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劃“十三五”風電產業將何去何從?眾多大咖齊聚一堂分享干貨
中國風電產業發展迅速,但棄風限電、補貼不到位等頑疾難祛。近期風電平價上網、“三北地區”紅色預警政策頻出,“十三五”風電產業將走向何方?
6月3日,由中國國電集團公司水電與新能源部、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水電與新能源部和《能源》雜志社聯合主辦的中國風電產業創新發展研討會,以此為主題拉開帷幕。圍繞產業發展痛點,共邀政府領導、專家和產業人士120余人齊聚寧波,分析和探討中國風電產業的路徑和方向。
全球能源結構深度調整,憑借綠色、可持續的發展優勢,風電日益成為一大主力能源。伴隨中國風電發展逐步駛入快車道,截至2016年底,中國風電裝機達1.69億千瓦,占全球容量的34.7%,是世界第一風電大國,容量是美國的兩倍。
但不容忽視的是,限電問題短期難以解決,國家補貼資金滯后,資源地方保護主義嚴重,生態環保壓力越來越大等瓶頸依然存在,無疑成為制約產業的深層矛盾。
十三五時期,風電產業發展究竟何去何從?
棄風一直是困擾我國風電發展的主要問題。從分布區來看,棄風主要發生在“三北”地區。對此,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副司長何勇健圍繞電源側、電網側、負荷側、體制機制等方面分析“棄風棄光”出現的原因。
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副司長何勇健
他給出幾方面建議,一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進能源價格改革,有序開發用電計劃,制定公平有序的電力市場規則,啟動現貨交易市場,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二是調整新能源開發布局,暫停“棄風棄光”嚴重地區的集中式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優先發展分散式風電和分布式光伏。三是加強電力系統調峰能力建設。四是探索推動綠證和配額制。五是推進電能替代和擴大新能源消納范圍等措施,來破解風電產業發展困境。
國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長修炳林圍繞我國風機制造行業的科技進步、產業發展前景給予了講解。修炳林認為,“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間,我國風機制造產業技術進步非常快,一些先進的制造商已經到達了世界先進水平。
眼下,風電產業發展前景依舊廣闊。據十三五風電發展規劃,2020年全國風電可開發項目儲備容量接近3.6億千瓦,風電消納能力3.58億千瓦,統籌三北地區,內陸地區的資源和市場不平衡性,全國具備實現2.5億千瓦規劃目標的發展基礎。
“風電補貼資金缺口逐年擴大,將進一步阻礙發展目標。”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易躍春表示。據統計,2016年底累計補貼資金缺口已達到600億元,到2020年補貼缺口將擴大到3000億元以上。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易躍春
為扭轉這一趨勢,他從建立綠色電力證書交易機制出發,建議電價補貼政策和可再生能源配額制等政策搭配使用,建立“配額制+綠色電力證書交易”機制,增加可再生能源企業收入,緩解補貼壓力。
當然,行業體制機制改革不可一蹴而就。身處這一變革進程中,清楚地把握產業的優勢和歷史,是抓住產業機遇的基礎。從產業踐行者出發,中國國電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謝長軍 著重分析了中國風電發展在頂層設計、開發模式、配套政策、電價制度、發展規劃、開發領域、機組技術等十個方面的創新成就。
面向未來,謝長軍站在行業引領者角度,建議我國風電行業需要實現“四個轉變”,從追求發展速度向追求發展質量轉變;從追求裝機容量向追求風電電量轉變;從集中大規模開發向大規模開發、分散開發相結合轉變;從注重經濟效益向注重經濟效益與和諧發展并重轉變。跳脫傳統的產業發展思維,堅持創新驅動,理性發展風電。
責任編輯: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