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縱論大國重器——三峽工程
三峽工程建成并經過10 多年運行,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今年4 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三峽工程,高度評價三峽工程的重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這是對幾代三峽人的最高褒獎和最大鼓舞,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三峽工程的親切關懷,對三峽集團的殷切期望。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三峽集團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干主力作用,這是黨中央對三峽集團最大信任,也是三峽集團承擔的崇高使命。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美才能中國美。作為全球最大的水電開發企業和中國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三峽集團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決心,努力在共抓長江大保護工作中充分發揮骨干主力作用,加快三峽集團戰略轉型,為建設美麗中國和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做出新貢獻。我相信,三峽集團一定會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干主力作用,在全球清潔能源發展中發揮牽頭引領作用,按照發展新規劃新目標, 充分發揮防洪減災、水資源保護、發電、通航等作用,實現清潔能源開發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統一, 進一步彰顯“國之重器”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防洪是三峽工程的首要功能。三峽工程護佑了長江安瀾,其在長江防洪體系中的關鍵性骨干作用經過實踐得到充分檢驗。2003 年至2017 年,三峽工程累計攔洪削峰44 次,總蓄洪量達到1322 億立方米,相當于5 個多洞庭湖的水量。通航也是三峽工程的重要功能。五級船閘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運輸能力已趨緊張,說明長江水運發展很快。三峽升船機技術和施工難度都是世界之最,它的成功建設極大提升了我國在相關領域的科技實力。
中國水電從32 萬千瓦水電機組,到100萬千瓦水電機組完全由中國制造,從“跟隨”到“領跑”, 水電裝備成為中國制造的“新名片”,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三峽水電不僅供應量大,而且質優價廉,沒有污染,為國家作出了重大貢獻。三峽工程積累了寶貴的建設和運營管理經驗。被外媒贊為“最聰明大壩”的全球第三大水電站——溪洛渡水電站,開創了我國大壩智能化先河。這一平臺包含全景信息模型、施工過程管理、科研與仿真服務、智能生產管控、專業化系統、技術管理等功能。目前經進一步完善,正全面應用于金沙江白鶴灘、烏東德工程建設,可以實現大壩建設與運行期的精細化、智能化管理。三峽集團在推進管理信息化方面一直走在行業前列。20 世紀90 年代,鐵路系統曾到三峽集團學習過計算機輔助管理、項目管理軟件等。溪洛渡水電站的智能管理具有示范效應,值得學習推廣。
“建好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改善一片環境、造福一批移民”,是三峽集團一直秉持的國內水電可持續開發理念,也是三峽集團始終堅持履行的社會責任,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建立合作共贏機制,使各參建方滿意,使人民群眾滿意,是三峽集團的寶貴經驗。三峽集團正在從“建設三峽、開發長江”轉向“管理三峽、保護長江”。我們相信三峽集團將會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水利部長江委三峽工程設計總工程師鄭守仁院士:
三峽工程為長江經濟帶發展
提供防洪航運生態供水保障
錄音整理|謝澤
攝影/鄭斌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三峽工程時指出三峽工程是“大國重器”,這個“重器”怎樣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發揮自己的作用,我認為有幾個方面:
首先,三峽工程要保障下游相關地區的防洪安全。如果中下游發生大洪水,三峽必須發揮強大的防洪作用,這是對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的安全保障。三峽工程論證時也明確,大洪水將對下游生態環境起到破壞作用,三峽工程發揮防洪功能,也是對下游生態環境的保護。所以,防洪是三峽工程的首要任務,也是對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安全保障作用。
另外,三峽工程也要保障長江“黃金水道”的航運安全。三峽工程在枯水期將荊江河段流量由每秒4000 多立方米提升到每秒6000 多立方米,并通過蓄水大大改善了川江的航行條件。三峽工程通航貨運量提前19 年達到論證水平——2030 年單向年通航能力5000 萬噸,恰恰說明三峽工程為改善庫區和壩下游通航條件、為打造長江“黃金水道”起到了關鍵作用,極大促進了長江航運的快速發展,而不是社會上某些聲音所說的三峽工程成為了“礙航”的節點。可以說,沒有三峽工程,就不可能有長江“黃金水道”。所以說,三峽工程是長江經濟帶的航運安全保障。
再一個,三峽工程為長江經濟帶提供了巨大的水資源保障。三峽工程正常蓄水位175 米相應的庫容為393 億立方米,若按校核水位180.4 米來算,總庫容更是達到450.4 億立方米。三峽水庫是我國最大的淡水資源戰略性水庫,它對下游地區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安全是很重要的。三峽庫區城鎮眾多,人口密集,但是庫區各級政府通過實施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三峽水庫的水質達到了二、三類水質水平,這其中三峽集團做了大量工作,提供了大量財力物力支持。
最后以防洪、發電為例,談談三峽工程通過科學調度和優化運行拓展了初始設計中的綜合效益的話題。
三峽工程初始設計防洪主要是攔蓄上游大洪水,確保壩下游防洪安全。但是2016 年、2017 年,長江上游沒有發生大洪水,而中下游發生了大洪水,三峽工程仍然利用自身巨大的調蓄能力,對中下游防洪發揮了重要作用。2016年,洞庭湖區域發生大洪水,一個垸子堤防垮塌,湖南省向國家防總提出三峽工程攔蓄上游洪水的要求。當時三峽上游最大洪峰流量每秒50000 多立方米,三峽水庫攔蓄削峰每秒20000多立方米,攔蓄洪水72 億立方米, 避免了錢糧湖和大通湖兩個垸子分洪,保護了50 多萬畝土地和30 多萬人轉移。2017 年長江中下游再次出現大洪水,三峽為緩解下游防洪壓力,將本就不大的每秒28000 立方米的上游流量,削減到近乎枯水期流量的每秒8000 立方米,攔蓄洪水60 億立方米,比荊江分洪區50 億立方米的蓄洪量還大。可見,三峽工程通過科學調度和優化運行,拓展了防洪效益,對于防御長江中下游洪水起到積極作用。
三峽工程從2003 年圍堰擋水發電以來,壩址年均徑流量為4000 億立方米。但三峽工程初步設計采用的年徑流量資料是1887 年到1990 年多年平均徑流量4510 億立方米。這就是說,三峽工程投入運行以來的年均徑流量比初步設計每年少500 多億立方米,這相當于少了一個黃河的年徑流量。換算到發電,初步設計的4510 億立方米條件下年均發電量是882 億千瓦時,實際少了500 多億立方米,計算下來就只能發700 多億千瓦時。但現在每年發電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幾乎年年都超過882 億千瓦時,相當于每年增發100 多億千瓦時。這是三峽集團在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和長江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的指導下,在確保工程安全和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依靠科學調度和優化運行,有效利用一部分洪水資源,更深入地發揮了三峽工程的綜合功能,彰現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
院士乘船考察三峽升船機 攝影/王連生
選自《中國三峽》雜志2018年05月號
責任編輯:電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