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五大光熱電站發電量攀升過渡期分析
美國開發的五個大型光熱電站率先將槽式和塔式技術推向了百MW級以上的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大規模電站從投運到達到設計發電目標往往需要一段時間進行系統的磨合和運營的優化以逐漸達到最佳運行狀態,這段時間被稱為學習過渡期。自2013年10月至今,這五大電站中的部分光熱電站已經運行了兩個完整年度,其實際的發電表現孰優孰劣?誰的發電量攀升至設計值需要的過渡期最短?筆者為此進行了統計分析。
單純地從實際發電量與設計發電量的對比來看,槽式無儲熱電站的表現最佳,Genesis Solar在2015年全年的發電量達到621454MWh,達設計年發電量的107%;Solana電站在2015年全年的發電量達到718843MWh,達設計年發電量的76%;Ivanpah電站2015年度總發電量達到670467MWh,達設計年發電量的62%。這三大電站的投運時間相近,排除各自需要的學習過渡期的因素影響,槽式無儲熱電站看起來更易達到設計發電目標。
表:美國五大光熱電站信息簡表
表1繪出了自2013年8月到2016年8月五大光熱電站的月發電量曲線,這五大電站在地理位置上雖分布于內華達、加州和亞利桑那州三個州,但這三州交界,其電站所處地理位置實際的天氣情況和太陽輻照資源相差并不大,從表中可見五大電站在不同月份發電輸出的高峰低谷有明顯重合。因此,對比這五大電站的實際表現也相對更具有參考價值。
表1:五大光熱電站單月發電量曲線圖
表2繪出了自2013年8月到2016年8月三年間這五大光熱電站的年發電量(非自然年,按每12個月的發電量統計)相對設計年發電量的比值曲線,從中可見,Genesis在多個連續12個月內的發電量超出設計發電目標,且發電表現已趨平穩。
表2:五大光熱電站實際年發電量/設計年發電量曲線圖
從中可見,Genesis和Mojave兩個槽式無儲熱電站的爬坡曲線相對更陡,這意味著其實際發電能力可以更快的達到設計發電目標,需要的學習過渡期更短,塔式DSG電站Ivanpah的爬坡曲線則較為平緩,這也與其設定的需要四年的學習過渡期相一致。新月沙丘熔鹽塔電站目前在記錄的發電量數據較少,其發電量的攀升曲線目前來看還不具有太大參考價值。
總體而言,槽式電站方面,槽式無儲熱電站相對配儲熱的Solana電站的實際發電表現更容易達到設計目標,可能是因為配置儲熱系統后,系統的復雜程度增加,需要更長的時間磨合過渡。塔式電站方面,因塔式技術的商業化成熟案例本身非常之少,Ivanpah電站和新月沙丘電站均是塔式技術的創新性里程碑之作,其發電量攀升相對槽式電站慢也在預期之中。
責任編輯:蔣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