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上風電】海上風電發展趨勢前瞻
【觀察】
海上風電發展趨勢前瞻
8月16日-18日,2017海上風電領袖峰會召開之際,海上風電再次成為新能源行業關注的焦點。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風能發電僅次于水力發電占到全球可再生資源發電量的16%。在全球高度關注發展低碳經濟的語境下,海上風電有成為改變游戲規則的可再生能源電力的潛質。在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區,可以快速地建立起吉瓦級的海上風電場,這也使得海上風電可以成為通過經濟有效的方式來減少能源生產環節碳排放的重要技術之一。
中國海上風電勢頭猛
我國擁有發展海上風電的天然優勢,海岸線長達1.8萬公里,可利用海域面積300多萬平方公里,海上風能資源豐富。海上風電是我國風電未來的發展方向。
2016年,我國陸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有所回落,而海上風電裝機實現大幅度增長。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的統計,2016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154臺,容量達到59萬千瓦,比上年增長64%,累計裝機量達到163萬千瓦,排名世界前列。而我國陸地風電主要位于我國西北部,當地消納能力有限,對外輸送有賴于特高壓輸電線路建設的現狀。
更重要的是,海上風電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及“十三五”新能源規劃的重點產業,是推動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能源轉型的重要手段。
早在2016年11月,國家能源局印發的《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就提出,到2020年,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確保達到2.1億千瓦以上,其中海上風電并網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以上。今年5月4日,國家發改委聯合國家能源局印發《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海上風電產業,鼓勵在深遠海建設離岸式海上風電場,調整風電并網政策,健全海上風電產業技術標準體系和用海標準。隨著系列政策的出臺落地、經驗的積累和經濟性的凸顯,我國海上風電將持續推進,有望在“十三五”期間迎來黃金時代。
根據2017年最新的統計數據,中國在建與已投產的海上風電累計已占到全球總量的17.95%,穩居世界第三位,同時,從中國海上風電新增趨勢來看,其增長勢頭強勁,與世界第二位丹麥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
海上風電仍面臨挑戰
不過,盡管迎來了較好的政策環境和市場機遇,我國海上風電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
其一,面臨成本較高的問題。據國網能源研究院統計,海上風電的平均投資成本約為陸上風電的2.8倍。2015年,中國海上風電的平均投資成本約為2400美元/千瓦(折合人民幣14743元/千瓦)。另據彭博財經數據統計,中國現有大部分海上風電項目的成本約為0.16美元/千瓦時至0.23美元/千瓦時(折合人民幣0.98元/千瓦時至1.41元/千瓦時),遠高于煤電、氣電和陸上風電的成本,也高于國家發改委規定的海上風電上網電價。
其二,面臨技術風險。海上風電機組的單機容量更大,對風電機組防腐蝕等要求更為嚴格,質量問題尤為重要。再如,建設階段需要更大噸位的船舶、具備建設能力的參與方數量有限、市場容量有限、設計過程復雜而漫長、行業標準缺失等。
為了迎接挑戰,推動海上風電行業發展,可以從多方面入手:進一步完善支持海上風電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確保對海上風電的支持力度,同時積極為企業開展項目建設提供便利條件。進一步加大海上風電相關的投入,通過工程實踐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技術方案和標準規范體系,克服技術難題等。
技術驅動海上風電發展
全球海上風電發展迅速,市場廣闊。2016年全球累計海上風電產能增長2219MW,增幅18%。據全球風能理事會估計,2017年產能有望再增3GW。另外,根據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發布的報告,2017年全球海上風電市場投資約270.2億美元,預計到2022年增長到551.1億美元,期間復合年增長率達15.32%。
如果全球經濟一直朝著無碳化的方向發展,到2030年,風電必將成為主力電源。國際可再生能源署認為,海上風電的總裝機在2030年將達到100GW,但如果能夠從政策層面使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結構中的占比翻番,那么到2030年海上風電的裝機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風電總裝機將達到1990GW,其中海上風電占280GW。
在此背景下,海上風電的技術發展將呈現以下趨勢:
(1)葉片制造技術以及傳動系統性能的持續改善。這使得可以應用更大型的葉片,相應地提高了單機容量。目前主流在役機組的單機容量為6MW,風輪直徑達到150m。運用更大型的機組,可能并不一定會在現有設計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單位兆瓦的資本成本,但卻可以通過提高可靠性以及降低單位兆瓦的基座制造和吊裝成本,來降低度電成本。預計到2020年左右,單機容量為10MW的海上風電機組將會投入商業化應用,而到2030年左右,單機容量為15MW的機組將可以進入市場。
(2)機組吊裝的便捷化。機組吊裝將會不斷趨于簡單。通過在港口組裝和預調試機組,并在海上一次性完成吊裝工作,可以大大簡化原有的環節。另外一種創新,則是預先安裝好機組和基座,再通過定制的運輸船或者拖輪將其運到指定的機位點。這些方面的創新有助于降低吊裝成本,并規避健康和安全風險。
(3)漂浮式基座的發展。漂浮式機組是另外一個將會對海上風電成本下降產生重要影響的創新環節,并有望在2020年實現商業化。應用該類型的基座,可以使海上風電開發進入到風能資源更好,水深超過50m的海域。在中等水深(30m—50m)的海域,相比于固定式基座,漂浮式基座無疑更具成本優勢,因為其可以使基座設計標準化,并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海上作業。此外,安裝這種基座時還可以使用造價更低的安裝船。
(4)輸電環節的創新。輸電環節也存在諸多可以創新的方面,其中就包括減少海上高壓交流基礎設施。在輸送離岸較遠的風電場所發電力時,高壓直流方式要優于高壓交流方式,因為高壓直流方式可以減少線損以及電纜成本。高壓直流輸電基礎設施成本的下降,將可以為其打開新的應用市場,并將進一步提高海上風電的競爭力。
6兆瓦海上風機急于批量為什么?
毋庸置疑,海上風電已然成為風電產業的戰略制高點。錯過了早期海上風電的沉淀,必然要搶占海上大兆瓦的先機,但要煽動整個行業與其一起冒險,似乎與中國政府實施制造強國戰略背道而馳。
不妨跟大家回看一下歐洲的海上風電歷程。全球第一個海上風電場丹麥Vindeby建立于1991年,但直到2015年英國才建立首個6.0-154商業風電場Westermost Rough。也就是說,歐洲海上風電用了24年的時間首次批量應用6MW風機,到目前,6MW海上風電商業運行也僅僅只有兩年。
歐洲海上風電大兆瓦升級“慢吞吞”,可以理解為穩健理性的態度。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秘書長祁和生在日前南通召開的海上風電論壇上也呼吁:“絕不可用陸上風電的做法來開發海上風電。海上風電必須以高可靠性、高技術成熟度來考量。”
祁合生的觀點代表了我國風電行業管理者和資深從業者對于海上風電謹慎發展的普遍心聲。
2010年,我國建立首個海上風電場東海大橋風電場,7年來步履維艱。然而,近期一些設備廠家聲稱2018年我國將實現6MW級海上風電批量商業運行。
對此,業界欣喜者有之,疑惑者亦有之。我們不禁要問,盡管中國的海上風電站在歐洲同行的肩膀上,但是在陸上風電問題頻發、多數風機設備廠商技術空心化的背景下,中國海上風電僅用7、8年的時間100多萬的運行業績,試圖實現大兆瓦批量商業運行,是何原因?
海上風機可靠性是驗證出來的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于海上風電來說,最重要的是業績和批量運行后的反復迭代。
中國風能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163萬千瓦。其中,上海電氣累計裝機最多,為94.8萬千瓦;其次為遠景能源,累計裝機18.1萬千瓦;第三是華銳風電,累計裝機17萬千瓦。其中4MW級海上風機占據總裝機規模的60%以上,歐洲海上風電這一比例更高,4兆瓦為主的風機設備和產業鏈條已然成熟,而6MW級剛剛起步。
上海電氣副總經理繆俊在日前南通召開的會議上坦陳,上海電氣搞海上風電7、8年來,雖然對于海上風電的認識和理解逐漸深入,卻越發誠惶誠恐。“不能簡單照搬陸上風電的開發建設作業模式。陸上可以又快又好,但海上風電切不可大干快上。海上風電的科技創新,不是要各種噱頭和承諾,而是更加務實,講究技術的成熟度和可靠性。”
他的擔心并非沒有道理。任何工業產品都具有一定的成長周期,產品技術迭代和產業鏈成熟需要時間,如果重新再走陸上風電的彎路,無論產業和開發商都傷不起。英國、德國等國家建立了國家級的海上風電測試平臺和實驗室,產品經過測試驗證后再下海運行2-3年,才可以批量商業化。
欲速則不達。華能集團海上風電研究院的負責人表示,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把控產業發展節奏、保證海上風電健康穩健發展。相比國際海上風電設備商少而精,中國的海上風電制造商多而雜,由此帶來的問題是不能形成合力,相反為了迎合客戶惡性競爭、盲目發展。“海上風電大干快上,急于上大兆瓦,必將重蹈陸上風電覆轍,會在5年后受到懲罰。”
西門子海上風電的一位技術專家認為,從開發商的角度來開,投運后萬一出現故障,即使不是批量故障,一旦動用支腿船就是上千萬元的運維費用支出,與陸上風電一天五十萬的支出相比令人咋舌。“目前中國海上風電市場太急躁了,一個產品出來恨不得馬上推向市場。急于下海隱患無窮。這些大兆瓦機型一般在并網第一年第二年不會有問題,但隨后很多細節上例如涂層和防腐的問題會暴露很多,沒有經驗和可靠性支撐,后果無法想象。”
彎道超車不能急于求成
風機選型的本質在于機型與風況的適合度,中國的海上風機選型當然要遵循這樣的商業邏輯。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離岸70km以內的海域,除福建中南部、廣東東部以外,年平均風速均在8m/s以下,而且在中國北有海冰、南有臺風,地質條件復雜(淤泥、巖石)、施工設備相對滯后的背景下,雖然大兆瓦是發展的趨勢,但不能一概而論、急于求成。
西門子2012年樹立6.0-154樣機,一路發展至7.0-154,8.0-154,維斯塔斯2014年樹立8.0-164樣機,一路發展至8.4-164,9.5-164,均尚未突破葉片長度的限制。截止目前,在全球范圍內160m以上葉片的應用業績也寥寥無幾。但國內超長葉片陸續下線,看似海上風電形勢喜人,但并不意味著真正打開了海上超大葉片設計的黑匣子,風險和真知需要時間證明。鑒衡認證中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表示,一個成熟的葉片還需完成疲勞試驗、撓曲變形、剛度分布、應變分布、阻尼、振型、質量分布、蠕變等測量以及其他非破壞性試驗,才能保證25年期生命期內的運行可靠性。陸上尚且可以接受,海上仍需謹慎觀察。
再回到前文提出的問題,為什么行業一方面理性的呼吁海上風電謹慎發展,一方面又不斷的強調大兆瓦。
誠然,大兆瓦是領先的標志,也一定是未來的趨勢。但海上風電大兆瓦不可以盲目參考陸上風電和其他制造業的先例,急于推進。“海上可靠性需要驗證,這些設備廠家都知道。但今年以來陸上風電市場萎縮,海上市場前景可期,因此成為市場競爭的主戰場。目前海上運行量經驗最豐富的是上海電氣、遠景能源和華銳,主流機型為4兆瓦。但一些企業試圖彎道超車,跳過4兆瓦,設置5兆瓦甚至更大兆瓦的市場壁壘,搶占海上市場。”一位業內資深權威人士表示,設備企業出于市場考慮各種宣傳引導和承諾,與一些地方政府不謀而合,他們不會考慮產業利益。需要能源主管部門加強管理提出要求,否則日后出現任何海上風電的問題,都會影響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和發展信心。
“地方政府要求產業落地,只要落地就有資源,設備商有資源給業主就能換取市場,陸上的產業怪圈正在海上重演,忽略了海上風電高風險的特殊性。急需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他說。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十三五”期間,海上風電是重要的能源發展領域,但其發展不需要全面開花,不需要上規模,畢竟其中風險很大,經驗積累和技術完善需要時間。真正需要的是企業明確思路,穩健前行,找到癥結,明確工作目標和措施,推動海上風電進入形成健康完善的產業體系。
發展海上風電不能照搬陸上模式
能源革命的進程已呈現出逐步加快之勢,綠色低碳發展趨勢不可逆轉,這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重要共識。可再生能源最終要代替化石能源,成為主力能源,這是包括風能在內的所有可再生能源事業從業者的光榮使命,值得我們為之不懈努力。在偉大的能源革命進程中,我國的風力發電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為了一支強大的生力軍。在風能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海上風電是未來發展的重點,它代表了風能發展的最高技術水平,也是未來能源的重要來源。海上風電雖然起步較晚,但是憑借海風資源的穩定性和大發電功率的特點,近年來正在世界各地飛速發展。
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統計,2016年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2219MW,全球14個市場的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累計為14384MW。
根據中國氣象局風能資源詳查初步成果,我國5至25米水深線以內近海區域、海平面以上50米高度范圍內,風電可裝機容量約2億千瓦。2016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590MW,比上年增長64%,累計裝機量達到1630MW,排在全球海上風電裝機榜單第三位。海上風電可發展區域主要集中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大力發展海上風電,不僅可以滿足東部用電需求,陸上、海上風電相結合,更會加快我國綠色發電的步伐。
從風電機組制造上說,歐洲6MW海上風電機組已形成產業化能力并批量安裝,8.5MW及9.5MW海上風電機組進入樣機試運行階段,12MW的海上風電機組也已經開始進設計;我國海上風電機組容量以3-4MW為主,5-6MW風電機組多處于小批試驗階段,與國外技術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作為風能產業的發展基礎,我國的風電設備制造業要順應發展的需要,先行轉強;要持續提高創新能力,在技術、質量、成本和服務上深入發展,在創造國際一流品牌上狠下功夫。在未來一定時期,我國的風電整機和零部件企業要重點突破大功率海上風電技術;并共同努力建成我國的風電機組公共檢測平臺,以提高我國的研發能力和水平。
具體從設備制造的角度提以下幾點意見:
一、海上風電的發展一定程度上要借鑒海洋工程的技術,絕不可照搬陸上風電的做法來發展海上風電。一定要將海上風電當作風電行業的另外一個產業來對待,不論從設計、制造、安裝、運維各個方面要提升到一個更高的高度。
二、海上風電必須以高可靠性、高技術成熟度來考量,杜絕設備質量問題發生,尤其是大部件的質量問題。貿然激進只會對制造企業帶來毀滅性打擊。把基礎工作做扎實,包括整機制造、施工技術研發等領域,避免或降低因后期出現問題導致的高額維護成本。
三、進一步加大海上風電相關的投入,扎扎實實地做好技術研發,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借鑒國外海上風電的經驗和技術標準,結合我國海上實際情況,制定適合我國海上風電特點的技術標準,并推動標準化進程,推動標準的落地執行。嚴格實行第三方機構認證,用高標準保駕護航海上風電發展。通過工程實踐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技術方案和標準規范體系,克服技術難題。
四、打造海上風電優質產業鏈。面對原材料價格上漲,電價不斷下調,主機招標價格也不斷走低的情況,如何確保主機的質量和性能,則需要開發商、主機企業、部件提供商齊心協力,相互支持,不斷技術優化,控制成本,形成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生命共同體,并避免惡性競爭,以對行業整體利益的傷害。
五、我們發展清潔能源,是改善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基本要求。我們在提供海上風電這一清潔綠色能源的同時,更要在生產建設過程中實現綠色制造、綠色發展。
隨著我國海上風電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的不斷增加,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必將推動海上風電全產業鏈技術水平的進步和成本下降。我國海上風電競爭力將不斷增強,發展前景廣闊。
“互聯網+”引領海上風電新航向
8月17日,2017海上風電領袖峰會在江蘇省南通市舉行。南通已建成為全國最大的海上風電基地。會上,南通市副市長陸衛東表示,南通將努力打造全國規模最大的風電裝備制造和維護基地。其實,南通海上風電裝機量和相關配套產業鏈的快速發展只是全球海上風電提速的一個微縮。而引領海上風電提速的力量是大數據、能源物聯網等技術體系。
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預測,到2020年,全球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4吉瓦。截至2016年底,我國海上風電核準容量為719萬千瓦,并網148萬千瓦,位列全球第三,僅次于英國和德國。
我國海上風電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在此次2017海上風電領袖峰會上,記者強烈感受到,高度依賴技術驅動的海上風電行業想繼續提速,技術突破是重要前提。會上,國內外的主要海上風電從業企業都介紹了自己的“看家絕技”。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原副總經理陳民俊表示,近年來海裝風電不斷在技術上取得突破,5MW海上風電機組從研制初期的H128型、H151型、到H171型,始終處于行業領先地位。中船重工海上風電產業鏈具有堅強和智能化的特征,堅強得益于在海裝風電的軍工服務保障能力,智能化體現在全產業鏈的協同創新。
陳民俊表示,在未來進一步創新突破中,中船重工將著力于推動建設“智慧海洋”,研制10MW級海上風電機組和浮動式海上風電,大力支持海裝風電零部件研發、裝備研制、工程運維和服務保障等獨特的資源優勢進一步鞏固和優化。
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風能設計院副院長葉凡表示,技術創新對于海上風電的可靠性和電力質量起著重要作用。明陽智慧能源運用大數據中心,建設起了高效的海上運維體系,利用數據來管控風機狀態,使機組的可用率和發電量得到保障,大數據平臺建設的機組健康檔案也能及時對風機的運行情況進行更新和改善。
遠景能源有限公司產品工程部總監郭曉明表示,智能風機技術將提升海上風電的可靠性,物聯網技術可實現風機運行狀態的可視化。智能風機技術將為風電的可靠性增加更多的保障,能源物聯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海上風電的運維成本,保證風機的可利用率,能源物聯網也是保障投資回報率的有效措施。
郭曉明介紹,遠景能源制造的基于能源物聯網云計算的智能風機在風機內安裝眾多傳感器,參數信息通過本地電源,傳遞到工廠設施,再到遠程的云計算,可靠性得到了保證。以往的風機面臨著一系列的不確定性,比如風況的不確定性等問題,而通過大數據分析,風機狀態得以量化,進一步通過數據來驅動運維,把葉片等關鍵部件的狀態量化,做好預防,避免部件的大規模損傷,智能協調。
據介紹,遠景能源把風機的所有狀態分成五級,按不同的健康狀態安排風機的檢修維護,對大部件進行檢修和預防性更換。比如,通過葉片上的傳感器可以獲取很多信息,準確算出位移估算壽命和風險,對風機的狀態進行推理推算,進而降低成本。通過對部件的健康度進行監測,保證風機運行狀態,提升可靠性,可實現全局的最優化。“由此可見,智能化對海上風電的可靠性的重要意義。”郭曉明告訴記者。
中國農機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秘書長祁和生對海上風電提出了發展建議。祁和生表示,必須要做好技術研發,用高技術和高成熟度來考量海上風電。不斷推動海上風電的技術創新,促進海上風電的和諧發展,在“智慧+”、“互聯網+”的推動下,為能源轉型開辟出了一條新的發展路徑。
(來源:中國能源報)
【基層】
一步一腳印,踏出海上追風路
——記中國能建廣東火電珠海桂山海上風電場示范項目施工團隊
珠海桂山海上風電場示范項目
珠海桂山海上風電場示范項目吊裝現場
平鋪天際的云層緩緩移動,在珠江投下巨大的影子——此處的天和地,仿佛在亙古的靜默中面面相覷,卻如兩個平行的時空,永無交界。
珠江邊、臨海工業園,長長的白色塔筒隨著吊臂的回轉,緩緩地站立在駁船上。塔筒外,烈日當頭;塔筒內,仿佛烤爐的中心,窒息的氣息繚繞。一群藍色的身影出現在頂節塔筒的內部,汗水侵浸著睫毛,目光卻從未離開手中的動力電纜。密封、空氣循環差且溫度接近40度的塔筒內,對講機傳來了清晰而有力的聲音:
——放!
——停!
就是那么幾個頭戴中國能建標志安全帽的藍色身影在狹小而悶熱的塔筒內,通過對講機的溝通,將一根根沉重的電纜敷設安裝到位。當偏航電纜壓上接頭的那一刻,電工們互相對看一眼,會心一笑。
循著塔筒底部電纜的方向,與此同時,江水的另一邊,地面組正進行葉輪的組裝。
——750噸慢慢起鉤!
——鉤停!
——150噸扒桿慢慢向左轉!
——好,扒桿停!
……
在拼裝葉片和輪轂時,起重工通過對講機井然有序地發出各種指令,安裝工則需進入悶熱、不透風的輪轂內進行輪轂與葉片之間螺栓力矩緊固作業;由于輪轂內空間相當狹小,進入里面連轉身都困難,只能由一個人負責穩定液壓泵,另一人負責操作液壓拉伸器,半小時不到,安裝工人的工作服變從淺藍變成濕漉漉的深藍。
珠海桂山海上風電場示范項目是廣東省首個海上風電場示范項目,該項目采用了最新研發的MySE3.0-112海上型風力發電機組,中國能源廣東火電負責3臺風機發電機組及其附屬設備吊裝及風機平臺逆變主控集裝箱及箱變裝箱的電纜連接。該風電機組引入了半直驅緊湊型風電機組的設計理念,因此機艙內的空間非常小,為安裝作業帶來了很大的難度。若三個或以上施工人員同時在機艙內作業,則相互干涉的情況將非常頻繁,故高空作業的人員默契度需要非常的高,項目高空組人員通過前期多次的模擬準備,提高人員之間的默契度,從而克服了機艙內部作業空間狹小的困難。
另外,該風電機組機型為海上型風電機組,為保證其防鹽霧腐蝕性能,風電機組內部為全密封設計,機艙安裝完成后,風電機組本體及塔筒空氣均不會自行流通,只能依靠抽風機進行換氣。空氣無法及時流通,將為塔筒內螺栓緊固及電纜敷設等作業帶來很大的困難,為防止中暑,平均每操作2小時就需要換下一組人繼續作業。
船上拼裝風電機組,船身受到浪差的影響,將為塔筒、機艙及葉輪吊裝帶來非常大的挑戰,尤其是葉輪吊裝,該作業為水平方向就位,水文浪差引起的水平高度變化對葉輪吊裝就位影響極為明顯。項目技術人員通過深入研究當地水文氣象,制定在低平潮或高平潮時期進行葉輪吊裝的方案,通過減少浪差波動引起船身浮動,從而提高了葉輪就位的安全可靠性,為項目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或是安裝一線艱苦奮斗,或是作業模擬技術攻關,或是施工作業默契配合,這就是我們的班組人員,他們像是《亮劍》里的那支軍隊,從不畏懼強敵,敢打仗、能打仗、能打硬仗,他們擁有他們自身的“亮劍”精神,也是一直延伸的廣東火電人的風電鐵軍精神!
陽光漸漸被汗水沖走,月光順著江水悄悄地流到了葉輪上,兩個深藍色的身影從輪轂中緩緩爬出,走出艙門時,他們不約而同地看了一下輪轂內的簽字——那是螺栓力矩緊固全部合格的標志。月光淡如水,仿佛肖邦的彈奏的一首夜曲,沁入心芳,那么靜,那么美,歌兒輕輕唱,風兒輕輕吹。
又是黎明時分,潮水落到最低,不再喧囂。于是,號角聲響起,吊臂再次回轉過天際,直徑達到112米的巨大葉輪掃過星空,穩穩地固定在機艙之上。當葉輪就位的那一刻,工地上兄弟們的疲憊完全一掃而空,換來了喜悅的微笑。
——為了這一幕,再多的汗水與苦澀都是值得的!
寒暑易節,潮漲潮落;砥礪前行,不忘初心。中國能建廣東火電新能源人將牢記建設綠色清潔能源的使命,在清潔能源的大地上努力播下希望的種子,并用全部的熱情澆灌它生根、發芽……
【資訊】
努力實現“品牌引領” 打造江蘇沿海新“地標”
隨著三峽新能源響水近海風電項目的建成投產,江蘇鹽城的海岸線上又增添了一張亮麗的央企名片。平日里,越來越多的當地居民走向海邊,眺望那片矗立在碧海藍天中的雪白“三葉草”叢林。
作為三峽集團首個海上風電項目,響水風電自開建以來,始終致力于強化質量與安全過程管理,并且高標準、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了項目建設任務。同時,管理團隊重視科技創新引領企業發展,積極探索海上集控運維新模式,推行場站精細化管理,全場設備始終保持高效穩定運行狀態,在國內海上風電項目中處于領先水平,目前已發展成為當地新能源產業的地標性工程。
清華大學水利系暑期社會實踐
響水公司積極開展外部交流與合作,僅今年暑假,就先后接待了清華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南京工程大學等高校的研究生暑期社會調研團在風場開展實踐活動。選派專人向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介紹項目建設歷程、運營情況、公司愿景、企業文化等內容,在探討海上風電專業的同時,傳遞三峽新能源戰略發展理念。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響水公司將一如既往地堅持三峽集團“長期合作、融入當地、平衡兼顧、互利共贏”的指導方針,挖掘項目潛力,與當地政府攜手努力實現地企雙方共同發展,為共建生態、美好響水做出更大貢獻。
上海電氣董事長黃迪南一行赴廣東洽談海上風電合作
8月17日,上海電氣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黃迪南會面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就上海電氣如何參與到廣東省海上風電市場的合作與發展進行了探討。上海電氣電站集團總裁曹敏、上海電氣風電集團總裁金孝龍參加會面,雙方達成了上海電氣在廣東省海上風電市場的產業落地與相關合作事項的初步意向。
雙方就進一步的合作與開發進行了交流,馬興瑞指出,上海電氣和廣東省能源發電領域的合作向來已久、配合默契。在今年廣東全面加速大規模建設海上風電的契機下,上海電氣可以與廣東省進行更為深入合作,加入到全國最具開放性和競爭性的廣東市場中。黃迪南表示,上海電氣將為廣東省海上風電市場快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作為國內最大的海上風電整機制造廠商,上海電氣在吸收西門子技術的基礎上,已經形成了自主的品牌和海上風機系列產品。我國海上最成熟的4.0MW-130機型和最新的6.0MW-154機型均可適應廣東省海上風電發展的需求。
雙方均表示將進一步加大合作與交流,在廣東海域開展海上風電的業務發展,實現企業與政府合作共贏。
瓦軸集團5MW風電偏航變槳軸承通過海裝風電能力審核
日前,瓦軸集團5MW偏航變槳軸承順利通過了中船重工(重慶)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簡稱海裝風電)能力審核,具備了批量為其配套的能力。
作為國內唯一可生產風電全系配套軸承的企業,瓦軸集團重點發展大兆瓦風電軸承和海上風電軸承,著力強化與國際500強企業和國內前十位風機制造企業合作。去年年末,由瓦軸集團承擔的遼寧省科技創新重大專項“5MW及以上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配套軸承”通過專家組驗收,打破了我國目前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配套軸承依賴國外進口的局面,填補了國內空白,助力我國大功率風電機組的發展。
海裝風電隸屬于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是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平臺建設單位,是中國風電整機廠商前五強、全球陸上風電整機廠商前十強、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
福建:借力“金磚” 發展海上風電
近年來,福建省著力發展海上風電項目,核準建設省內首個海上風電場項目——中閩福建莆田平海灣海上風電場項目。該項目二期工程獲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20億元人民幣的主權貸款。
目前,該項目一期50兆瓦工程已全部投產,通過國家電網莆田供電公司石井風電至埭頭110千伏線路送電,累計上網電量超過2.3億千瓦時;二期250兆瓦工程已完成風機設計招標,預計2019年底建成,建成后相當于每年減少近9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臺船、海龍攜手 發展離岸風電
政府積極推動離岸風電,臺船海工事業育成中心23日揭牌,并與海龍離岸風電計畫辦公室,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開啟臺船公司進入離岸風電產業的新頁;臺船副總經理兼海工事業育成中心執行長林福堂表示,臺船與海龍合作,未來將負責海底基礎建設、運送安裝及建造海上變電站,預計2021年可開始供電。
林福堂表示,臺灣北陸能源公司及玉山能源公司合作設置的海龍離岸風電計畫辦公室,目前致力爭取彰化外海第18、19號風場的開發權,兩座風場經費1200億元,可望于今年年底通過環評后進行風場開發,明年設計、2019年制造、2020年安裝,2021年可開始供電。
政府規畫2020年完成520MW,并于2025年完成3GW的離岸風電能源政策。
臺船表示,為了更積極參與離岸風場建置的業務,臺船籌組海工事業育成中心,整合臺船海工資源并引進外資與技術轉移籌組海事工程公司、水下基礎公司及工作船舶公司等3家本土風電事業,預定于今年底、明年初陸續成立,以服務臺灣的離岸風電場域建置。
昨天簽約儀式有臺船董事長鄭文隆、總經理曾國正、副總經理林福堂、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執行長楊鏡堂與玉山能源執行長陳聰華等人參與,民進黨立委林岱樺也出席簽約儀式。

-
重新審視“雙循環”下的光伏行業
2020-11-02光伏行業,光伏技術,光伏出口 -
能源轉型進程中火電企業的下一程
2020-11-02五大發電,火電,煤電 -
國內最高額定水頭抽蓄電站2#引水上斜井滑模混凝土施工順利完成
2020-10-30抽水蓄能電站,長龍山抽水蓄能電站,水力發電
-
能源轉型進程中火電企業的下一程
2020-11-02五大發電,火電,煤電 -
資本市場:深度研究火電行業價值
2020-07-09火電,火電公司,電力行業 -
國家能源局印發2020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從嚴控制、按需推動煤電項目建設
2020-06-29煤電,能源轉型,國家能源局
-
高塔技術助力分散式風電平價上網
2020-10-15分散式風電,風電塔筒,北京國際風能大會 -
創造12項世界第一!世界首個柔性直流電網工程組網成功
2020-06-29?清潔能源,多能互補,風電 -
桂山風電項目部組織集體默哀儀式
2020-04-08桂山風電項目部組織
-
國內最高額定水頭抽蓄電站2#引水上斜井滑模混凝土施工順利完成
2020-10-30抽水蓄能電站,長龍山抽水蓄能電站,水力發電 -
今后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區內不再審批和新建小水電站
2020-06-29小水電,水電站,水電 -
3.2GW!能源局同意確定河北新增三個抽水蓄能電站選點規劃
2020-06-29抽水蓄能,抽水蓄能電站,國家能源局
-
重新審視“雙循環”下的光伏行業
2020-11-02光伏行業,光伏技術,光伏出口 -
官司纏身、高層動蕩、工廠停產 “保殼之王”天龍光電將被ST
2020-09-11天龍光電,光伏設備,光伏企業現狀 -
央視財經熱評丨光伏發電的平價時代到了嗎?
2020-08-24儲能,光伏儲能,平價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