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水入疆!震撼世界的超級工程 改變新疆改變中國
西北的生態問題,是我國最大的生態問題。西北干旱缺水的生態環境,導致我國地區發展嚴重不平衡,嚴重制約了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只有徹底
一面紅旗指引方向,
一條大河通向輝煌。
“紅旗河”構想是著眼于大生態、大格局、大戰略的西部調水方案,將是我國經濟發展、文化融合的大動脈,是生態工程、民生工程、戰略工程,是一舉多得、造福中華民族的千年工程,必將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紅旗河——西部調水工程》宣傳視頻:
上述內容來源:美麗五家渠
占豪評:
對于這一工程,占豪認為中國應該做,因為這個意義太重大了,對中國的發展意義也太重大了,會改變歷史,會把新疆的荒漠變良田,會讓中國土地人口成在能力提升兩三億,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將意義重大。
下面,是占豪2017年11月初寫的關于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文章,供戰友們分享參考。
延伸閱讀:
香港《南華早報》10月30日報道稱,中國工程師向政府提議修建1000公里的水渠,將西藏雅魯藏布江的水引流至新疆。
為啥要把雅魯藏布江的水引到新疆?如果你沒到過新疆,可能不會感受到新疆有多大,但只要你去一下新疆,就真正會被這片土地的廣袤震撼到。譬如,現在我們從上海飛北京,夠遠吧?大約兩個小時多點。但是,如果你要飛新疆烏魯木齊,會發現要飛差不多6個小時,如果再到中哈邊境的貿易小城霍爾果斯,你得再從烏魯木齊乘坐飛機到伊寧,然后再乘坐汽車到霍爾果斯大約還需要一個小時。也就是說,如果你要到新疆最西端,從上海一大早出發到霍爾果斯可能就得13到15個小時。
新疆這么大,人口卻只有2300萬,還沒有上海市人多。在整個新疆,如果你開車奔馳在高速公路上,路兩邊要不是廣袤的干旱土地、要不是山丘、要不是荒漠、要不是荒山˙˙˙˙˙˙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里缺水。正是因為缺水,歷史上的新疆才無法大規模承載人口。如果新疆有足夠的水,這片土地可承載的人口至少兩個億,是現在人口的十倍甚至更多。
其實,說起來這事是很有討論空間的。在討論之前,我們不妨先看一些數據。1994年我國有荒漠16億畝,現在擴展到21億畝,加上半沙漠化退化草場,達68億畝,幾乎占全國面積的47%,而且每年還以200萬畝的速度擴展。而我國現在耕地才有多少呢?18億畝。一些專家為此很憂慮,不進發出了“這樣下去我們怎么向子孫后代交代”的疾呼。

我們經常說缺水,因為我們國家大部分處于半干旱地區。中國真的缺水嗎?實際上并不缺,因為中國有一個天然水塔——青藏高原。按照國際標準,人均水資源不足1700立米者為水資源匱乏,我國年人均水資源2816立米,水是一點不缺的。之所以形成缺水的原因,是因為我國所處維度大部分地區是半干旱地區,結果是雖然有天然水塔青藏高原,卻造成了水資源分布不均和大量江河之水流出了國境。
為了解決北方缺水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就提出要盡快解決這個大問題,于是就提出了東、中、西三個南水北調方案。原來的三個方案,東線是利用京杭大運河河道,逐級提高調長江下游白水,解決京津地區用水。東線工程一共分為三期,第一期工程2013年已經通水,二期工程現正在進行規劃編制,不久也將啟動。南水北調中心工程則是加高丹江口水庫大壩,然后修了一條1400多公里的輸水干渠到北京,該工程2014年已經實現通水。
按照原計劃,無論是東、中、西線工程都是依托長江之水,東線是長江下游之水,中線是長江中游之水,西線是長江上游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的水,是想通過筑河筑高壩,調水入黃河,從而解決北方水源的問題。然而,這里就出現了兩個問題:
一是三條線都圍繞長江做文章,長江不過是一條河,所以當東線、中線搞了之后,現在長江也是缺水戶了,江西的鄱陽湖經常干涸無水。很顯然,西線再調長江水有些困難了,水源不足。根據推算,到2020年,長江也是缺水戶。
二是西線如果也從長江上游調水進入黃河,但黃河并不流經西藏,那么還得繼續通過黃河挖到新疆的支線,那么調入黃河的水恐怕根本不夠用。
于是,1994年,大西線調水工程的概念就首先被蔣本興(水利部副部長)、郭開、于招英合寫的《朔天運河“大西線”南水北調》一文中,最先對這一方案進行深入研究的是我國水利專家郭開。
根據郭開的研究,我國西藏地區處于印度洋氣流和太平洋氣流的交匯處,降水非常豐富;印度洋西南季風帶來的大量水汽撞擊高山,降水多而形成巨量洋川固體水。整個西藏高原就是一座天然的大水庫。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察隅河、獨龍江等年出國境水量5800多億立米,不僅白白流走,每到汛期山洪爆發,經常給下游東南亞一些國家造成水災,所以擬從中取水2100億立米。“大西線”調水路線的整個地形特點是多水的西南地勢高,缺水的西北、華北的地勢逐級降低,形成從西南向東北傾斜的有利于區域間調水的大環境。“大西線”調水的基本走線是:在雅魯藏布江朔瑪灘筑壩,水位抬高至海拔3588米,引水到波密,過分水嶺(3566米)進八美河入怒江。在夏里筑壩堵江,提高水位達3456米,回水過嘉玉橋,在馬利打隧洞過分水嶺入雅礱江。在甘孜南筑攔雅礱江回水向東,過分水嶺入鮮水河。在爐霍筑壩,使水位達3396米,朔源溢流,過分水嶺入大流落河上游的多柯河和麻爾柯河。引水到阿壩查里寺,過分水嶺進賈曲,入黃河(3366米)。

“大西線”調水線路示意圖

責任編輯:李鑫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