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為什么突然衰弱了?
據相關媒體報道,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風力發電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市場。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統計數據,全球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從截至 2001 年 12 月 31 日的 23,900MW 增至截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的 486,749MW,年復合增長率為 22.25%,而同期我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的年復合增長率為49.53%,增長率位居全球第一; 2016 年,我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 23,328MW(臨時數據),占當年全球新增裝機容量的 42.7%,位居全球第一。
然而,在一邊快速發展、裝機容量快速增長的同時,風電設備利用率卻持續偏低,棄風問題突出,風電的很大一部分沒有得到有效利用。2016年,全年棄風電量497億千瓦時,同比上升近50%,全年棄風率約為17%。棄風較為嚴重的地區包括甘肅(棄風率43%,棄風電量104億千瓦時)、新疆(棄風率38%,棄風電量137億千瓦時)、吉林(棄風率30%,棄風電量29億千瓦時)、內蒙古(棄風率21%,棄風電量124億千瓦時)等。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僅有1742小時,連續多年處于低位。
這種現象,也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關注,很多人在問,為什么風力發電突然衰弱了呢?衰弱的原因是什么呢?
對此,筆者認為,首先需要對這樣的疑問進行糾正的是,我國的風力發電興盛過嗎,真的有過興盛這樣的現象嗎?
事實上,風電從起步起,風險就已經埋下了,就沒有能夠走到興盛的階段。原因就在于,在政策上支持風電開始,不顧一切地上馬風電項目,且不講技術含量、不顧發展實際、不考慮電力供應現狀、不研究風電項目建成后如何與電網接軌、不對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就開始大肆投入,盲目發展風電項目,怎么可能不出現問題呢?
我們說,看一個行業、一個領域是不是興盛,決不是上馬多少項目,而要看項目建成以后有什么樣的效益。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包括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也只有作用與效益都得到體現,才能夠這個行業的發展是興盛的、健康的。否則,只能算是盲目發展、無序發展。
殊不知,風電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并沒有一個完整的發展規劃,沒有產業布局,沒有合理的資源配置,而是由企業和投資者趕時髦、搶政策,看似轟轟烈烈,實質毫無意義、毫無價值。特別在一些電力供應十分充足,火力發電、水力發電,甚至光伏發電都已經出現過剩的情況下,仍然在上馬風力發電項目,等待風電行業的,只能是倒在起點上。
更重要的,在一些地方,風電項目已經對環境、管理等產生了不利影響,對土地的完整性、規劃性等也帶來了破壞,只是因為一時的政績需要,地方同意其建設。在電力供應已經過剩的情況下,當然會出現問題了。
所以,對風電來說,不存在衰落的問題。而是壓根就沒有興旺過興盛過,只是出現過虛假繁榮現象,是把暫時的熱熱鬧鬧看成了興盛和興旺。相反,倒是給很多地方留下了一大堆難題,拆除不行,不拆除也不行。資源浪費,在風電行業是比較嚴重的,也是十分典型的。
從風電行業的大干快上,到現在的遺留問題成堆,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訓。任何行業的發展,都不能盲目、不能搞大躍進、不能無序。風電行業的教訓,應當引起各地、各有關部門,包括企業和投資者的重視和關注,應當從中吸取教訓,避免在其他行業和領域再發生類似問題。
責任編輯: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