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看好的農村電商,應該如何破解這6大難點?
農村電商主要做兩件事:一是讓工業品走進農村市場,也就是工業品下行,其二則是把農產品賣到城里去,也就是農產品上行。
工業品下行(消費端)方面的機遇與挑戰
在一二線城市,“網購”已成為一線城市的居民最為熱衷的生活方式,這一消費市場也已經日漸飽和,但是相對而言,6億的農村人口為行業留下了相對空白的市場,三四線城市再到鄉鎮農村大規模的用戶群體也在等待被挖掘。
在城市市場遭遇天花板的情況下,傳統電商領域創業愈加艱難,行業巨頭和創業者們則將目光轉向了市場空間相對廣闊的農村。
在阿里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鄉村互聯網發展展望》中,阿里新鄉村研究中心分析認為,“智能手機的普及應用,是農村網民持續增長的第一動力,未來兩三年,農村網民增速仍將高于城鎮網民增速,預測2018年中國農村網民規模將達2.4億;而伴隨寬帶覆蓋面擴大、電商服務網點增加、物流日益便捷,農村網購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移動網購也會成為常態。”
近一兩年來,農村正在成為電商們拼殺的重要陣地,尤其是一系列扶持政策落地之后,阿里巴巴、京東、蘇寧云商上演了激烈的“三國殺”,通過農村淘寶,京東服務幫等形式,帶動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短短幾年時間,農村電商呈現一片蓬勃發展的態勢。
另外,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將農村電商單獨陳列,意味著農村電商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由此可見,電商從城市轉向農村發展,也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但是蓬勃發展中的農村電商,看起來很美,做起來卻不容易,目前農村電商的發展主要受到來自以下兩個方面的挑戰:
1.基礎設施:農村電商特別“重”,這個重就在基礎設施環節,尤其是網絡和物流。
一是農村很多地方是不通網絡的,所以必須建立實體的服務站站點體系;
二是物流建設,例如在廣大的西北地區,很多的干線物流好一點能到鄉鎮一級,絕大部分只能到縣城,所以要通到村,你必須要嫁接鄉村的專線物流。
在這個方面,幾家企業也在積極建設服務站、解決最后一公里配送和提供售后維修等服務,阿里為了打通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跟中小物流企業合作給予每單補貼,將物流成本壓縮到了兩塊到三塊之間,力求調動農村電商消費的積極性。
近年來國家政策對于農村電商發展的關注達到了新高度。
中央一號文件已經連續四年強調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在2017年的文件中,“推進農村電商發展”首次被單列一節。
同時根據央視網2018年1月的一份報道顯示:2018年中國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5000公里,新改建國省干線公路1.6萬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20萬公里。”
日前,交通部部署2018年重點工作中明確指出,深入實施“快遞下鄉”和農村電商郵政寄遞工程,推進建制村直接通郵。由此也可以看出國家在扶持農村電商方面的決心非同一般。
2.觀念
農村用戶的消費習慣和城市用戶完全是兩個概念,農村整體互聯網認知程度還達不到所需要的程度,消費觀念受到收入分配方式、信任度的制約,大多依然停留在比較傳統的階段。想要培養農村消費人群新的消費觀念,必然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這對于現在的農村電商企業也是不小的挑戰。
農產品上行(零售)方面的機遇與挑戰
農產品電商發展動力
近年來,我國在農產品電商方面發展迅速。2016年我國農產品期貨交易中有40%是通過線上交易的方式完成的,農產品大宗商品交易量大約占整個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總值的40%。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額達到2200億,相比2015年的1500億增加了46%。國內各類農產品電商園區達到200家,占各類電商園區的12%。生鮮類農產品電商交易額達到1000億元,比去年增長80%。此外,農產品交易平臺,與農產品電商相關的日用品電商、農資電商都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
據農業部數據顯示,目前各類返鄉下鄉人員已達700萬,在返鄉下鄉人員創辦的企業中,80%以上都是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產業融合項目,54%都運用了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
農村電商已經成為年輕人返鄉創業就業的“新風口”。
當前推動我國農產品電商快速的發展的主要動力集中三個方面:
一是良好的經濟環境。
國民收入平穩增長,居民消費能力不斷增強,促進了消費市場的持續快速增長。同時也為農產品電商提供了巨大的購買能力。
二是穩定的社會環境。
我國互聯網的不斷普及,網絡應用的不斷延伸,給農產品電商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云端應用、大數據、移動支付等技術的不斷完善發展,為農產品電子商務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撐。
三是政策的扶持導向。
近十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將重點放在了“三農”問題上,近兩年更是出臺了很多與農產品電子商務相關的政策,如2015年11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2016年7月,商務部頒布的《農村電子商務服務規范(試行)》和《農村電子商務工作指引(試行)》等文件,都表明了政府對于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重視。這三個方面都給我國農產品電商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在看到我國農產品電商快速、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在當前的發展階段,還存在許多問題。
1.農產品同質化嚴重、質量標準認證難
農產品因其自身的生產特點和產品屬性,不同產區出產的同類農產品品質本身就有差異,加上生產過程各產區不同,栽培和大田管理水平農戶與農戶之間都存在很大差異,這些都導致了不同生產主體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容易出現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加之缺乏統一的產品分選標準,因此導致了在當前階段我國農產品線上銷售的時候,出現了產品品質不一,同批次商品間個體質量差異大,產品標簽描述不規范等情況,給消費者在選購過程中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此外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激素及化學藥劑在生產過程中的濫用,也會導致產品的相關指標超標,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2.缺乏專業人才
農產品電商再運行和維護過程中,需要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專業人員。這些人員不單要具備一定的網絡技術知識,還要熟悉農業生產、有農產品相關的銷售經驗。而當前除了部分較大的農產品電商平臺有一定的人員配備外,更多從事農產品線上銷售的人員,都是農業生產者,這些人雖然熟悉農業生產,但是缺乏相關的網絡技能和知識,這些都制約了農產品電商的發展。
3.物流、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是主要制約因素
目前,農村因為鄉村道路等各種問題,物流在可及性、可靠性、服務水平、速度等方面都與城市存在較大差距;在網絡建設上農村電商多數還面臨網不通、速度慢、收費貴等問題,如何縮小農村與城市的差距已成為電商扶貧重要命題。
4.對于創業者來說,金融支持滯后也是丞待解決的一大難點
目前,涉農金融機構對支持農村電商發展戰略認識尚屬初級階段,其中主要表現在平臺建設亟待加強、在線融資系統缺失、資源投入缺乏等方面,這給農村電商創業者帶來了一個非常大的進入壁壘。
目前政府主導的電商模式占90%以上,為農產品質量做初級信用背書,電子商務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商品的品牌化和標準化,農產品進行品牌化、標準化運作為農產品實現溢價增收開創了先決條件。但是現在農產品標準化是難以解決的硬傷!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CCTV7“家鄉的味道”公益活動上強調:品牌就是影響力,就是號召力,就是競爭力。打造品牌是戰略,建設農業品牌是把農業搞強的必由之路。打造品牌要將資源優勢、區域優勢變成品牌優勢、經濟優勢。我們要秉承工匠精神,嚴格標準,久久圍攻,使我們的農產品經受住市場、消費者和時間的檢驗。
雖然農村電商發展緩慢且困難重重,通過電子商務改變中國農村尤其是中西部農村落后的面貌,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但創業者、企業、政府依然在積極進行農村電商模式的探索和不斷推新政策導向扶持,這些舉動彰顯了我國對于農產品品牌長期看好的信念,相信經過幾方的共同努力,一定會有一批又一批農業品牌走進消費者視野,甚至走出中國!
責任編輯: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