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觀鏈】DHT:比特幣和以太坊是如何實現去中心化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注:大文觀鏈,是鏈得得App新推出的區塊鏈技術分析系列欄目。由鏈得得App作者馬文佩伴隨諸位用戶,對區塊鏈、數字貨幣市場中前端技術方案進行應用層講解與熱點事件的技術層分析。每個工作日與大家一同分享“鏈圈技術宅”的那些頭腦日常。
上周有朋友求助大文:DAG和DHT有什么區別?
DAG全程有向無環圖,我們之前有過介紹,是一種針對公有鏈的擴容方案,其代表項目包括IOTA和Phantom。但因為開發難度大、依然有技術難關需要攻克,因此目前公有鏈市場中優秀的DAG項目并不多見。
DHT全稱分布式散列表或分布式哈希表,是區塊鏈系統實現分布式網絡的底層算法,具體到每個項目又有不同,如比特幣使用的gossip protocol, 以太坊使用的Kademlia。
今天為大家詳細講講DHT。
DHT的誕生可以說是現代互聯網去中心化的一個標志:最初的互聯網是徹底去中心化的,每臺計算機(節點)之間通過FPS等各種協議互相訪問。在之后的發展過程中,互聯網逐漸發展出了適合進行大規模商業應用的服務器+客戶端模式,將部分節點特殊化成為服務器,其他節點之間的訪問逐漸減少,這也是現代互聯網被冠上“中心化”稱呼的原因。
在互聯網中心化的發展過程當中,以BT下載為代表的P2P網絡協議成為了互聯網去中心化的標志。P2P全稱對等式網絡(peer-to-peer),又稱點對點技術,是無中心服務器、依靠用戶群(peers)交換信息的互聯網體系,它的作用在于,減低以往網路傳輸中的節點,以降低資料遺失的風險。與有中心服務器的中央網絡系統不同,對等網絡的每個用戶端既是一個節點,也有服務器的功能,任何一個節點無法直接找到其他節點,必須依靠其戶群進行信息交流。
從某種意義上說,區塊鏈技術是P2P的延伸。與P2P相比,區塊鏈將應用場景進行了極大的擴展,并且解決了對節點的獎勵問題。而P2P本身強調的離散性、伸縮性、容錯性也能夠完美的支持區塊鏈網絡運行。其中:
- 離散性:構成系統的節點并沒有任何中央式的協調機制。
- 伸縮性:即使有成千上萬個節點,系統仍然應該十分有效率。
- 容錯性:即使節點不斷地加入、離開或是停止工作,系統仍然必須達到一定的可靠度。
以比特幣采用的Gossip Protocol算法為例,Gossip算法能夠利用一種隨機的方式將信息散播到整個網絡中,正如Gossip的本意“緋聞八卦”一樣。
Gossip在運行過程中,網絡中的某個節點隨機的選擇其他若干個個節點作為傳輸對象,該節點向其選中的若干個個節點傳輸相應的信息,隨后接收到信息的節點重復完成相同的工作,最終建立了比特幣節點網絡。
在以太坊中采用的Kademlia(也被稱為Kad)算法則直接規定了網絡的結構,也規定了通過節點查詢進行信息交換的方式。Kademlia網絡節點之間使用UDP進行通訊。參與通訊的所有節點形成一張虛擬網,并通過節點ID來進行身份標識,與文件散列直接對應,它所表示的那個節點存儲著哪兒能夠獲取文件和資源的相關信息。當我們在網絡中搜索某些值的時候,Kademlia算法需要知道與這些值相關的鍵,然后分步在網絡中開始搜索。每一步都會找到一些節點,這些節點的ID與鍵更為接近,如果有節點直接返回搜索的值或者再也無法找到與鍵更為接近的節點ID的時候搜索便會停止。這種搜索值的方法是非常高效的:與其他的分散式雜湊表的實現類似,在一個包含n個節點的系統的值的搜索中,Kademlia僅訪問O(log(n))個節點。非集中式網絡結構還有更大的優勢,那就是它能夠顯著增強抵御拒絕服務攻擊的能力。即使網絡中的一整批節點遭受泛洪攻擊,也不會對網絡的可用性造成很大的影響,通過繞過這些漏洞(被攻擊的節點)來重新編織一張網絡,網絡的可用性就可以得到恢復。這也是以太坊系統較比特幣系統更為高效的原因之一。
(本文獨家首發鏈得得App)
本文原發布于鏈得得,授權鈦媒體App發布,作者:大文
責任編輯:售電衡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