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山東售電公司退市 再論售電市場風險
5月21日,山東電力交易中心發布了山東世紀航凱售電有限公司自愿退出電力市場的公示公告,這距離廣東售電公司退出事件僅一個星期,正如我們所預見的一樣,這樣的退出公司會越來越多。
用戶結構單一惹的禍
這次退出市場的售電公司并非沒有業務開展的公司,根據自愿退出市場的申請函上的信息可以發現,該公司2018年內與省內23家企業簽訂代理協議,代理電量約130000萬千瓦時(13億千瓦時),有這電量按理來說應該還是有生存資本的,為什么會退出市場呢?
這是因為公司簽訂的客戶行業結構不合理,水泥、陶瓷等建材行業比例偏大,生產情況受國家產業和環保政策影響較大,公司偏差風險難以控制,這樣的情況實屬常見。
還記得晶見有一篇文章是分析安徽皖能淮北能源銷售有限公司退出市場(點此閱讀)的案例嗎?該公司與這次的航凱一樣,代理的用戶不乏建材、化工這類高載能企業,這些企業本身受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政策影響較大,只要政策口子稍一收緊,停產、限產這類打亂生產計劃的情況就不在話下了。
這類高載能企業雖說電量規模大,但是偏差波動真不是什么省心的事,這樣的事例,晶見報道過很多,既有廣東的去產能事件、河北的偏差驚人……
風控意識必不可少
晶見在廣東剛實行偏差考核的時候,就對去產能導致的影響進行過探討,后續也有規則出臺,對這類去產能造成的偏差實行免考核,但是有一個很本質的問題,就是售電公司一定要做好風控工作,基于簡單的PEST模型,我們就要對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四個大類的風險有所識別,有所提防。
不管是安徽的皖能還是山東的航凱,都是因為用戶用電量波動巨大導致自身的偏差失控,這其中會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既有政策的研判、用戶的選擇與對沖等等,這是售電公司在跑客戶、簽合同的時候一定要有所考慮的。
相對于大型售電公司本身巨大的電量池,可以很好的平衡偏差,小型售電公司在精細化運營上還是要多下些心思,做好用戶的分類的教育,一方面可以對電力用戶內外環境有一個研判,另一方面也能夠培養客戶的用電習慣,配合售電公司申報電量,做好負荷預測。
當然,洗牌還在繼續,但現貨市場等機遇也在不久的將來,能熬過去嗎?
相關文件:
責任編輯:仁德才
-
他來告訴你 如何在國外做電力交易
-
廣東電力交易中心累計收到履約保函148份 保函金額計7.08億元(附詳單)
2018-04-18交易中心 -
增量配電的試點那么多,拿到供電業務許可證的不到5%?
2018-04-10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