完成建成區淘汰每小時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及茶水爐、經營性爐灶、儲糧烘干設備等燃煤設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淘汰力度,原則上不再新建每小時35蒸噸以下的燃煤鍋爐,其他地區原則上不再新建每小時10蒸噸以下的燃煤鍋爐。淘汰關停環保、能耗、安全等不達標的30萬千瓦以下燃煤機組。2020年底前,全省30萬千瓦及以上熱電聯產電廠供熱半徑15公里范圍內的燃煤鍋爐和落后燃煤小熱電全部關停整合。對關停機組的裝機容量、煤炭消費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指標,允許進行交易或置換,可統籌安排建設等容量超低排放燃煤機組。重點區域嚴格控制燃煤機組新增裝機規模。
(3)強化能源行業環保管控。對火電、焦化等重點行業及燃煤鍋爐物料(含廢渣)運輸、裝卸、儲存、轉移和工藝過程等無組織排放實施深度治理。嚴控煤炭開采洗選、煤化工等行業廢水排放,對于無法全部回收利用要排入環境的礦井水,要求其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三項主要污染物達地表水Ⅲ類標準后排放。提高能源產業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70%,危險廢物全部安全處置。
10.2.2 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構建清潔低碳高效能源體系。
(1)有效推進清潔取暖。堅持從實際出發,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超低排放)、宜熱則熱,多能源供暖。實施居民生活用煤清潔能源替代。統籌協調推進"煤改電"、"煤改氣"建設項目落地。
(2)加強"禁煤區"建設,加強煤質管控,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全省新建耗煤項目實行煤炭減量替代。按照煤炭集中使用、清潔利用的原則,重點削減非電力用煤,提高電力用煤比例。繼續推進電能替代燃煤和燃油。
(3)加快機動車結構升級,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淘汰老舊車輛,強化油品質量監管。
10.2.3 合理規劃布局能源開發項目,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區域減排和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1)在能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嚴格遵守國家和山西省的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生態功能區劃,不得在禁止開發區、環境敏感區及生態紅線等區域布局能源建設項目。在布局建設能源項目時,應堅持“點上開發、面上保護”的原則,最大減輕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在布局煤電項目時應盡可能兼顧周邊工業企業和居民集中供熱需求,采用熱電聯產或具備一定供熱能力的機組,以集中供熱替代分散小鍋爐供熱,削減污染物排放量。在布局煤化工項目時應考慮水資源承載力,原則上要求不采用地下水。在水資源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要求煤電項目盡量與煤化工項目配套建設,利用電廠鍋爐提供煤化工生產中需要的大量蒸汽,減少煤化工項目自備鍋爐的建設。在布局水電項目時應充分考慮其生態影響,防止對水生態、水生物造成重大不利影響。水電項目下泄水須滿足壩址下游河道水生生態、水環境、景觀、濕地等生態環境用水及下游生產、生活取水要求,不得造成脫水河段和對農灌、水生生物造成重大不利影響。涉及水生珍稀特有物種重要生境等河段嚴格水電環境準入。
(2)能源開發項目建設階段,要加強生態保護,嚴格落實各項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盡量減少項目施工和運營區對植被、自然環境、生態系統的破壞。在項目施工過程中,要科學布置取土場、施工便道等臨時占地,嚴格挖方填方核算,盡量做到挖填平衡,棄渣場要合理選址,并進行環保防護和生態恢復,防止水土流失。同時,增加能源項目建設區綠化面積,保護和改善地區生態環境,注意減小項目開發過程中的揚塵污染。
責任編輯:仁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