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歐盟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不是一樣的.是歷史上兩個不同的組織.二者曾經互相競爭,后來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向歐盟靠攏,產生現在的歐盟.
1957年3月,西德、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六國簽署《羅馬條約》,以1957年六國的平均關稅確定共同的對外關稅,于1958年1月1日正式成立歐洲共同體。
1968年,歐共體實行工業品在成員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并就農產品達成統一的價格。
1970年,減少了對勞動力和資本自由流動的限制。
1973年,英國、丹麥、愛爾蘭加入歐盟
1981年,希臘也成為歐共體的成員。
1986年,西班牙與葡萄牙加入時,成員已達到十二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集團。
1960年,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 , EFTA)成立,創始國為英國、丹麥、奧地利、挪威、葡萄牙、瑞士、瑞典七個國家。
1961年,芬蘭成為非正式成員國。
1967年,根據建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斯德哥爾摩公約》,聯盟成員國之間實行工業品自由貿易,但在農產品貿易上卻只采取了很少幾項減少貿易壁壘的措施,同時對第三國也不實行共同關稅。因此,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是一個采取自由貿易區形式的經濟一體化集團。
1973年,英國和丹麥離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與愛爾蘭一道加入歐共體。歐共體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兩個經濟一體化集團在相互競爭的同時,經濟聯系不斷加深,最終就彼此間的貿易障礙進行磋商,與1977年達成協議,在兩個貿易集團內實行工業品自由貿易。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歐洲經濟一體化又有新的發展。歐盟提出在1992年年底前將歐盟建成一個沒有國界、商品、人員、資本和勞務完全自由流通的統一市場。在這次新的浪潮中,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成員積極向歐盟靠攏,奧地利、瑞士、挪威、瑞典等國或直接要求加入歐共體,或表示了要求加入的愿望。1991年12月11日,歐共體馬斯特里赫首腦會議通過了以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為目標的《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馬約”)。1993年1月1日“馬約”生效后,歐共體未就其稱謂的變更問題做出決定,但歐共體內和國際上越來越廣泛地使用“歐洲聯盟”(簡稱“歐盟”)。目前,“歐共體”和“歐盟”兩種稱謂均可使用,但法律文件和對外簽署的協議仍需用“歐共體”。
1993年1月1日,歐共體統一大市場基本實現,除人員流動略有限制外。商品、資本、勞務實現自由流動。
1993年2月,擴大歐盟的談判正式啟動。到1995年,奧地利、瑞士、芬蘭、挪威成為歐共體新成員。
2003年底,歐共體共有十五個成員國,另有十三個歐洲國家正申請加入。
2004年5月1日,馬耳他、塞浦路斯、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10個國家正式成為歐盟成員國。這使歐盟的成員國猛增到25個。歐盟的擴張對國際社會影響深遠。

-
陜西開展2023年8月售電公司履約保函、保險滾動退補工作
2023-09-07售電公司履約保函 -
重慶公布新增注冊電力用戶名單
-
2家發電企業在山東電力交易中心注冊生效
2023-08-30山東電力交易中心
-
云南電力交易月報(2023年8月)
2023-08-25云南電力交易 -
2023年二季度山西電力市場信息:上半年省內交易累計成交電量129338億千瓦時
2023-08-11山西電力市場 -
廣東電力交易中心:2023年8月1日南方(以廣東起步)電力現貨市場結算運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