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三峽工程的發電效益
2017年3月1日12時28分,三峽電站累計發電突破1萬億千瓦時大關,這是三峽電站運行管理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三峽電站成為我國第一座發電量突破1萬億千瓦時的水電站。
資料圖片 攝影:劉華
這1萬億千瓦時電力是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具有巨大的節能減排效應,在優化我國能源結構、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峽電站的建設,形成了以三峽近區電網為核心的堅強區域性電網,極大地促進了全國聯網的進程;三峽電站參與電網系統調峰運行,改善了調峰容量緊張局面,為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三峽電站巨大的發電效益在我國清潔能源電力供應、節能減排、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保證防洪,增發電量
三峽電站是世界上裝機容量最大的電站,安裝了32臺70 萬千瓦和2臺5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約占全國水電總裝機容量的7%,多年平均發電量882億千瓦時。
2003年首批機組投產發電;2008年三峽右岸電站最后一臺機組正式并網發電,三峽工程初始設計的左右岸電站26臺機組全部投產運行;2012年包括三峽地下電站在內6臺機組的三峽電站全部機組建成投產。根據三峽電站年設計發電量,至少要有11個完整發電年度才能實現1萬億千瓦時的發電量,三峽電站通過科學決策、優化調度,在首批機組投運14年、全部機組達產不到5年時間里即實現了累計發電量1萬億千瓦時。
資料圖片 攝影:張偉國
按照裝機容量計算,三峽電站年發電量應該遠超設計發電量。但三峽水庫并不能總是維持在較高水頭發電,它有幾個特征水位,其一為175米正常蓄水位,是指三峽水庫在正常運用情況下,為充分發揮防洪、抗旱、發電、航運、供水和補水、節能減排與生態環保等綜合功能而蓄到的最高水位;其二為145米防洪限制水位,指三峽水庫在每年汛前必須要降低到這個水位,也是汛期防洪應用時的起調水位。三峽水庫防洪限制水位至正常蓄水位之間的庫容為“防洪庫容”。
為保證三峽工程“防洪”這一首要任務,三峽水庫內的水位每年都要有規律地升降。在汛期(6~9月),水庫一般維持在防洪限制水位,以留出防洪庫容調節可能發生的洪水;當入庫流量可能對下游安全造成威脅時,水庫攔蓄洪水,水位抬高。洪水過后,水庫水位及時降低至防洪限制水位,以迎接下一次可能發生的洪水。
資料圖片 攝影:程功
145米水頭低,三峽電站機組無法更好地利用發電水頭,發揮發電的最大效益。因為三峽水庫的首要任務是防洪減災,發電興利等功能是次要的,所以在汛期來臨之前,為最大限度地容納洪水,要舍棄興利,將水位降至145米,騰出庫容迎接洪峰,保證下游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雖然三峽工程的發電效益需服從“防洪”這一社會效益,但兩者并不是完全對立的,通過對水庫進行科學調度,可以協調三峽水庫諸多效益的關系。“中小洪水優化調度”就是在三峽水庫攔蓄洪水為下游保安全時,一方面攔洪錯峰,減輕下游防洪壓力;另一方面通過準確的中長期水情預報和精準的短期預報,合理利用攔蓄的洪水發電,增發電量。
精確調度,利用好每一方水
“用好每一方水、發好每一度電”。長江電力通過精確預報和科學制定調度計劃,精心開展以三峽水庫為核心的長江流域三峽、葛洲壩、溪洛渡、向家壩四座梯級水庫聯合調度。
通過信息共享和對自建站網的不斷完善,實現三峽水庫上游金沙江石鼓以下區域水雨情信息收集和實時監控;健全流域梯級水庫預報系統,全面掌握長江上游流域的徑流特性,并密切關注上游水庫調蓄情況;同時堅持水文氣象會商制度,持續地跟蹤水情、氣象變化情況,遇大洪水時加密預報頻次,滾動更新氣象、水文預報方案。由此確保實現水庫來水的精準預報,做出合理的水庫調度方案。
資料圖片 攝影:郭朝陽
針對工作重心和上游來水的不同,三峽水庫在調度方面也會各有側重。在水庫消落期,優化安排梯級水庫消落次序,實現梯級水庫綜合效益最大化。在汛期,積極開展梯級水庫聯合防洪優化調度工作,并在做好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的同時,積極主動開展汛期中小洪水調度,提高汛期發電水量利用率及機組利用水頭。在蓄水期,通過汛末預報預蓄、提前蓄水等措施,開展梯級水庫聯合蓄水優化調度,確保發電、蓄水兩不誤。
14年來,三峽電站發出的強大電流源源不斷地輸送至華中、華東和南方八省二市,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持,為國家節能減排、環境保護作出了突出貢獻,發揮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機器人加入巨型機組檢修
任何設備都需要進行停機維護,水輪發電機組也不例外。根據電力行業《水電站設備檢修管理導則》,水輪發電機組的標準檢修項目、停用時間主要是根據轉輪直徑的不同,停用時間有所區別。三峽電廠在借鑒國外大型水電企業維修管理策略的基礎上,實施以診斷評估為基礎的狀態檢修。即根據主設備制造商技術規范、相關技術標準擬定設備檢修周期和主要檢修項目,結合設備狀態監測和診斷評估結果,優化檢修項目,合理調整檢修時間和工期安排,并對檢修過程實行項目管理,優化資源配置、保證檢修質量、控制檢修成本,最終實現按需檢修,應修必修,提升了檢修質量,降低了檢修成本,縮減了檢修周期。
資料圖片 攝影:饒家華
在巨型機組的設備檢修方面,三峽電站進行了大量的科技攻關工作,率先將尖端的激光焊接、機器人技術運用到了機組的精益檢修中。三峽水利樞紐首先使用水下遙控機器人進行導流底孔封堵檢修水下清理工作,充分發揮水下機器人作業水深大時間長、安全程度高、經濟性強的優勢,為我國水利電力行業水下工程作業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和思路。世界首套巨型壓力鋼管檢測機器人集群在三峽電站的成功應用,使鋼管能夠得到快速的檢測并呈現三維圖像,填補了巨型壓力鋼管內表面全方位快速檢測的技術空白。
責任編輯:繼電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