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 | 從廣東上半年集中競爭交易看售電公司生存現狀和未來
2018年已經過半,這半年對售電公司來說,可謂是喜憂參半。喜得是國家層面不斷發文促進電力市場化交易,電改步伐加快;憂得是這樣一來價格逐漸趨于透明,售電公司的利潤大大降低。一方面要承擔偏差考核風險,一方面利潤又大不如前,售電公司前行之路貌似愈發艱難。廣東作為全國最大的省級經濟體和電力消費省之一、電改現行試點,售電公司數僅次山東排名第二。本文從廣東上半年集中競爭交易來分析售電公司生存現狀和未來。
廣東上半年集中競爭交易情況
廣東 6月月度集中競爭交易于5月29日上午11時落下帷幕,成交電量為42.68億千瓦時,成交價差-39.3厘/千瓦時,持續走低,并在4個月后再次回歸至-4分以內,至此廣東上半年月度集中競爭交易接近尾聲。通過下面兩張圖可以看出,與2017年相比,今年上半年的月競價差非常平穩,并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
上半年的月競價差一直在4分上下波動,與去年動輒從幾分到1毛、1毛到幾分的過山車式價差波動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從2017年8月份開始,廣東的月度集中競價的有效供需比就鎖定在了1.2,這也從客觀上決定了月度競價價差的趨穩。另一方面主管部門大概也注意到了售電公司無序無底線搶簽用戶的情況,5月份時湖北出臺文件,明確提出要將發電企業讓利明確傳遞至電力用戶,售電公司可以以收取服務費的方式賺取收益。雖然廣東沒有發布類似文件,可是以目前價差持續收窄的情況來看,有沒有文件出臺也無關緊要了。
與平穩走勢的價差相比,上半年月競的成交電量略有起伏,1、2月份成交電量低迷,3月份迎來小幅上升,4、5月份再次走低,6月份又小幅增長,如下圖。
基于集中競爭交易分析售電公司生存現狀和未來
這樣的價差走勢對售電公司來說可以算是一件好事,想要盈利只要多多考慮偏差考核即可,不需再拿出過多精力分析月競價差;不過畢竟現階段售電公司的盈利是以賺取價差為主,如此平穩且較低的價差肯定不是售電公司喜聞樂見的。究其根本,無非是售電公司的底牌已經被所有人看到,這種賺取價差的盈利模式早已不是秘密,但是電廠的底牌依然讓人捉摸不透,所以幾次的價格拉鋸戰都是售電公司處于下風,這種情況下還要幻想著早期的高價差和豐厚利潤嗎?顯然不現實。
售電側改革的目的是放開售電業務,形成有序競爭的市場主體,讓用戶享受改革紅利,而不是讓售電公司獲取不合理利潤。隨著電改的不斷深入和市場化交易的進一步推進,電價越來越透明化,售電公司一度電就可以賺一毛錢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冒進簽約的背后是一批售電公司因不堪偏差考核的壓力而暗然退市。大浪淘沙,這輪售電市場的洗牌何時能夠結束,正處在風口浪尖的售電公司又該何去何從?一句話:放棄對僅依靠賺取價差就能獲得豐厚利潤的幻想,做好自身的戰略定位,培養專業人才,盡量多地為客戶提供多種增值服務。提供綜合服務要比單純進行售電業務的利潤可觀得多。尤其對競爭力本就不強的獨立售電公司來說,這點更為關鍵。沒有發電背景、電量資源不充足、缺乏對價格的判斷等因素,都是獨立售電公司當下面臨的主要問題,在價差持續收緊的趨勢下,如果再不轉型恐怕日子更加難過。
最后送給大家一句小編一直奉為真理的話“打鐵還需自身硬”,投機行為必定不會長遠,未來誰的綜合實力更強,誰就會走得更遠。
責任編輯:仁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