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電:建設一座電站 造福一方百姓
身處“中華水塔”、三江源頭的國家電投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以下簡稱“黃河水電”),記者深切感受著其中蘊含的充滿創新智慧的生態思想: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一方面利用光伏產業發展優勢,致力于清潔能源開發,不斷提升服務地方清潔發展的能力;另一方面以光伏產業帶動高原生態文明建設,打造西北旱區生態水利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光伏電站生態環境效應及調控研究。
近日,由黃河水電申報的《光伏電站與水電站聯合運行系統及運行方法》發明專利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正式批準,這已經是黃河水電的第22個國家發明專利。
黃河水電深入貫徹清潔能源發展理念,加快發展水電、光伏、風電等低碳清潔能源,電力裝機規模達到1595萬千瓦,其中清潔能源占比達92%,源源不斷地為社會公眾提供綠色電能。
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是黃河水電義不容辭又容不得有半點閃失的重大責任。一直以來,黃河水電踐行“建設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改善一片環境、造福一方百姓”的水電開發理念,使黃河上游水電資源開發與區域環境之間相得益彰。
裝機1083萬千瓦的黃河干流10座水電站不但為我國提供著強大的綠色能源,還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構筑了天然屏障。隨著黃河上游梯級電站的陸續建成,龍青河段增加了600平方公里的濕地面積。同時,電站梯級水庫的相繼蓄水也為庫區周邊地區帶來了降雨、濕度、風頻等“庫區效應”,使周邊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據了解,龍羊峽水電站每年能為寧蒙灌區增加有效供水17億立方米,使灌溉保證率由31%提高到86%,每年為下游省市增加有效供水7億立方米,有力地支持了沿黃河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大中型電站庫區的攔沙作用,也使黃河的輸沙量降低近61%,保障了黃河兩岸地區用水的水質標準,呈現出“天下黃河青海清”的壯麗景觀;使凌汛破壞率從86.08%~100%降低為11.77%~18.23%,凌期平均封河日期推遲、平均開河日期提前、封凍天數縮短。此外,黃河水電還在蘇只水電站、積石峽水電站建設了魚類增殖站,開展花斑裸鯉等黃河上游土著魚類的人工繁育工作。
“原來這里土地沙化嚴重,一片荒蕪。自打黃河水電建了電站以后,草長起來了,我們也可以養羊了,收入也高了,好啊!”家住海南州共和縣鐵蓋鄉哈汗土亥村的馬生興是個土生土長的當地人,提到這幾年家鄉的變化,他感慨地說。
黃河水電將生態保護的理念融入光伏電站建設全過程。經過7年探索,黃河水電不僅推動了當地土地資源高效利用,還使以退化草場為主的海南光伏產業園區草地植被有效修復,還使子陣區的風速和蒸發量均減少了30%以上,草原的含水量大大增加,有效遏制了土地荒漠化,植被形成的綠色屏障還大幅改善了光伏電站周邊環境,降低風沙對光伏電站發電量造成的損失,實現了雙贏。
“黃河光伏”亮相國際
黃河水電踐行 “一定要將光伏產業做好”的指示,使“黃河光伏”成為了我國乃至全球響亮的一張名片,率先在國內打造了“多晶硅—硅片—電池制造—組件制造—系統集成—光伏電站”一體化全產業鏈。
紫外線強、風沙大、地廣人稀等因素或許在過去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青海經濟社會發展,但在黃河水電看來,這些劣勢卻是開啟青海清潔能源發展的“金鑰匙”。
如何使青海的風光資源真正“風光”起來?黃河水電通過深入研究光伏發電的特點,研發出了諸多在國際上尚屬首例的“新概念模式”。進入光伏行業7年來,黃河水電已經在光伏產業申請專利上百項,制定國家及行業標準等近40項,取得科研成果近60項。黃河水電開發建成龍羊峽水光互補85萬千瓦并網光伏項目,開創清潔能源多能互補的新型發展模式。此項成果在國際上尚屬首例,為全球大規模水風光多能互補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除水光互補技術解決了光伏電上網難的難題外,黃河水電的另外一個大手筆就是百兆瓦太陽能發電實證基地。在青海共和光伏發電園區建設的實證基地擁有5個試驗區和2個測試平臺,囊括了國內外光伏知名制造商、組件、逆變器等,涵蓋了國內外最先進的光伏技術,選用23種電池組件、21種逆變器,展示了30種光伏發電設計理念、13種跟蹤技術。
該實證基地不僅能夠為光伏行業設計、設備研發、標準制定、生產運行管理、投資效益分析研究等提供實證平臺,還將適時發布寶貴的數據與業內共享,為最終實現光伏發電平價上網提供技術支撐。
利用青海在優化能源結構、多種能源互補、穩定能源供應方面的優勢,黃河水電還積極打造“兩個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推進特高壓外送通道建設,建設國家重要的新型能源產業基地。“黃河水電依黃河而生,依青海而長,回饋青海是我們的使命。我們會用實際行動將青海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使‘黃河光伏’成為國際響亮的名牌。”黃河水電董事長謝小平表示。
責任編輯:仁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