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光伏扶貧電站管理辦法重點解讀
近日,為規范光伏扶貧電站建設運行管理,保障光伏扶貧實施效果。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印發了《光伏扶貧電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辦法》總共二十條,涉及到光伏扶貧的定義、扶貧對象、資金來源、電站規模、施工運維、產品選型標準、項目用地、電網接入、驗收評估、消納、補貼、收益分配、監督管理等各方面。幾乎包含了光伏扶貧項目有可能遇到所有問題。本文將著重對《辦法》中的重點內容進行解析。
規范光伏扶貧項目管理
《辦法》對光伏扶貧電站的定義給出了最新的解釋,亮點在于對光伏扶貧電站的資金來源(用政府性資金投資建設)和產權歸屬(歸村集體所有)以及收益分配(全部收益用于扶貧)做了定性。具體為:光伏扶貧電站是以扶貧為目的,在具備光伏扶貧實施條件的地區,利用政府性資金投資建設的光伏電站,其產權歸村集體所有,全部收益用于扶貧。
建一個光伏電站所需要的資金對貧困戶來說是不能承受的,大型的村級扶貧電站對于政府來說也是不小的負擔。在光伏扶貧推行的初期,資金問題曾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問題,所以對光伏扶貧電站的資金來源進行規范顯得至關重要。《辦法》指出,光伏扶貧電站由各地根據財力可能籌措資金建設,包括各級財政資金以及東西協作、定點幫扶和社會捐贈資金。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辦法》還指出,光伏扶貧電站不得負債建設,企業不得投資入股。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扶貧電站的目的在于為百姓造福,如果有人為了謀取私利或者完成所謂“面子工程”而負債建設,甚至是巧立名目,冒領補貼和財政資金,這就違背了光伏扶貧電站的初衷。另外,一般的企業都是以盈利為目的進行投資,而光伏扶貧作為一項公益項目,享受了光伏行業最優惠的政策,幾乎已經是業內盈利水平最高的一類項目,如果企業進行投資入股,那該項目所得的收益可能就難以保證會全部用于扶貧。
另外,在電站規模方面,《辦法》也進行了規范,即根據幫扶的貧困戶數量按戶均5千瓦左右配置,最大不超過7千瓦,單個電站規模原則上不超過300千瓦,具備就近接入和消納條件的可放寬至500千瓦。對于電站規模的規定和限制主要是出于消納的考慮,同時也避免扶貧資金以及光伏補貼的過度消耗,確保資源不會出現浪費。
在電站建設及設備產品方面,《辦法》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規定由縣級政府按照“規劃、設計、施工、驗收、運維”五統一的原則實施,運用市場化方式委托專業機構負責光伏扶貧電站的建設、運行和維護。即由縣政府委托專業的光伏企業來負責電站建設、運行和維護。
為了保證電站的質量與安全,《辦法》指出電站建設應符合國家相關規程規范和技術要求。光伏組件、逆變器等主要設備應采用國家資質檢測認證機構認證的產品,鼓勵采用達到“領跑者”技術指標的先進技術。簡而言之,就是杜絕采用劣質產品,要將質量最好的產品用到光伏扶貧項目中,最大程度上保證光伏扶貧電站的質量。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是,《辦法》的第十二條規定光伏扶貧電站不參與競價,執行國家制定的光伏扶貧價格政策。
最后,《辦法》提到,建好的光伏扶貧電站需要經過省級政府能源、扶貧主管部門的驗收和評估,國家能源局會同國務院扶貧辦對光伏扶貧電站驗收和評估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建好的光伏扶貧電站將實行目錄管理。具體為:國家能源局會同國務院扶貧辦按建檔立卡貧困村代碼,對光伏扶貧電站統一編碼、建立目錄。納入目錄的,享受光伏扶貧電站政策。光伏扶貧電站有關信息統一納入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平臺。
此外,光伏扶貧電站項目計劃下達后,對于一年內未開工建設、驗收不合格且未按期整改的項目撤回計劃,并給予通報。
持續利好支持光伏扶貧發展
以上是《辦法》中對于加強光伏扶貧項目管理的一些規范和措施,而除了規范和管理,《辦法》還涉及諸多對于光伏扶貧的利好政策,都有哪些?
首先,在電網接入及消納方面,電網公司保障光伏扶貧項目優先調度與全額消納;其次在補貼方面,光伏扶貧電站優先納入可再生能源補助目錄,補助資金優先發放,原則上年度補助資金于次年1季度前發放到位。
用地方面,根據國土資源部、國務院扶貧辦、國家能源局印發的《關于支持光伏扶貧和規范光伏發電產業用地的意見》,對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中建設的光伏發電項目,以及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確定下達的全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建設規模范圍內的光伏發電項目,各地在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土地利用計劃中應予以重點保障。
另外,在電價方面,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項目價格政策的通知》,村級光伏扶貧電站(0.5兆瓦及以下)標桿電價以及戶用分布式光伏扶貧項目度電補貼標準保持不變。讓光伏扶貧項目維持了較高的收益水平。
小結
綜上,此次《辦法》的發布對光伏扶貧項目進行了全面的規范,來自國家扶貧辦的數據顯示,在我國832個貧困縣中,有451個縣年平均有效日照時間超過1100小時,適合發展光伏扶貧產業。在政策的持續利好以及行業的日益規劃之下,光伏扶貧將成為光伏行業乃至全國扶貧攻堅戰的一大亮點,這對光伏發電走進千家萬戶也至關重要。
責任編輯:蔣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