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下的隱憂:三年后中國天然氣消費將迎來衰退?
中國的天然氣消費正處在有史以來最繁榮的時期,如何在冬季用氣高峰期避免氣荒,保證天然氣供應是熱門討論的話題。然而,相反方向的擔憂正在浮現:天然氣的繁榮期后,中國的天然氣消費會不會迎來衰退?
中國天然氣處于歷史最繁榮時期
經歷了2014-2016年的低速增長后,中國的天然氣消費已經進入了“3”時代,即天然氣年消費增長超過300億立方米。2017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2373億立方米,比2016年增加了315立方米。
2018年的增長量大概率會超過這一數字。今年前三季度,表觀天然氣消費量201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了18.2%——增長速度比2017年高出了1.9個百分點。
▲2010-2018年中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2018年為前三季度數據)
由資深天然氣專家楊建紅創立的世創能源咨詢公司最新的預測結果,今年天然氣消費凈增量在370億立方米左右。
這意味著中國天然氣消費已經走出了2014-2016年的消費低谷。2014-2016年,中國天然氣消費年均凈增長僅為122億立方米,年均增速約為6%。相比之下,2017-2018年的中國天然氣消費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
天然氣繁榮高度依賴“煤改氣”工程
這樣的快速增長存在不可持續的隱憂。楊建紅是最早注意到天然氣消費衰退可能性的人之一。他回憶說,在世創能源咨詢10月組織了一個主題為“今冬明春氣荒會不會到來”的沙龍上,一位專家發言稱“可能一兩年內,天然氣消費將重新進入低迷期。”這句話促使他開始認真審視這個問題,然后發現前景不容樂觀。
主要的問題在于,2017、2018年的天然氣消費爆發式增長依賴政策強制推動的“煤改氣”工程。“煤改氣”是指為改善空氣質量,減少污染物排放,政府部門大規模在北方地區推動用較清潔的天然氣替代污染嚴重的煤炭作為燃料。
2017年是國務院2013年印發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下稱“大氣污染防治計劃”)階段性收官和考核之年。《大氣污染防治計劃》中提出擴大天然氣利用,逐步推行以天然氣或電替代煤炭。在最后收官之年的2017年,在階段性空氣改善目標倒逼下,環保考核與地方官員政績掛鉤,高壓之下,“煤改氣”工程迅速在北方大面積鋪開。
在2017年300多億立方米新增天然氣消費量中,近200億立方米的新增消費量由“煤改氣”工程貢獻。
2018年的天然氣消費增長仍然高度依賴“煤改氣”工程。作為《大氣污染防治計劃》延續政策,今年7月,國務院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下稱“三年藍天行動計劃”),在《大氣污染防治計劃》完成階段行空氣治理目標后,《三年藍天行動計劃》提出了新的空氣治理目標,“煤改氣”同樣是重要的實現手段。
“今年‘煤改氣’帶來的增量估計也超過200億立方米。”楊建紅說,去年“煤改氣”帶來的天然氣增量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民用領域由于到年底才改裝完成,帶來實際增量并不大。今年受《三年藍天行動計劃》“宜氣則氣、宜電則電”政策糾偏影響,工業領域“煤改氣”規模有所降低,民用及公共服務領域“煤改氣”增量上升,大約各提供100億立方米以上的增量。
未來天然氣消費前景取決于政策可持續性
《三年藍天行動計劃》計劃將2021年定為收官之年,那么2021年之后呢?考慮到“煤改氣”在天然氣消費增量中的地位,中國天然氣消費可能重新回到2014-2016年的低速增長。
“煤改氣”中的存量根基并不穩定。其一是大規模推進的“煤改氣”工程嚴重依賴政府補貼,對地方財政形成挑戰,未來補貼能否持續?其二是工業領域天然氣替代煤炭帶來2倍以上成本增長,未來如經濟下行,會否導致企業難以維持經營,或改用其他燃料,導致損失天然氣消費量。
明后兩年,由于環渤海地區居民“煤改氣”任務大部分完成,加上環保壓力相對減少,疊加經濟因素,存在“煤改氣”力度存在降低的可能。
天然氣發電受電力供給寬松、電力市場化改革影響,未來隨電價下跌,競爭力進一步減弱。天然氣汽車受新能源汽車競爭影響,未來增長前景有限。
據此,楊建紅擔心,明后兩年,天然氣消費增量可能跌破300億立方米。2021年之后,如果沒有持續性的控煤和的“煤改氣”政策出臺,天然氣消費可能重回低迷期。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天然氣市場高級經濟師徐博指出,要特別注意未來如果天然氣消費增速下降,與同期高速增長的供應能力存在不匹配的情況。
目前,國產氣、進口管道氣、進口LNG受去年氣荒刺激,正處于供應快速增長狀況中。楊建紅估計,到2021年,天然氣年新增供應能力可以達到400億立方米。
▲2010-2018年中國天然氣進口量(2018年為前三季度數據)
楊建紅擔心,如果短期的幾年內發生天然氣供過于求的局面,那么將導致近年來培育的多元化天然氣供應商被清洗出局,天然氣行業也會陷入來回震蕩的亞健康狀態。
據此,楊建紅認為,清潔是天然氣的核心價值,環境約束、政策驅動是天然氣發展的保證,應堅定使用清潔能源的國家戰略,為優化能源結構和改善空氣質量,推進的控煤政策和“煤改氣”工程應具有可持續性。從技術方面來看,應全力加大國產氣的勘探開發力度和提高國產氣產量;從經濟性來看,應著力解決中國供應大幅上升后帶來的“亞洲溢價”問題,降低天然氣供應價格,刺激市場自然增長。
▲2010-2018年中國天然氣產量(2018年為前三季度數據)
截止到6月6日,LNG亞洲到岸均價已經創記錄達到2.36元/立方米,同比2017年的漲幅高達74%。這也是自2015年以來,同時期相比價格最高的一年。
“到岸價完全可以降到2元/立方米。”楊建紅認為,目前的到岸價與國際天然氣市場供給寬松,以及中國是全球最大天然氣買家的現狀不符,未來需要創新進口策略和體制,為降低進口天然氣到岸價創造條件。
氣庫資訊總經理黃慶認為,中國應盡快建立自己的價格指數中心,來降低和合理化“亞洲溢價”和它的價格形成機制。
不過黃慶對未來的天然氣消費持樂觀態度。一方面,在農村天然氣利用方面,天然氣存在通過市場自然選擇取代液化石油氣的空間。另一方面,“煤改氣”政策的弱化是暫時的,未來依然會加強。
“目前的政策微調是因為天然氣供應能力不足。”黃慶說,后續供應增長,會有更強力的“煤改氣”政策,“核心邏輯是治理大氣污染是我國的國家戰略。”
責任編輯:仁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