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能江蘇東臺2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建成投運 攻克“最難”成標桿
隨著4號機組風機葉片緩緩啟動,魯能集團江蘇東臺2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50臺4兆瓦海上風機全部成功并網發電。這個有“在建難度最大”之稱的海上風電項目,不僅較原計劃提前110天并網發電,還創造了國內同類項目多項紀錄。業界專家表示,該項目的成功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產業正式邁出了從小規模試驗示范到規模化發展新階段的關鍵一步。
2017年9月10日凌晨1時,江蘇省東臺市沿海東沙沙洲東南海域。
隨著4號機組風機葉片緩緩啟動,魯能集團江蘇東臺2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50臺4兆瓦海上風機全部成功并網發電。這個有“在建難度最大”之稱的海上風電項目,不僅較原計劃提前110天并網發電,還創造了國內同類項目多項紀錄。業界專家表示,該項目的成功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產業正式邁出了從小規模試驗示范到規模化發展新階段的關鍵一步。
攻堅克難 刷新紀錄
近年來,我國風電產業發展迅猛。相比于日趨成熟的陸上風電,風能資源蘊藏量更豐富、開發前景更廣闊的海上風電正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全球風電場建設也出現了從陸地向近海發展的趨勢。
魯能東臺2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就是我國海上風電發展的“代表作”之一。根據測算,該項目每年上網電量為5.28億千瓦時,按火力發電標煤耗計算,每年可節約標煤1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7萬噸,減排二氧化硫670噸。
“說它是目前國內在建難度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真是一點也不夸張。在施工過程中,我們必須克服離岸遠、水流急、海床沖刷嚴重及臺風多發等諸多困難。”魯能江蘇公司副總工程師徐紀忠告訴記者,海上施工與陸地不同,受潮汐影響明顯,漲潮時需要移船運輸,落潮時則需坐灘施工。為此,施工人員的作息和工作時間要根據潮位變化不斷調整,有效作業時間短而零碎,因此每項工作都要緊密銜接。“甚至只差幾分鐘都不行,如果真要等到下一個潮位來臨,整個工程進度都會受影響。”徐紀忠說。
此外,該項目的幾大工程,包括海纜敷設、海上升壓站平臺建設、風機基礎施工及風機安裝、集控中心施工等均面臨著極高難度的技術挑戰。以海底電纜工程為例,220千伏海纜敷設歷經陸上高灘區、淺灘區、深水區、沙洲區4個部分,4類海域需要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案和船只,施工過程必須環環相扣,且每類海域每月只有一次敷設窗口期,有效作業時間短,施工難度極大。“為此,在登灘敷設時,魯能團隊創新發明了‘登灘排架’裝置。我們用竹排搭建了7公里的排架,每隔2米安裝一個電纜導向輪。3500個導向輪和竹排‘手拉手’托起了7公里長的海纜,以確保海纜的方向、曲度、高度符合要求。”徐紀忠說。
一次次攻克關鍵難題,一次次突破施工障礙,最終,該項目成功創造了海上風電產業的“四項之最”——第一,200兆瓦容量是我國目前海上風電項目中單位容量最大的項目;第二,項目場區中心離岸距離約36公里,距陸地最遠;第三,項目配套的2300噸220千伏海上升壓站為當前國內電壓等級最高的海上升壓站;第四,由于同時涉及陸地、灘涂、淺水、淺灘、高灘、深水等海況,該項目也被業界稱為“最復雜的海上風電”。
引領行業 精益求精
魯能東臺項目的成功是我國海上風電產業不斷成長壯大的縮影。業內專家表示,當前我國海上風電仍處于發展初期,勘測設計、建設管理、運行維護、技術創新等還不成熟,且海上風電開發涉及部門多、配套需求強、規劃同步率高,極易在規劃統籌、部門協作方面出現問題。因此,魯能東臺項目能夠憑借自身優勢高效落地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
“魯能東臺項目是魯能集團的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雖然一直都在‘摸著石頭過河’,但我們的目標從沒變過,那就是‘打造海上風電示范標桿,引領行業發展’。”魯能新能源有限公司江蘇分公司總經理粘建軍說。
如何成為海上風電項目中的標桿?魯能東臺給出的回答是兩個字。
第一個字是“快”,即項目建設速度快。該項目于2016年8月份開工,當年12月份首批機組就成功并網發電,創造了“當年開工、當年并網發電”的海上風電建設新速度。
第二個字是“好”,即嚴格保證項目質量。一方面,項目在合作單位中優中選優,針對海上風電項目建設施工難度大、風機性能要求高的特點,通過招標選定海上建設經驗豐富的施工、監理單位及性能先進的主機設備單位;另一方面,積極組織開展技術、施工專題研究,會同施工單位踏勘施工海域,掌握施工區海況,并組織設計施工單位等對工程用料仔細論證,提升項目品質。
通過不間斷地摸索總結,魯能逐步掌握了高難度海上風電開發流程及工程建設前沿技術,建立起海上風電建設工程造價、安全質量、科技創新等管理標準體系,并獲得了包括QC成果獎及軟件著作等多達85項科技成果、9項發明專利,為我國海上風電產業后續發展提供了行業標準。
深入布局 多頭并進
“未來的全球能源互聯網是以清潔能源為主的電力互聯,東臺項目的成功將為能源遠距離輸送提供寶貴經驗。”國家電網公司科技部副主任沈江說。
事實上,作為國家電網的全資子公司、國內最早從事新能源開發的企業之一,魯能集團在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光伏發電等領域均交出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單。短短幾年間,魯能新能源公司已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9家分公司,新能源產業自主運營裝機容量達126.25萬千瓦,運營風、光電站25個,儲備容量1000萬千瓦以上,累計發電量100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00萬噸。
比如青海的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項目。針對風電和光伏發電不穩定、不可調的痛點,魯能開發出以光伏、光熱、風電為主要開發電源、以光熱儲能系統、蓄電池儲能電站為調節電源的集成技術,解決了用電高峰期和低谷期電力輸出不平衡的問題。憑借這一突破,該項目入選國家首批23個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項目。
此外,魯能集團還努力對接“一帶一路”建設和全球能源互聯網戰略,力爭依托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和電網發展規劃筑起西北部新能源基地、東部海上風電、重點區域光電“3個發展極”,打造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光伏發電“3個支撐點”,努力打造新時期“一流管理、一流效益、國內領先”的新能源企業集團,成為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先行者。
責任編輯: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