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氣掘金風電「后市場」
近日,上海電氣風電在海南的國信項目成為全國首批技術改造項目,全部14臺風機將于2017年春節前完成并網。這也就意味著,大批接近二十年受用壽命的風機,將進行技改或重建。這面臨轉型升級壓力的風企來說,一場新的盛宴即將開場。
千億規模 空間巨大
資料顯示,海南國信項目總裝機容量35MW,共有18臺風機。其中600KW風機12臺,250KW風機6臺,使用逾20年。由于運行年限已到,機組容量小而被拆除,計劃在老機位上重新建造基礎并安裝新風機。
事實上,與海南國信項目相似的風電項目,在國內還有很多。
“今年上半年,我參加了行業研討會,就是針對改造市場的情況,大家一起溝通交流。”風電集團工程服務分公司禹經理告訴記者。就在上個月,行業內的合作組織已經成立,并通過了相關章程。在改造市場火起來之前,在行業內設立一道門檻,保證這一市場的有序發展,確實很有必要。
業內,專業人士把風電質保期后的運維和技術改造市場稱之為“后市場”。根據多家企業與研究機構的統計顯示,由于我國很多風電項目即將出質保,“后市場”將迎來持續性增長。但是由于涉及多種變量,難以精確計算,風電“后市場”的規模初估在千億左右。這個規模不僅包括技改,還包括備件、運維等環節。
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作為手握技術的整機商,上海電氣風電已經瞄準了“后市場服務”這個潛在的大市場,關鍵是要找到這個市場“變現”的路徑。
有備而來 優勢明顯
目前,風電“后市場”的需求五花八門,一是由于入網標準的變化需要改造,如“低壓電穿越”,就是從2010年7月1日起要求強制做的測試,之前沒有做過的風機需要進行技改。二是在2006年之前引進的國外風機,未來技術面臨更新需求,相關備件已停產,業主只能在國內找合作渠道。諸如此類的需求還有很多。
上海電氣早就看好這一市場,自主研發的1.25MW、2MW、3.6 MW雙饋風電機組的主機控制器、變流器和2MW風機電伺服變槳系統等關鍵技術,全部實現了產業化應用。三大電控技術全部產業化,這對進入“后市場服務”奠定了基礎。此外,上海電氣風電在多個項目中已經取得了技術改造方面的實踐經驗。
風云系統 市場利器
在當下,拓展市場離不開信息化的支撐。前幾年,上海電氣自主研發的風云系統,就為打開“后市場服務”路徑,找到了一個有效的方法。
風云系統屬于智能云維護平臺。在智能化的時代浪潮下,上海電氣風電積極探索風電場的控制策略,引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成功開發了風云系統。
據了解,目前已有20余個風場進入了上海電氣風云系統中,近年目標是力爭有100個左右的風場能進入。這樣的話,利用實時大數據,可以提高機組性能和風場運行水平。
在下一個五年,中國風電裝機或將超過2億千瓦,越來越多的風電場將出質保期,中國風電“后市場”會獲得持續高速的增長。在能源互聯網技術應用的助力下,在對人才、備件、標準、質量等多方面環節逐步理順的同時,“后市場”必將成為中國風電產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不過,我們也應看到,目前風電“后市場”正處于發展初期,市場分工還不明確,各方對成本控制和利益最大化還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方案,細分業務尚未形成。因此,機會與挑戰俱在。
責任編輯: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