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標志
三、三峽工程移民搬遷順利完成
移民問題不僅涉及三峽工程能否順利進行,而且,更涉及移民的生計和社會穩定,把他們安置好,“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是黨、國家和移民群眾的共同目標。
移民搬遷安置任務為世界工程移民史上所罕見:一是移民數量大。自1993年至2009年的17年間,三峽庫區各級黨委、政府帶領廣大移民干部和群眾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勝利完成了130多萬移民的搬遷安置,其中19.6萬農村移民出縣外遷安置。二是移民工程多。三峽水庫淹沒陸域面積632平方公里,涉及湖北省、重慶市共20個區縣,村集鎮城密集,工礦企業眾多。因此,三峽移民搬遷完成的實物工程量是巨大而驚人的,共遷建118座城(集)鎮,搬遷工礦企業1632家,復建各類房屋5054萬多平方米。還建設了大量公路、橋梁、港口、碼頭等基礎設施。
三峽工程百萬移民搬遷是順利的,黨中央所制定的開發性移民方針以及各項政策措施是正確的。
——實施開發性移民方針。三峽工程移民工作動手較早,早在正式開工之前就進行了開發性移民試點,長達8年。在此基礎上,國務院專門為三峽移民頒布并適時修訂了《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提出了開發性移民的方針,并明確了“統一領導、分省(直轄市)負責、以縣為基礎”的管理體制,實行移民任務與移民資金包干政策,使移民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軌道。
——全國對口支援庫區移民。由于移民任務艱巨,國家還組織全國19個省區市、10個大中城市、中央40多個單位,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移民。實行“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方針,有力推動了移民工作順利開展,收到了很好效果。
——調整移民和企業職工搬遷政策。為應對新的情況,在移民搬遷過程中,國家適時調整了農村移民安置政策,鼓勵和引導更多農村移民外遷安置;調整了受淹工礦企業遷建政策,鼓勵和引導資不抵債、污染環境的中小企業依法破產關閉,相關企業職工也得到妥善安置。
——加強對移民資金的監管。建立了移民資金稽查、審計、監督網,以及移民工程質量檢查、監理等監督體系,及時糾正移民工作中的不合規做法,保障移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總的看,移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達到或超過安置地平均水平;庫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經濟協調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庫區總體和諧穩定,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庫區。
我們永遠不要忘記,百萬移民群眾,舍小家,顧大家,為國家,不等不靠,積極搬遷,凸顯了愛國主義精神。廣大移民干部克服重重困難,舍己為公,任勞任怨,忘我工作,為三峽工程作出了積極貢獻。全國各族人民、國家有關部門和中央企業、有關省市自治區,大力支援三峽移民和工程建設,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奉獻精神和創新精神。
四、三峽工程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
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單說防洪一項,根據長江水利委員會估算,2008年至2012年5年間,由于三峽工程汛期調峰,避免了中下游洪澇災害,防止了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減少了直接經濟損失數百億元。歷史上出現過的荊江兩岸一片汪洋、水淹武漢三鎮、難民流離失所、生態環境慘遭破壞的慘狀,一去不復返了。
國家本著對人民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的精神,在三峽工程建設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遵循自然規律,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建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工程。
——加強組織領導。三峽工程正式開工的第二年1995年8月,國務院三峽建委就成立了“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保護協調小組”,負責協調與三峽工程有關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有關省市、參建單位、業主單位等參加,收到了好的效果。
——積極推進“兩個防治”。開工伊始,就遵循“生態環保與三峽工程同步建設”的原則,加強水污染防治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制定法律法規。在三峽工程建設期的17年里, 從中央到湖北省、重慶市,以及三峽總公司,制訂了很多法律法規、政策措施和技術標準,依法依規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尤其是對不利影響,從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更多的傾斜,使其降低到了最小程度。
——建設監測系統。為適時掌握三峽建壩后,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時空變化,1996年,建立了“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這是跨地區、跨部門、多學科、多層次的監測研究機構,適時匯總情報,為決策提供依據,并每年定期向國內外發布監測公報。
總的看,三峽工程2003年蓄水、發電以來,建立了環境保護體系,制定了配套的環境保護政策、法規及技術標準,落實了相應的環境保護設施及措施。庫區及相關區域生態環境狀況總體良好,水環境質量保持基本穩定。三峽工程成為治理、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重要力量。
五、三峽工程綜合效益巨大
三峽工程的建成運行,標志著長江治理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轉變邁出了重要一步。不但為我國,而且也為世界開發、治理江河提供了全面的 、科學的寶貴經驗。隨著長江上游已建、在建水電工程不斷納入梯度調度范圍,“洪水”變“資源”的控制能力越來越強,三峽工程綜合效益將會越來越大,建設三峽工程的作用和意義將會進一步展現出來。它的效益是多方面的:
——防洪減災確保荊江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建設三峽工程的首要出發點是防洪。長江中下游洪水災害,是中華民族心腹大患。三峽工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能扼住上游洪水的咽喉,正常蓄水位175米后,相應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可使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由原來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2003年蓄水以來到2015年,三峽水庫累計攔洪38次,總蓄洪量1121億立方米,荊江兩岸安然無恙,確保了人民的生產生活安全,突現了防洪減災效益。
——發電惠及10多個省市。 三峽電站裝機總容量2250萬千瓦,單機70萬千瓦。設計年平均發電量882億千瓦時。從2003年6月開始發電到2017年3月,累計發電量就達10000億千瓦時,惠及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浙江、廣東和重慶等10個省、直轄市,促進了相關地區的經濟發展。
——使“黃金水道”變為現實。三峽工程極大地提高了長江中上游通航能力,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有力地推動了長江經濟帶的形成和發展。川江航道得到根本改善,實現了全線夜航,“絞灘”、“纖夫”已成為歷史,具備了萬噸級船隊和5000噸級單船航道條件。由于枯水期給中下游補水,增加了水深,并整治河道,也改善了武漢至宜昌的航運條件。船閘自2003年通航以來,年貨運量最高已突破一億噸,貨運能力比蓄水前提高近5倍。運輸成本大幅度下降。
——建成我國最大淡水資源庫。三峽水庫已成為我國最大戰略淡水資源庫,可保障長江流域供水安全,改善中下游枯水季水質,有利于南水北調等方面的水資源配置。在枯水期,三峽工程建成前,中下游枯水期平均流量3000—3500立方米每秒,生產生活用水緊張,缺水大中城市60多座、縣城150多座。工程建成后,枯水期下泄平均流量為6000立方米每秒,使長江中下游水量、水質明顯改善。
——促進中下游生態環境優化。三峽工程節能減排效益十分可觀,按照三峽電站設計年平均發電量882億千瓦時折算,相當于每年少燃燒標煤3528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8793萬噸、二氧化硫264萬噸、氮氧化合物132萬噸,以及大量廢水、廢渣、飄塵等。同時,由于航道條件改善,船舶耗油大幅度下降,噸公里平均油耗下降70%左右,相對減少了廢氣。當遇到中下游河段干旱災害、重大水污染事件、重大海損事件(船舶擱淺、沉船等),魚類自然繁殖、上海遭遇咸潮等緊急情況時,還可進行應急調水。
在講到三峽工程綜合效益之時,我們絕不能忽視三峽工程推動我國科技水平提升產生的巨大影響。這種影響不但超出了長江流域,而且超出了水電工程。一是高性能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和冷卻施工技術,已經推廣到奧運工程、青藏鐵路、京滬高鐵等土木工程、固井工程、道路橋梁工程中。二是深水圍堰混凝土防滲墻技術已經推廣到交通、市政、礦山、環保工程等多個領域,比如江蘇潤揚大橋、深圳地鐵、馬來西亞地鐵等國內外基礎設施工程。三是TGPMS管理系統已應用于大型工程建設,如奧運工程水立方、京滬高鐵、北京大興新機場、寶鋼集團等工程項目。四是水電技術走出國門,不僅使我們在世界水電市場搶占了先機,在政治上的作用更是無法估量的。
責任編輯:繼電保護
-
長龍山抽水蓄能電站地下廠房巖壁吊車梁混凝土澆筑完成
2018-06-26長龍山抽水蓄能電站 -
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制約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維護國家安全的當務之急
-
梅州(五華)抽水蓄能電站項目主體工程月底全面動工
2018-06-25抽水蓄能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