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2.0時代 深港如何攜手“一帶一路”?
智慧城市的發展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中國在智慧城市方案設計和實施方面的技術和水平正在逐漸從之前的跟跑、并跑向領跑跨越。
以廣東推出的“粵省事”小程序為例。廣東省用戶通過“實名+實人”的身份核驗即可一站式辦理142項民生服務,內容涉及駕駛證、行駛證、社保卡、住房公積金、出入境證件(港澳通行證、臺灣通行證、護照)、殘疾人證、出生證和居住證十大證件和殘疾人、勞務人員、老年人三大弱勢群體事項。
同時,“粵省事”服務公眾號平臺也同步對外開放,關注即可隨時隨地一鍵通辦,并附帶到期提醒、辦結通知、評議、投訴、咨詢、政策解讀等全方位信息,讓服務指尖觸達。
“粵省事”是廣東“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的首個成果,未來隨著更多的成果落地。以廣東“數字政府”為代表的一站式政務服務模式和便捷的使用體驗,不僅是在國內領先,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而言,也將非常具有吸引力。
總體來看,新階段的智慧城市建設正在呈現以下三個新的特點。
首先是智慧城市建設更加強調居民的可感知性。
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線下行業、機構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提升了效率、改進了用戶體驗,讓智慧城市更加可以感知。
這種可感知性在日常生活方面已經非常普遍,動動手指就可被滿足的購物需求、掃碼即可騎走的共享單車,一個人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也不用擔心,隨便打開一個生活服務平臺,好吃、好玩、有趣的地方應有盡有。
這種可感知性在政務民生、生產制造領域也不斷實現。
除了廣東新推出的“粵省事“小程序以外,在國內大多數城市也都實現了高頻政務服務的網上辦理,大大壓縮了居民辦事的流程、縮短了辦事等候時間。
在生產領域,定制化生產和柔性化生產也正在從小眾、高端化走向規模、大眾化,在網上花費199購買一款定制款襯衣正在成為新的銷售手段。
其次,智慧城市建設將越來越強調人與城市的交互性。
隨著越來越多領域的數字化和智能化,人與城市的關系正在從過去的“需求—響應”的單向互動,向“需求—響應—反饋交互”的雙向互動轉變。城市的決策也將從靜態向相對動態,到實時動態轉變。
舉個常見的現象,大多數城市的交通都存在一種早晚高峰的潮汐現象,一般是早高峰時候進城方向擁堵;晚高峰時候出城方向擁堵。如果能通過智能的方式調整潮汐道路,將有效緩解高峰期的擁堵現象,提升道路通行效率。事實上,國內已經有部分城市在進行嘗試探索。
城市的決策可能將越來越動態化,包括下一刻紅綠燈的間隔、公交車班車的增加或減少都和另外的一個或一組行為數據密切相關。以動態決策的視角來看,城市里可探索的空間還非常多。
以智慧建筑為例,我們一天中有接近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建筑中度過,但我們和建筑的交互是非常少的。人對建筑的了解基本停留在外觀階段,建筑對人的了解幾乎為零。如果賦予建筑以感知能力,會帶來什么樣的想象空間?
第三、數據的連接和共享正在成為一種趨勢。
當我們實現了對一個個垂直領域的數字化、智能化的時候,消除數據孤島、建立不同數據之間的連接和共享就成為一種必然需求。
以云南省剛剛推出的“一部手機游云南”項目為例,整合了和旅游相關的信息和數據。從游客的角度而言,極大地提升了旅游便捷性、趣味性。從政府主管部門的角度來說,實現了對導游、旅行社、旅游景點等要素的在線管理,為打造一個智慧、健康、便利的省級全域旅游生態,提供了良好的數據支撐。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數字化技術支撐、也需要專業的行業經驗、國際化拓展經驗。以智慧城市為載體帶動相關技術、服務、產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落地,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總體來看,新階段的智慧城市建設正在呈現以下三個新的特點。
首先是智慧城市建設更加強調居民的可感知性。
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線下行業、機構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提升了效率、改進了用戶體驗,讓智慧城市更加可以感知。
這種可感知性在日常生活方面已經非常普遍,動動手指就可被滿足的購物需求、掃碼即可騎走的共享單車,一個人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也不用擔心,隨便打開一個生活服務平臺,好吃、好玩、有趣的地方應有盡有。
這種可感知性在政務民生、生產制造領域也不斷實現。
除了廣東新推出的“粵省事“小程序以外,在國內大多數城市也都實現了高頻政務服務的網上辦理,大大壓縮了居民辦事的流程、縮短了辦事等候時間。
在生產領域,定制化生產和柔性化生產也正在從小眾、高端化走向規模、大眾化,在網上花費199購買一款定制款襯衣正在成為新的銷售手段。
其次,智慧城市建設將越來越強調人與城市的交互性。
隨著越來越多領域的數字化和智能化,人與城市的關系正在從過去的“需求—響應”的單向互動,向“需求—響應—反饋交互”的雙向互動轉變。城市的決策也將從靜態向相對動態,到實時動態轉變。
舉個常見的現象,大多數城市的交通都存在一種早晚高峰的潮汐現象,一般是早高峰時候進城方向擁堵;晚高峰時候出城方向擁堵。如果能通過智能的方式調整潮汐道路,將有效緩解高峰期的擁堵現象,提升道路通行效率。事實上,國內已經有部分城市在進行嘗試探索。
城市的決策可能將越來越動態化,包括下一刻紅綠燈的間隔、公交車班車的增加或減少都和另外的一個或一組行為數據密切相關。以動態決策的視角來看,城市里可探索的空間還非常多。
以智慧建筑為例,我們一天中有接近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建筑中度過,但我們和建筑的交互是非常少的。人對建筑的了解基本停留在外觀階段,建筑對人的了解幾乎為零。如果賦予建筑以感知能力,會帶來什么樣的想象空間?
第三、數據的連接和共享正在成為一種趨勢。
當我們實現了對一個個垂直領域的數字化、智能化的時候,消除數據孤島、建立不同數據之間的連接和共享就成為一種必然需求。
以云南省剛剛推出的“一部手機游云南”項目為例,整合了和旅游相關的信息和數據。從游客的角度而言,極大地提升了旅游便捷性、趣味性。從政府主管部門的角度來說,實現了對導游、旅行社、旅游景點等要素的在線管理,為打造一個智慧、健康、便利的省級全域旅游生態,提供了良好的數據支撐。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數字化技術支撐、也需要專業的行業經驗、國際化拓展經驗。以智慧城市為載體帶動相關技術、服務、產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落地,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責任編輯: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