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操-欧美日韩91-欧美日韩99-欧美日韩ay在线观看-xxxx色-xxxx视频在线

深入推進輸配電價改革 廣東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4年計劃草案報告發布

2024-09-13 08:30:42 廣東省發改委  點擊量: 評論 (0)
廣東省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4年計劃草案的報告發布,其中提出到能源資源價格改革不斷深化,深入推進輸配電價改革,電...

廣東省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4年計劃草案的報告發布,其中提出到能源資源價格改革不斷深化,深入推進輸配電價改革,電力現貨市場連續結算試運行超兩年并順利轉入正式運行。

持續增強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動支撐性保障性電源項目建設,科學合理布局調峰、熱電聯產和分布式氣電項目。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加快肇慶浪江、惠州中洞等抽水蓄能項目建設。推進藏東南至粵港澳大灣區直流輸電工程,加強與省外電力余缺互濟。

詳情如下:

廣東省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4年計劃草案的報告

一、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廣東,為廣東把脈定向、掌舵領航,殷切寄望廣東錨定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目標,圍繞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任務,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賦予粵港澳大灣區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一點兩地”全新定位,為我們奮進新征程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省委、省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作出錨定“走在前列”一個總目標,激活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奮力實現“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體部署。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再造一個新廣東”的闖勁干勁拼勁再出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來之不易的成績。

(一)重點工作任務完成情況。

一年來,我們認真落實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決議,以及審議通過的省《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全面完成省“十四五”規劃實施中期評估,細化舉措、狠抓落實,推動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引領帶動作用不斷增強。重大合作平臺加快建設。橫琴合作區發展促進條例、總體發展規劃、鼓勵類產業目錄、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以及一攬子政策措施印發實施,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雙15%”等政策正式落地,兩批182項省級行政職權下放至橫琴合作區,“澳門新街坊”民生示范項目建成開售,琴澳商事登記“跨境通辦、一地兩注”機制落地實施。前海合作區新一輪總體發展規劃印發實施,81項省級行政職權事項調整由前海管理局實施,獲批開展中外律師事務所聯營試點,全國首家“雙牌照”境外銀行大新銀行深圳分行正式開業。省南沙工委及辦公室成立運作,部分省級行政職權事項調整由南沙實施,發布“國際化人才特區九條”,南沙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掛牌運營。《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印發實施,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在河套合作區開園,首批16家香港科創機構、企業及服務平臺入駐。基礎設施“硬聯通”水平持續提升。廣汕汕高鐵建成通車,深中通道主線全線貫通,南珠(中)城際、廣州站至廣州南站聯絡線、廣河高鐵機場段開工建設,黃茅海跨海通道主塔全部封頂,廣湛、深江、珠肇高鐵和廣州、深圳都市圈城際加快建設。廣州白云機場東四西四指廊建成投入使用,廣州港南沙港區國際通用碼頭、順德水道航道擴能升級項目正式開工。皇崗口岸重建加快推進,琶洲港澳客運碼頭投入運營,東莞—香港國際空港中心項目正式投入運作。港珠澳大橋開通旅游試運營,珠海公路口岸驗放進出境港澳單牌車突破118萬輛次,驗放出入境旅客超1580萬人次,均創歷史新高。規則機制“軟聯通”不斷深化。“澳車北上”“港車北上”“經珠港飛”政策全面落地,跨境車險“等效先認”正式實施。大灣區內地城市對杰出人才、科研人才等6類內地人才試點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港澳律師大灣區內地執業試點期限獲批延長三年。“跨境理財通”穩步擴大,利率“互換通”政策落地實施。提速建設大灣區跨境理財和資管中心,落地理財資管項目21個,合作金額超2000億元。新增14家“港澳藥械通”指定醫療機構,累計批準急需進口藥品30個、醫療器械28個。粵港澳三地共同公布首批110項“灣區標準”、15項“灣區認證”項目。開展“數字灣區”建設三年行動,108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粵港跨境通辦。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超34萬人次。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成效明顯。放寬市場準入24條特別措施落地實施,發布全國首部企業合規地方標準,率先開展跨國公司本外幣跨境資金集中運營試點、數字人民幣預付應用試點,商事主體總量和創業密度保持全國城市第一。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新一批22條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在全國推廣。

二是“制造業當家”戰略深入實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邁出新步伐。著力發展“大產業”。修訂“1+20”集群政策文件,省財政安排制造業發展專項資金超270億元。鞏固提升8個萬億級產業集群,7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入選國家隊,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實現增加值5.49萬億元、增長5.2%。“廣東強芯”工程深入實施,組建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二期,一批重大產業項目投產達產。新能源汽車產業優勢鞏固提升,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253萬輛,占全國的比例為26.8%,比上年底提升了8.8個百分點。新型儲能產業加快發展,全省儲能在建、已簽約待建的重點項目共計146個,總投資額約2787億元。加快建設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全省人工智能相關注冊企業17萬家,核心企業900多家,規模居全國首位。現代服務業提速發展,累計培育建設37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著力打造“大平臺”。加快7個大型產業集聚區建設。新設立河源紫金產業園、清遠連南產業園,省產業園達96個。實行“工改工”反哺機制,有序推進村鎮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投入資金超180億元、改造實施面積近7000畝。著力推進“大項目”。實施工業投資“躍升”計劃,對制造業重大項目實行“清單管理、掛圖作戰”,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重大石化項目加快建設,揭陽中石油煉化一體化項目全面投產,茂名石化升級改造項目、中海殼牌三期項目開工建設。實施技術改造“雙增”行動、“技改大會戰”專項行動和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工程,推動9345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推動超5000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深圳、東莞入選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著力培育“大企業”。全省累計培育省級“鏈主”企業53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13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28家、居全國前列,新增A股上市公司51家,總數達872家、穩居全國第一,10家制造業企業入選世界500強。著力提升“大環境”。召開全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大會,出臺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的意見,先后出臺支持新型儲能、食品工業、工業母機、紡織服裝、保育康復用品產業、專精特新企業以及推動企業技術改造、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降低制造業成本等的重要政策文件,全力營造大抓制造業的濃厚氛圍。

三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推進,創新動力進一步增強。戰略科技力量持續提升。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面深化院省合作,與中國科學院簽署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合作協議。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實現全面入軌運行,15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組建。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生態系統、先進阿秒激光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獲批立項,鵬城云腦Ⅱ穩定運行,未來網絡試驗設施(深圳)基本完成建設,納米生物安全中心等15個科技類重點項目有序推進。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攻關進一步加強。深入實施基礎研究十年“卓粵”計劃,組織實施第4批基礎研究重大項目,省級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專項資金中基礎研究投入約39.7億元、增長36.8%,占比超過1/3。扎實推進核心軟件攻關、“璀璨行動”等重大科技工程,啟動實施第11批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在新型儲能與新能源、激光與增材制造、納米科技等領域布局一批攻關項目,在終端操作系統、EDA工業軟件、激光打印設備、高端核磁共振設備等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成功創建2家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總數躍升全國第一。獲批組建新型儲能創新中心,新增7家國家級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新組建16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新增培育156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新增建設7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存量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7.5萬家、連續8年居全國首位。全過程創新鏈加快構建。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在全國首創科技與財政深度融合的科技計劃績效評價機制。開展科研用物資跨境自由流動改革試點,積極探索“白名單”“正面清單”等監管模式。全省研發經費支出約4600億元,研發投入強度3.39%,研發經費投入、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保持全國首位,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排名全國第一,“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4年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位。積極推進科技金融和科技成果轉化,省創新創業基金實體正式注冊運作,銀行機構全年實現科技信貸余額超2.3萬億元,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達2307億元、同比翻一番,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獲評國家優秀等級。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積極推進,開展大灣區“海外人才蓄水池”試點,全省有效持證外國人才達4.5萬人,匯聚國家和省級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超5000人,全省研發人員超130萬人、約占全國1/7。

四是“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加快推進,發展平衡性協調性持續增強。“百千萬工程”統籌協調機制全面完善。召開全省推進“百千萬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現場會,省市縣三級全部建立“百千萬工程”指揮體系,“1+N+X”政策體系制定實施。深入推進擴權強縣、強縣擴權改革,對全省122個縣(市、區)實施創先、進位、消薄行動。產業有序轉移持續推進。構建產業有序轉移“1+14+15”的政策體系,下達主平臺注入資本金42.5億元,安排省級用地指標1萬畝,15個主平臺新整備土地面積4.8萬畝,新建成標準廠房439萬平方米,累計新承接產業轉移項目超650個、總投資超3200億元。舉辦珠三角與粵東粵西粵北經貿合作招商會,達成合作項目256個、投資總額2375億元。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發展規劃印發實施,城鎮化發展格局進一步優化。出臺《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措施》,推動10個國家縣城建設示范地區加快開展補短板示范,健全完善縣域商業設施,推進33個國家級縣域商業示范縣建設。高水平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東廣清接合片區,46個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推動黃羽雞、金柚、荔枝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新增建設2個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3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全省水產品產量、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均居全國首位。統籌推進鄉村布局、村莊建設、農房風貌“三個規劃”,建成鄉村振興示范帶5800公里,新增10個村莊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基本建立,農村衛生無害化戶廁普及率96%以上。深入推進農村改革,深化國家級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以及42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多種實現形式。區域幫扶合作不斷深化。實施新一輪省內對口幫扶協作,首次實現對口幫扶協作在粵東粵西粵北市縣兩級全覆蓋,珠三角6市選派的300多名幫扶干部全部到位。制定省直機關及有關單位縱向幫扶支持縣域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推動開展組團式幫扶。高質量推進援藏援疆、對口合作工作,簽署廣東海南相向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扎實推進瓊州海峽港航一體化和北部灣城市群建設。

五是海洋強省建設全面推進,打造海上新廣東取得積極進展。海洋經濟發展格局加快構建。出臺海洋強省建設三年行動方案,編制省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加強岸線資源整合優化,做大做強現代海洋產業,加快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珠海)等建設,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4%、總量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東澳島、海陵島等7個海島入選全國“和美海島”。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發展。編制全省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發展總體規劃,出臺全方位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17條等系列政策舉措,推進15個國家級示范區建設,新增建設1個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新開工項目40個、總投資超120億元,新建成重力式深水網箱622個、桁架類網箱3個,落地一批抗臺風強的深遠海養殖裝備。實施現代化海洋牧場種業攻堅行動,建立全省統一的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數據庫和海洋水產資源庫,新認定海水魚省級水產良種場3家,硇洲族大黃魚大批量人工繁殖生產技術實現突破。用海用地等要素支撐全面強化。國務院批準湛江港寶滿港區集裝箱碼頭一期擴建工程新增圍填海11.7公頃、廣州港南沙港區國際通用碼頭工程新增圍填海122.7公頃。建立一級開發平臺收儲制度,8個沿海地市成立或指定11家一級開發平臺,累計收儲海域使用權證面積1.99萬畝。建立涉海項目審批聯動機制,落實海域使用金優惠政策,實現“拎包入住”“拿海即開工”。

六是改革開放取得新成效,新一輪發展體制機制優勢加快塑造。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扎實推進。按照“全國一盤棋”要求,持續整治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突出問題,嚴格實施市場準入制度,建立違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典型案例排查整改機制,推進市場準入效能評估試點。建立不當干預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行為問題整改、典型案例約談通報制度和省內部門間聯席會議制度,開展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違反統一市場建設專項整治,全省清理妨礙統一大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236件。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率先實現“證照分離”改革事項和地域全覆蓋,528項涉企經營許可全部納入清單管理,啟動“一照通行”涉企審批服務改革,材料精簡50%、辦事時限壓縮70%,企業開辦時間壓縮為1個工作日內。推動開展公平競爭3項國家試點,開展主題教育營商環境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支持珠三角地區對口幫扶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優化營商環境,廣東連續4年獲評營商環境最佳口碑省份第1名。投融資、財政、國企改革深入推進。制定省級政府投資管理辦法,出臺支持民間投資發展的實施方案,分批次向民間資本推介146個優質項目。實施部分財政資金“補改投”,財政省直管縣改革擴圍至全部57個縣(市)。全省“科改企業”“雙百企業”分別達39家、27家,數量均位居全國第一,地方國企改革工作獲評國家A級。要素、價格領域改革加快推進。積極爭取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加快完善兩級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在全省推廣首席數據官制度,廣州、深圳數據交易所年交易額突破60億元。能源資源價格改革不斷深化,深入推進輸配電價改革,電力現貨市場連續結算試運行超兩年并順利轉入正式運行。建立健全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形成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完善天然氣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建立進口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氣化服務定價機制。教育、司法服務等民生價費政策不斷完善。數字政府建設取得新進展。粵省事實名注冊用戶1.84億,上線高頻服務2520項,累計辦理量超過720億次。粵商通平臺覆蓋全省1524萬市場主體,上線高頻涉企服務4009項。廣東政務服務網“網上辦”事項占比95.56%,“最多跑一次”事項占比99.86%,全省超90%的政務服務事項實現“零跑動”。信用廣東建設成效顯著。創建全國首個公共信用服務標準化試點,累計歸集信用數據超211億條,數據量持續居全國首位。深化信用報告代替企業無違法違規證明改革,推動廣州、深圳、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成功創建為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開展兩批6個信用建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試點,建成首批8個省信用縣。榮獲全國信用建設成果觀摩省級組“示范單位”。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升。國務院出臺《東莞深化兩岸創新發展合作總體方案》,在廣東設立對臺工作重大平臺。成功獲批自貿試驗區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試點,扎實推動13個聯動發展區建設,清單式復制推廣600多項改革創新經驗。大力推進實施“廣東總部+海外制造基地”模式,有序引導重點企業在東南亞、拉美、非洲等地區投資布局、搶占市場。

七是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全面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六大行動”深入實施。嚴格落實“三區三線”,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獲國務院批復同意。推進華南國家植物園和4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建設,完成林分優化提升230.9萬畝、森林撫育提升215.1萬畝、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治理2.29萬畝,建成碧道1064公里。評定省級森林城鎮35個,建成森林鄉村104個、綠美古樹鄉村54個、綠美紅色鄉村56個。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果不斷鞏固。推進全省鋼鐵、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開展“十百千企”大氣污染治理幫扶,PM2.5平均濃度下降至21微克/立方米,空氣優良天數比率達94.8%。建立縣級以上城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名錄,實施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分級管理,對7600多個入海排污口實施動態監管。新建城鎮生活污水管網8000公里,總污水處理能力3167萬噸/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75.7%,36個國家監管的農村黑臭水體完成整治,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1.9%、劣Ⅴ類斷面全面消除,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92.3%。城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覆蓋率90%以上,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達16.3萬噸,完成25家歷史遺留固體廢物排查,連續3年國家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獲評優秀等次。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扎實推進。逐步完善綠色低碳政策體系,出臺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重點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遴選第一批48個碳達峰碳中和試點,廣州、深圳、肇慶高新區成為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國內首套百萬噸級氫基豎爐項目在湛江寶鋼點火投產,是我國鋼鐵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新突破。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廉江核電一期工程、惠州中洞、肇慶浪江抽水蓄能等項目開工建設,惠州太平嶺核電一期工程安全高效推進、二期工程獲批核準,惠州港口、陽江青洲等海上風電項目加快推動,新型儲能電站裝機規模突破160萬千瓦,海上風電裝機規模總量突破1000萬千瓦,全省清潔能源裝機規模超1.2億千瓦、占比達62.6%。廣東電網粵港澳大灣區目標網架主體工程投產,建成南沙國家級“5G+”數字電網示范區。新增公共充電樁11萬個,累計建成電動汽車公共充電基礎設施40.7萬個。LNG單一燃料動力船舶動力規模居全國第一。建成廣州南沙LNG應急調峰氣源站,全省新增32萬方儲氣能力。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陶瓷、紡織、數據中心、交通等行業領域納入碳交易市場,全省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成交金額均居全國區域碳市場首位。

八是高水平文化強省建設扎實推進,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文化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彰顯。召開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開展“文明與法”“禮在廣東”等道德實踐活動,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崇德向善、見賢思齊氛圍日益濃厚。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新增歷史文化街區6處、歷史建筑251處,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2.8萬個,拓展特色陣地2.4萬個,優化“15分鐘文明實踐圈”,實現全省縣鎮村三級全覆蓋。文藝精品力作不斷涌現。大力實施文藝精品創作扶持計劃,電影《白蛇傳·情》榮獲中國電影華表獎,《譙國夫人》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成功舉辦第四屆中國設計大展、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第十五屆廣東省藝術節、華語戲劇盛典、粵戲越精彩等品牌活動。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持續提升。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廣東文物保護科技中心、省立中山圖書館擴建館、廣州文化館、廣州粵劇館、廣州美術館、深圳美術館等一批重點文化新地標建成開放,建成小而美的公共文化新空間4000多家。完成“南海Ⅰ號”水下考古發掘,創全國單個考古項目文物發掘數量之最。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第十九屆文博會、東莞漫博會、國際印刷技術展覽會等辦展成果再創新高,嶺南數字創意中心順利開工,深圳龍崗數字創意產業走廊入選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連續19年居全國首位。體育事業發展邁上新臺階。推動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工程,新建或改擴建體育公園19個,全年開展超15萬場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廣東健兒在杭州亞運會獲得獎牌55枚、首屆學青會獲得獎牌127枚,居全國前列。

九是人民生活品質持續改善,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就業優先政策落細落實。制定優化調整穩就業促發展16條政策舉措,全省城鎮新增就業139.3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平均為5.3%,失業人員再就業累計超49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累計9.7萬人,均超額完成年度任務,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十大行動,應屆高校畢業生去向落實率超90%。“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培訓超134萬人次,4365萬農民工就業保持穩定。教育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新增學前教育公辦學位超6萬個、義務教育公辦學位超30萬個、普通高中公辦學位超5萬個。部省聯合推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綜合改革合作示范區,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完成首屆本科生招生。220個學科入圍ESI全球前1%,其中27個學科入圍前1‰。健康廣東建設扎實推進。在全國率先啟動委省共建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示范省,健康中國行動考核連續3年獲評優秀。6大省國際醫學中心和50家高水平醫院加快建設,新增3家醫院入選第5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全省三甲醫院實現100%開設互聯網醫院,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達標率全國第一。推進藥品和醫用耗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全省藥品價格指數下降17.55%。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落實企業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改革,推動養老保險第三支柱高質量發展,推進失業保險基金省級統籌,全域開展新業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創新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辦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至每人每月200元。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實施公租房提質工程,新籌建保障性租賃住房27.1萬套(間),開工改造2000個城鎮老舊小區。

十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發展底線進一步兜牢兜好。穩妥化解房地產、金融等領域風險。扎實推進全省保交樓“百日攻堅”專項行動,提前完成國家下達的保交樓目標任務。開展P2P網貸領域整治回頭看,動態清零持牌金融機構風險,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率保持在1.25%左右、好于全國平均。有效保障糧食、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扎實開展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全省完成墾造水田5.31萬畝、恢復耕地20.82萬畝、新建成高標準農田169.8萬畝,糧食產量穩定在1270萬噸以上。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落實天然氣資源約380億立方米,主要電煤庫存常態化保持在1200萬噸以上,全省統調電廠存煤可用天數約28天,推動負荷高峰期火電機組頂峰發電率達到98%,在最高用電負荷再創歷史新高的情況下未發生拉閘限電。實施“百鏈韌性提升”專項行動,加快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扎實推進平安廣東建設。深入推進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成品油市場專項整治、城鎮燃氣安全管理,穩步推進廣東省“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完成849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潖江蓄滯洪區、西江干流治理主體工程基本建成。成功應對30輪強降雨過程和6個臺風正面登陸或嚴重影響。全省較大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25.9%、30.7%,沒有發生重特大事故。嚴厲打擊毒品、電信網絡詐騙、偷渡走私等突出違法犯罪行為。

2023年是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后的一年,全省經濟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經濟運行中內需不足、預期不穩問題仍然比較突出,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省委、省政府因時因勢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安排,帶領全省上下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攻堅克難推動經濟回升向好,努力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突出加強政策供給穩預期。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印發《關于新時代廣東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匯聚各方面力量“拼經濟”“挑大梁”。實施一系列提振信心助推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定期研判調度工作機制,推動各地各部門工作提速加力。全面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減免、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惠企助企政策,全省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金額超6800億元、穩居全國首位,全省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超2000億元。全省經營主體突破1800萬戶、全年凈增172.8萬戶,其中企業780萬戶、占全國1/7,個體工商戶突破1000萬大關。推動“個轉企”1.9萬戶、創近五年新高。

——突出擴大有效投資強支撐。充分發揮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總指揮部辦公室作用,建立專項指揮部與并聯審批工作專班“1+6+1”工作機制,瑞梅鐵路、粵東城際、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建設,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2萬億元、完成年度計劃120%。統籌抓好50億元以上的制造業重大項目建設,對投資超5000萬元的先進制造業項目用地指標應保盡保,工業投資連續36個月兩位數增長、占全省投資比重自2018年以來首次超過30%,投資結構持續優化。加強項目謀劃儲備,獲得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4633億元,前兩批增發國債資金254.7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95億元、增長45.7%,達到歷年之最,全年批準建設用地40.4萬畝、增長38%。2021年以來發行7只公募REITs,占全國的24%,位居全國前列。推行“承諾制+并聯審批”“多規合一+聯合驗收”等創新舉措,推動環評審批、施工許可、節能審查辦理時限平均壓縮至10個、2個和3個工作日。

——突出提振消費市場增動力。加快建設廣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6個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大力吸引品牌首店首發首展,加快2個全國示范智慧商圈建設,新培育12條省級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加快151個縣級商貿中心、鎮級商貿網點等項目建設,推動14個縣域步行街(商圈)、40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出臺進一步提振和擴大消費27條,安排專項資金發放消費券和消費補貼拉動居民消費,餐飲消費增長26.5%,旅游總收入9525.6億元、居全國首位。加力提振大宗消費,推動廣州新增投放5萬張車牌,深圳安排超13億元購車補貼。大力發展線上消費,承辦“2023年全國網上年貨節”線上啟動儀式,全省網絡零售額增長9.4%。深入實施“一城一節一IP”行動,省市聯動舉辦廣東流量消費節、品牌消費節、“家520”購物節、夜經濟消費節、“食在廣東”美食活動、雙品網購節等促消費活動超300場。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完善農村物流網絡體系,全省鄉村社消零增長9.2%。

——突出穩定外貿大盤強韌勁。精準發力支持外貿補短板揚優勢,舉辦第133屆、134屆廣交會及240多場“粵貿全球”境外展,高規格召開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世界粵商大會,支持企業穩住歐美日韓傳統市場,大力開拓東南亞、中東、南美、非洲、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粵港澳大灣區全球貿易數字化領航區落地建設,布局建設省級跨境電商公共海外倉21個,支持SHEIN(希音)等一批平臺企業加快發展,打造“產業集群+跨境電商”,全省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8433.4億元、增長25.2%,總量位居全國第一。擴大“新三樣”產品出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分別增長2.3倍、15.9%、22.6%。深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廣東對共建國家出口1.92萬億元、增長6.7%。加快中歐班列建設,開辟“中吉烏”公鐵聯運新通道,全年開行國際貨運班列1258列、增長約30%。全面啟動大宗商品、電子元器件、飛機、汽車、中高端消費品、農副產品等六大進口基地建設,18家大宗商品進口基地企業合計進口987.2億元、增長33.2%。

(二)計劃指標完成情況。

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指標中,地區生產總值、消費、就業等基本實現年度目標,工業、投資、進出口、財政收入與目標存在一定差距。12項約束性指標中,10項指標可如期完成,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在“十四五”期間統籌考核、不設年度目標,暫不能評價。

主要預期性指標完成情況如下:

——地區生產總值13.57萬億元、增長4.8%(年度預期目標為5%以上)。

——固定資產投資4.44萬億元、增長2.5%(年度預期目標為8%)。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5萬億元、增長5.8%(年度預期目標為6%)。

——進出口總額8.3萬億元、增長0.3%(年度預期目標為3%)。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13萬億元、增長4.4%(年度預期目標為5.5%以上)。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9萬億元、增長4.3%(年度預期目標為5%)。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27元、增長4.8%(年度預期目標為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居民消費價格上漲0.4%(年度預期目標為3%左右)。

——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平均為5.3%(年度預期目標為5.5%以內)。

——城鎮新增就業139.3萬人(年度預期目標為110萬人以上)。

——糧食總產量1285.19萬噸(年度預期目標為1268萬噸以上)。

二、2024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一)2024年面臨的形勢。

從國際看,全球地緣政治深刻調整,美西方對我打壓的長期化趨勢不會發生根本改變,各國對于國家經濟安全的擔憂進一步助推全球化退潮。全球經濟貿易動力不足,世界經濟轉入“低增長”通道。從國內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還不強,但我國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強大的政治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充足政策空間等將支撐我國經濟行穩致遠。從省內看,廣東產業基礎雄厚、創新能力強勁、市場主體眾多,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高質量發展基礎持續夯實。但發展中仍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的意愿不夠強;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仍然突出,企業轉型升級存在堵點,部分中小企業經營困難;房地產、金融等重點領域風險隱患仍然較多,部分市縣財政收支矛盾突出。此外,推動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需久久為功,教育、醫療、養老、托幼等公共服務布局還不夠均衡,節能降耗減排任務依然艱巨。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著力加以解決。

(二)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圍繞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增進民生福祉,保持社會穩定,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

按照上述總體要求,堅定扛起經濟大省真正挑大梁的政治責任,兼顧需要與可能,提出2024年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

——進出口總額增長1%;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3%左右;

——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10萬人以上;

——糧食產量1270萬噸;

——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完成國家下達任務;

——地表水水質優良率完成國家下達任務。

三、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

圍繞實現2024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認真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重點做好十二個方面工作。

(一)聚焦“一點兩地”全新定位,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一是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1)加快“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全力做好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鶴洲至橫琴段、深惠城際坪地至瀝林北段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深江、珠肇等高鐵項目建設,建成珠機城際橫琴至珠海機場段、廣佛環線佛山西站至廣州南站段、佛莞城際廣州南站至望洪站段等項目。(2)建成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加快推進皇崗、沙頭角等口岸重建和改擴建。(3)加快廣州港南沙港區國際通用碼頭、深圳鹽田港區東作業區集裝箱碼頭一期、珠海港高欄港區國能散貨碼頭工程建設,強化大灣區貿易、航運樞紐功能。

二是深化優化實施“灣區通”工程。(4)研究編制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行動方案。(5)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橋,優化完善“港車北上”“澳車北上”,分階段穩妥推進“粵車南下”。(6)優化實施“社保通”“人才通”,進一步擴大“港澳藥械通”“跨境理財通”等專項政策適用范圍,探索實施“跨境保險通”。(7)聯合港澳不斷擴大“灣區標準”清單范圍,加快推動“灣區認證”工作。(8)大力推進“數字灣區”建設,推廣“灣事通”綜合服務平臺,進一步擴大“跨境通辦”事項覆蓋范圍。(9)支持廣州、深圳建設國際商事仲裁中心。(10)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建設。

三是扎實推進重大合作平臺建設。(11)加快實施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2024年第一階段重點目標任務攻堅行動方案,積極對接央企和科研機構,以及澳門資本、澳門企業落實一批優質項目。(12)推動橫琴“分線管理”海關監管辦法和配套稅收政策落地實施,實現全島“封關運作”。支持琴澳口岸實施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信息互換、執法互助、監管互認,全面提升人員通關便利化水平。加快構建資金“電子圍網”系統,更好便利跨境資金流入流出。推進澳門專業人士執業資格認可、澳門機動車“一檢兩認”等重點工作。(13)推動修訂出臺前海合作區條例和前海管理局暫行辦法,支持前海實施“全球服務商計劃”,做優做強國際金融城、國際法務區、國際人才港。(14)編制南沙新一輪總體發展規劃,加快推進南沙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報批和實施,扎實推進先行啟動區建設,高水平規劃建設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等重大科技創新載體。(15)推動出臺河套深圳園區條例及科技、空間、交通等專項規劃,聯合香港園區布局建設國際一流的科研實驗設施集群。

四是加快推進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16)推動出臺實施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第二批授權事項清單。(17)支持加快建設首批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18)高標準規劃建設好光明科學城、香蜜湖新金融中心、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空港會展商圈、海洋新城等重點片區。(19)主動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高標準建設沙頭角深港國際消費合作區。

五是推動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20)做優做強中新廣州知識城、國際生物島、廣州科學城等重大發展平臺。(21)“拆、治、興”并舉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建立健全“依法征收、凈地出讓”模式,推進重點片區改造工作。(22)實施鐵路樞紐能級提升工程,推進廣州東至新塘五六線、芳村至白云機場城際等項目建設。

(二)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一是著力構建梯次型產業發展格局。(1)出臺新時期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實施意見,開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評價,持續壯大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2)持續抓好集成電路、新型儲能、光伏、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等產業發展,推進粵芯三期、華潤微、廣州增芯等項目建設,推動寧德時代一期、中創新航一期等項目穩產達產。推動北斗導航在民用領域的運用。(3)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加快創建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布局建設一批未來產業研究院,推動量子計算、6G、人形機器人、生物制造、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超前布局,打造重點領域關鍵行業新賽道新優勢。(4)開展“百企千項”示范行動,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引導支持食品飲料、紡織服裝、家電家居、輕工日化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推動產品設計革新、工藝優化、品類創新、功能升級。

二是加快發展人工智能產業。(5)制定出臺培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實施意見,打造全國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示范區。(6)加快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韶關數據中心集群,打造大灣區智算集聚區,健全算力調度體制和“數算用”一體化服務模式。(7)加強大模型關鍵技術攻關,支持群體智能、類腦智能、具身智能、人機混合智能等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研究,強化人工智能安全技術研究。(8)加快組建千億級人工智能基金群。(9)發揮珠三角地區產業資源集聚優勢,建設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10)持續加快技術創新場景應用,以應用促進人工智能關鍵技術提升,帶動制造、醫療、教育、金融、科學研究等領域的智能發展水平。

三是推動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11)全力抓好工業投資躍升計劃、“技改十條”等各項工作落實,推動廣州華星T9工廠、OPPO智能制造中心等項目建成投產,支持超9000家工業企業開展設備更新和技改。(12)實施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工程,推動重點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新推動9200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13)推動鋼鐵、石化、有色、建材、紡織、造紙等行業綠色化改造,創建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4)出臺實施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政策,實施工業設計賦能廣東專項行動,培育一批省級工業設計中心。

四是加強優質企業梯度培育。(15)持續完善“鏈主”、單項冠軍、專精特新等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實施專項培育工程和“十百千萬計劃”,新培育超250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新推動5500家以上企業“小升規”。(16)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17)深化實施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引導企業開展質量管理數字化升級,制定發布新一批制造業標準體系規劃與路線圖。

(三)持續推進科技創新強省建設,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一是強化戰略科技力量。(1)開工建設東莞散裂中子源二期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動散裂中子源一期更好發揮作用、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建成運行。(2)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粵港澳應用數學中心和深圳應用數學中心等重大平臺建設,開展省實驗室體系建設優化調整,形成高質量科學研究體系。(3)深入實施基礎研究十年“卓粵”計劃,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持續將1/3的省級財政科技資金投向基礎研究,爭取更多國家基礎研究資金支持。(4)擴大省市、省企聯合基金規模,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基礎研究,完善多元化基礎研究投入機制。(5)推進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穩定支持方式和長周期評價機制,促進更多“從0到1”的源頭性創新成果涌現。

二是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6)持續推進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統籌布局新型儲能與新能源、人工智能、海洋科技、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攻關項目。(7)積極聯合港澳科技力量深度參與重大科研攻關任務,爭取國家在大灣區部署若干科技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8)探索新型舉國體制“廣東路徑”,推廣“揭榜制”等新型項目組織模式。

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9)優化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平臺布局,支持建設概念驗證中心和成果轉化中試平臺,構建新型技術轉移轉化體系。(10)出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政策措施,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強化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11)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產業園等孵化育成體系。(12)支持高校、科研事業單位全面開展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改革,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完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容錯糾錯機制。(13)推進知識產權強國先行示范省建設,開展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14)加大力度推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新材料首批次推廣應用。

四是推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15)加快出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擴大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渠道。(16)推進區域股權市場“科技創新專板”和“專精特新專板”建設,引導構建覆蓋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并購重組投資的科技創新投資基金體系。(17)打造符合科技企業特點的“粵科貸”科技信貸產品體系,優化省市聯動科技信貸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補投貸”聯動試點。(18)推動多層次資本市場為科技企業創新發展賦能,引導科技型企業通過發行債券、掛牌上市、再融資及并購重組等方式滿足發展需求。

五是集聚全球一流科技創新人才。(19)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優化實施省市重大人才工程,引進培育一批廣東省產業發展急需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20)深入實施國際和港澳臺人才交流專項,推進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粵港澳大灣區“海外人才蓄水池”試點工作,舉辦“海外專家南粵行”“百名海外博士博士后南粵行”活動。(21)深化科技人才評價改革,在技術路線、資金資源等方面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四)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一是持續擴大有效投資。(1)狠抓重大項目建設,推動省重點項目全年完成投資超1萬億元,更好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百千萬工程”“制造業當家”等戰略,發揮省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總指揮部統籌作用,強化用地用海用林要素保障。(2)加強項目謀劃儲備,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對標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等政策性資金申報要求,謀劃儲備一批收益水平合適、建設成本可控的重大項目,加快完成前期工作,確保政策一到即能申報。(3)謀劃新的投資熱點和場景,聚焦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堅持精準有效的投資導向,積極探索“百千萬工程”、城中村改造等穩投資新路徑。(4)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安排2024年省級政府投資計劃約440億元,投向公路、鐵路、機場、港航、水利、城市建設、環保、科技產業、農林牧漁、教育、醫療衛生、文化旅游體育、居民保障等領域,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和民生補短板項目建設。(5)積極探索融資模式改革,壓實重點國企對重大項目的建設責任,完善考核機制,推動充分利用REITs、企業債、IPO等方式募集資金,督促國有資產持有人做實資產盤點,加快存量資產盤活。(6)激發民間投資活力,貫徹落實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持續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完善民間投資重大項目要素保障機制,將重大民間投資項目納入各級重大項目保障服務范圍。

二是加快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7)開工建設漳汕高鐵、合湛高鐵等項目,建成梅龍高鐵等項目。(8)開工建設G80廣昆高速橫江至馬安段改擴建工程,建成信豐(省界)至南雄高速、龍川至尋烏高速等項目,完成農村公路新改建工程超5000公里、改造農村公路危舊橋梁240座。(9)推動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盡快開工建設,加快建設白云機場三期、深圳機場三跑道等擴建工程,建成珠海機場改擴建項目。(10)開工建設汕頭港廣澳港區三期、北江航道擴能升級上延工程。(11)推進全省水網建設,加快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和粵東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二期建設,開展堤防達標加固三年攻堅行動,優先實施縣域防洪達標攻堅,推進大灣區堤防鞏固提升工程,推進東江、韓江、鑒江干流治理工作,規劃建設雷州半島輸水儲水網絡,推動農村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率提升至87%。(12)加快陸豐甲湖灣3-4號、粵電大埔二期等能源項目建設。

三是促進消費擴容提質。(13)以提高技術、能耗、排放等標準為牽引,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有條件的地方可對消費者購置節能產品給予適當支持。(14)突出抓好汽車、家電、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聯合企業開展促消費專項活動。(15)充分發揮廣東信息產業發展優勢,積極壯大數字消費,拓展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智能網聯汽車等信息產品和在線教育、醫療、交通、文化娛樂等信息服務消費。(16)擦亮“食在廣東、游在廣東、購在廣東”品牌,積極開發精品旅游路線,大力發展體育賽事消費,通過聯合促銷、省市聯動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在粵消費。(17)大力發展自駕游服務,積極建設擁有汽車營地、加油充電等“吃住行游購娛”要素齊全的汽車文旅小鎮集聚區。(18)全面釋放醫療、養老等需求,大力發展旅居養老、文化養老、健康養老、養生養老等新業態,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醫養結合機構,將醫養結合機構內設的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納入基本醫療定點范圍。(19)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消費樞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區域消費中心城市。(20)完善城鄉商貿流通體系,扎實開展縣域商業建設行動。(21)加快國家物流樞紐、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推動樞紐、基地互聯互通,形成“通道+樞紐+網絡”現代物流運行體系。

(五)打好“五外聯動”組合拳,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制度型開放經濟新優勢。

一是推動外貿穩中提質。(1)高水平辦好廣交會、高交會等重大展會,落實“粵貿全球”計劃,全力支持企業搶訂單拓市場。(2)重點瞄準15個超千億級出口市場,制定“一對一”市場開拓方案,全力支持企業穩住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市場,拓展非洲、東南亞、俄羅斯、拉美等新興市場。(3)加快大宗商品、電子元器件、飛機、汽車、農產品、中高端消費品等進口基地32個重點項目建設,推進南沙、黃埔、前海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建設。(4)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全球貿易數字化領航區,大力發展“產業集群+跨境電商”模式,加大海外倉布局力度,力爭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突破萬億元。(5)穩定和提升加工貿易,推動生產制造和配套服務融合發展,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支持汕頭、湛江建設臨港經濟區。(6)落實全國首批內外貿一體化試點任務,推動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支持外貿企業與商貿平臺、電商平臺合作,積極打造內銷品牌,促進出口轉內銷。

二是高水平利用外資。(7)深入實施高水平招商引資工程,強化全省招商引資工作統籌,完善部門協調、省市聯動招商新機制,以制造業為重點促進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引導外商投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領域。(8)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走出去招商、駐點招商、以商引商、以僑引商,用好經開區等各類園區招商引資平臺,探索以投帶引、中介招商、“飛地”招商。(9)扎實辦好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等重大招商活動,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招商品牌。(10)對重大項目實施“一對一”專班服務,加快巴斯夫等重大外資項目建設,推動埃克森美孚乙烯一期等項目建成投產。

三是擴大高水平制度型開放。(11)深化廣東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落實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試點,加快推動自貿聯動發展區發展。(12)在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進口示范區等方面爭取形成新突破新成績,積極爭取建設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示范區。(13)進一步拓展與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投資合作,推動電子信息、智能家電、現代輕工紡織、現代食品等優勢產業在東盟、中東、非洲等國家合理布局,支持動漫游戲、數字影音、軟件與信息服務等數字產業走出去。(14)支持企業立足全球化布局建設海外研發、生產、物流、倉儲基地,設立海外銷售公司,培育本土有實力的供應鏈龍頭、平臺企業,打造自主可控的國際銷售網絡,高質量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園區,推動形成“中國總部+境外加工+國際市場”的全球梯度布局。加強境外投資安全及合規培訓工作。

(六)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一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1)落實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推進流通網絡、現代商貿等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3)全面推行行政許可事項清單化管理,清理以各種名義變相設立的許可,推動各類公共資源交易納入統一平臺體系。(4)加快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實現更多事項“網上辦”“指尖辦”“一次辦”。(5)深化信用廣東建設,全面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積極推廣“信易貸”模式。

二是積極服務和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6)落實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標準指引,開展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政策清理。(7)在深圳、橫琴試點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落實南沙放寬市場準入和監管體制改革意見。(8)針對新能源、工程建設和招標投標、政府采購等重點領域不當干預市場行為開展專項整治。(9)優化企業省內遷移通辦服務,建設大灣區統一大市場公平競爭先行區。(10)持續破除市場準入壁壘,開展全省市場準入效能評估。(11)按國家部署規范地方招商引資,整治違規開展與稅收掛鉤的補貼或財政返還等招商引資做法。

三是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12)推進大灣區內地九市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13)落實限時供地承諾制,大力消化處置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扎實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工作。(14)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領域信貸投放,開展“一鏈一策一批”中小微企業融資促進行動,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15)探索研究省數據條例立法,深化數據資源“一網共享”,加強公共數據開發利用,推進廣州、深圳數據交易所發展。

四是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16)落實國家“民營經濟31條”和省“民營經濟30條”,打好減稅降費增利的政策組合拳,增強政策取向一致性,持續開展涉企違規收費整治,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長效機制,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17)推進“個轉企、小升規、規轉股、股上市”培育計劃,開展個體工商戶分型分類培育,降低個體工商戶轉換企業成本。(18)支持民營企業牽頭組建國家級、省級研發平臺,積極參與國家和省科技項目。(19)建立健全與民營企業的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優化經營主體反映問題快速響應處理機制,持續推進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試評估工作。

五是深化國企、財稅、金融改革。(20)全面實施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健全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繼續推進省屬國企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完善國有企業科技創新新機制,“一企一策”推進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21)深化財政資金分配管理改革,擴大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環節“補改投”實施范圍。進一步理順省以下財政關系,健全縣級基本財力保障長效機制,完善省對市縣轉移支付制度。(22)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有序推進跨國公司本外幣資金池試點,促進數字金融發展,推廣數字人民幣應用。

(七)扎實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更大力度促進城鄉融合區域協調。

一是持續鞏固壯大縣域經濟。(1)大力實施創先、進位、消薄行動,支持基礎條件較好的縣(市)做大做強做優,創建更多經濟強縣,擴大縣域經濟規模。(2)堅持“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特色化差異化發展路徑,做好“土特產”文章,統籌強縣產業和富民產業、現有產業和“風口”產業,打造一批南藥、竹產品、特種鋼等特色產業強縣。(3)完善縣域商業體系,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開展直播電商助農行動,培育一批電商賦能的農產品網絡品牌和特色產業。(4)深化擴權強縣和強縣擴權改革,賦予縣級更多資源整合使用自主權。

二是加快推動產業有序轉移。(5)落實“1+14+15”政策體系各項舉措,在資金、用地、能耗、環保排放指標等方面對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園區予以傾斜支持,積極吸引撬動金融機構、國有企業、社會資本等參與主平臺開發建設。(6)加大省直機關及有關單位組團幫扶力度,深入實施珠三角地區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對口幫扶協作,以探索財稅共享為突破口,創新成本分擔、利益共享等機制,不斷拓展“總部+基地”“研發+生產”“服務+制造”等產業共建模式。(7)探索各類“反向飛地”建設發展,引導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帶著富余指標“飛到”珠三角優勢園區共建“產業協作飛地”。(8)加快推進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區域互聯互通,推動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辦事標準、流程、時效與珠三角地區接軌趨同。廣泛發動社會組織、企業、僑胞、鄉賢等社會力量參與“百千萬工程”。(9)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推進珠江—西江經濟帶開發開放。

三是扎實推進鄉村振興。(10)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鄉村休閑產業,培育壯大鄉村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推進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11)實施廣東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力提升三年行動,推進農業龍頭企業培優,探索建立多元化聯農帶農機制,培育打造標桿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各1000家。(12)深化農產品“12221”市場營銷體系建設,暢通農產品產銷對接,打造更多叫得響的“粵字號”強村富民農業品牌。(13)持續整治農村環境,重點抓好農村改廁、污水、垃圾處理“三大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力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75%。(14)持續深化承包地、宅基地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三塊地”改革。全面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15)開展新一輪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

四是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16)全面落實五大都市圈發展規劃,提升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水平,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17)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重點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最關心的就業、教育等問題,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18)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持續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樓道革命”“環境革命”“管理革命”,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100個以上,新籌建保障性租賃住房不少于18萬套(間)。加強城市地下共同管網、充電樁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19)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制定廣東省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提高縣域綜合承載力,深入推進10個國家縣城建設示范地區試點。(20)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積極做好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和46個省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點建設工作,及時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和特色做法。

(八)縱深推進海洋強省建設,構建科學高效的海洋經濟發展格局。

一是優化海洋經濟發展格局。(1)推動瓊州海峽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深入推進瓊州海峽港航一體化,把徐聞港打造成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的現代化水陸交通運輸綜合樞紐。(2)強化港產城整體布局,加快汕頭廣澳港鐵路、湛江港寶滿港區專用線建設。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3)持續辦好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粵港澳海洋合作發展論壇。(4)支持珠海、汕頭、湛江等市建設特色型現代海洋城市,高標準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推動港口資源協同發展。(5)探索實施“標準海”供應,建立低效用海退出機制,全力保障港口、交通、能源等重大項目用海需求。

二是推動海洋優勢產業做大做強。(6)加大對深海漁業裝備、天然氣水合物、海洋探測等領域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建設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國家深海科考中心等創新平臺,推進廣州龍穴、深圳蛇口等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建設,壯大海洋船舶制造業。(7)加大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推進中海油烏石、恩平油田群建設和南海天然氣水合物開采。(8)完善海上風電產業鏈,推進海上風電規模化開發,加快推進陽江青洲、汕頭勒門等項目建設,新增裝機規模約200萬千瓦。(9)建設一批產加銷貫通、漁工貿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園,深入實施“深藍種業”工程,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和智慧漁業。

三是加快建設世界級海洋文化旅游帶。(10)強化岸線精細管控,持續開展海岸線整治修復、魅力沙灘打造、海堤生態化、濱海濕地恢復以及美麗海灣建設等“五大工程”。(11)加快建設深圳“國際紅樹林中心”、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12)探索提升海洋旅游產品質量和創新海洋旅游業態,加快發展海上沖浪等近岸旅游項目,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設一批濱海小鎮,加快“海洋—海島—海岸”旅游立體開發,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吸引力的特色海洋旅游目的地。(13)出臺游艇業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水系旅游發展政策文件,推動粵港澳游艇“自由行”盡早全面實行。

(九)扎實抓好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一是深入實施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六大行動”。(1)系統謀劃北部沿南嶺、南部沿海、中部沿江等“兩橫一縱”區域的造林綠化格局,實施林分優化提升200萬畝、森林撫育提升200萬畝。(2)持續推進全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提升縣鎮村綠化水平,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建設綠美城市公園、村莊公園、山地公園、郊野公園。(3)推進南嶺國家公園設立和丹霞山國家公園創建,高質量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4)開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探索新舊采礦用地掛鉤制度。(5)積極推進省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建設,探索開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豐富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和價值增值路徑,加大綠色金融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力度,打通“兩山”轉化通道。

二是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6)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銜接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嚴格落實“三區三線”,深入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7)全面實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持續推進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減排,深入開展鋼鐵、水泥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和玻璃、陶瓷、石化等行業深度治理,落實區域聯防聯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8)深入實施碧水攻堅行動,推動黑臭水體治理向縣域拓展,持續推進城市生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確保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穩定在90%以上、劣Ⅴ類國考斷面全面消除,縣級以上集中式水源地水質100%達標。(9)持續打好珠江口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穩步提升近岸海域水質。(10)加強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有序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養殖污染防治,開展白色污染和新污染物治理,深入推進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11)加強省級EOD(生態環境導向開發模式)試點建設,推進適宜金融支持的重大生態環保項目落地見效。

三是積極穩妥推進節能和“雙碳”工作。(12)落實落細碳達峰十五大行動,制定全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工作方案,推動能耗“雙控”逐步向碳排放“雙控”轉變。(13)強化能耗強度下降進度管理,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分行業分領域開展能效提升行動。(14)深入推進煤電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全面實施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搭建市場化節能減排公共服務平臺。(15)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加快建設惠州太平嶺核電、陸豐核電5-6號機組、廉江核電一期等項目。(16)加強綠色低碳領域研發創新,積極發展低碳零碳負碳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探索推進碳足跡認證與碳標簽應用試點,擴大碳排放交易與綠電交易規模,研究應對國際綠色貿易規則的措施。(17)扎實開展國家碳達峰試點及省級碳達峰碳中和試點等建設,強化技術創新、機制創新、模式創新,探索有效模式和有益經驗。

(十)扎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一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廣東實踐”的研究闡釋,加強面向基層群眾的理論普及。(2)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擦亮“志愿廣東”品牌,涵養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文化。(3)全面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抓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4)聚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等重大主題,實施文藝精品創作扶持計劃、廣東省新時代主題美術創作工程、廣東音樂新經典工程等項目,推進一批反映廣東改革開放、大灣區建設等題材的文藝精品。推動嶺南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5)保護用好廣州起義紀念館、農民運動講習所等紅色資源,積極舉辦“重走長征路”“紅色研游”等活動。(6)構建以“兩端一云”為重要引擎的全媒體傳播格局,打造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二是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7)做大做強數字創意、網絡視聽、文化制造等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數字文化貿易,辦好深圳文博會、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等特色展會,積極培育文旅龍頭企業,打造高水平演藝集聚區。(8)完善各類旅游基礎設施,保護利用自然景區、傳統村落、民族特色村寨、歷史建筑、文物古跡等文旅資源,打造文旅特色鎮,創建鄉村旅游景區。(9)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及街區、建筑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擦亮嶺南戲曲、嶺南美術、廣東音樂等特色品牌,保護傳承醒獅、龍舟、粵繡、廣彩、木雕等傳統民俗和民間工藝。(10)加強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等建設,發展民俗游、文化游、紅色游、鄉村游、森林康養游等全域旅游,擦亮“活力廣東·時尚灣區”文旅品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旅游目的地。

三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11)深入實施早期嶺南探源工程,推動大灣區水下考古國際合作中心建設,依托“南澳Ⅰ號”“南澳Ⅱ號”考古成果建設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站。(12)推動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試開放、廣東粵劇文化中心開工建設,推進廣東人民藝術中心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嶺南書院、鎮街新華“悅讀空間”建設全覆蓋。(13)打造省級“一站式”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做強“粵讀通”“文化在線”數字服務項目,推出“云逛展”“云視聽”等數字文化產品。(14)持續深化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等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提檔升級,豐富鄉村公共文化供給。

四是加快體育強省建設。(15)培育建設國家和省級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單位、項目,打造體育產業知名品牌,做大做強廣東體博會等體育展覽展會。(16)持續推進“兩場一館一池一中心”補短板工程,大力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提升場館開放服務水平。(17)抓好2024年巴黎奧運會、內蒙古冬運會備戰參賽工作,攜手港澳籌備好第十五屆全運會、第十二屆殘特奧會。(18)深入推進體教融合,豐富青少年體育賽事活動,加強體育后備人才培養。

(十一)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提升民生福祉。

一是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1)落實“穩就業16條”,深入實施就業領域民生工程五年行動計劃、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十大行動,完善創業和靈活就業保障制度,穩定和擴大就業崗位供給,強化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支持。(2)實施技工院校達標工程和“強基培優”計劃,用好10萬個學徒崗位,推廣“技培生”等制度,培養更多能工巧匠、大國工匠。(3)開展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促進農民工、脫貧人口穩定就業。(4)加快推進有條件的地區建設就業驛站和零工市場,推進打造“媽媽崗”等就業模式。(5)加快推進就業信息化建設,建成全省集中的“一庫一平臺”,提升就業公共服務水平。

二是加快建設教育強省。(6)著力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大力實施學前教育科學保教示范工程、基礎教育提質工程,持續增加人口流入地、中心城區優質基礎教育公辦學位供給,培育創建一批城鄉教育共同體和教育集團。(7)推動出臺深化產科教融合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綜合改革合作示范區實施方案,布局建設一批市域產教聯合體。(8)深入實施高等教育“沖補強”計劃,布局建設高等學校基礎研究卓越中心,加強基礎學科和急需緊缺人才培養。(9)深入實施“新強師工程”,鞏固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成果。加快教育評價改革試點省建設。

三是高質量推進健康廣東建設。(10)持續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高水平醫院等擴容提質,新增一批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11)扎實推進民生十大工程醫療領域五年行動計劃,積極創建國家區域公共衛生中心、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治基地,加快建設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12)全面推進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建設,加快創建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13)扎實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堅持招采合一、量價掛鉤完善醫藥價格形成機制,加強藥品、醫療器械委托生產監管,應用推廣醫保碼、電子處方、移動支付、信用就醫等便民服務。(14)加快推進生育友好省建設,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積極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實施老年健康促進行動,發展銀發經濟。

四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15)大力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爭取全省全域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16)穩步推動基本醫保省級統籌,全面深化按病組和病種分值付費改革。(17)鞏固完善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省級統籌,深入開展新業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和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失業保險試點。(18)健全社會救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穩步提高城鄉低保、特困人員、殘疾人等保障水平。(19)大力發展慈善事業。

(十二)堅決守好發展安全底線,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一是穩慎化解重點領域風險。(1)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依法穩妥推進頭部房地產企業風險化解,扎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2)穩慎推進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化解和改革轉型,加強企業債務風險監測,鞏固高風險金融機構動態清零成果,保持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較低水平,繼續穩步推進私募基金分類整治、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規范管理。(3)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嚴格實施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堅決遏制新增隱性債務。

二是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4)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抓好15畝以下、3畝以上可復耕撂荒耕地復耕復種,穩慎推進耕地種植用途管控試點,推動鹽堿地綜合利用。(5)健全糧食生產保障機制,完善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政策體系。(6)大范圍開展糧油創高產行動,加快農機裝備等研發推廣,大力發展生產托管社會化服務。(7)深入實施“粵強種芯”行動,高水平建設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加快生豬、白羽肉雞種源關鍵技術攻關。(8)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強化生豬等重要農產品穩定供應。

三是持續增強能源安全保障能力。(9)推動支撐性保障性電源項目建設,科學合理布局調峰、熱電聯產和分布式氣電項目。(10)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加快肇慶浪江、惠州中洞等抽水蓄能項目建設。(11)推進藏東南至粵港澳大灣區直流輸電工程,加強與省外電力余缺互濟。(12)推進煤炭儲備和集疏運體系建設,合理增加石油儲備,加強儲氣能力保障。

四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13)深入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大力發展工業母機、精密儀器、檢驗檢測等高端裝備制造業。(14)持續推進“廣東強芯”、核心軟件攻關、汽車芯片“攀登計劃”等工程,深入實施“百鏈韌性提升”專項行動和產業基礎再造工程。(15)實施汽車零部件產業強鏈工程,積極拓展智能駕駛等上下游產業,鞏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五是推動平安廣東法治廣東建設。(16)扎實推進安全生產治本攻堅行動,加強道路交通、自建房、危化品、非煤礦山等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17)完善應急救援體系和物資保障體系,加快推進國家東南區域應急救援中心、粵北省級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建設。強化防災減災能力建設。(18)常態化推進掃黑除惡斗爭,嚴厲打擊涉槍涉爆、電信網絡詐騙、涉未成年人等突出違法犯罪,大力維護網絡安全。(19)深化法治建設“四級同創”,健全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促進各類調解協調聯動。

名詞解釋

“澳車北上”:全面放開澳門機動車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入出內地政策,成功預約后的澳門私家車即可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駛入廣東。

“港車北上”:全面放開香港機動車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入出內地政策,成功預約后的香港私家車即可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駛入廣東。

“港澳藥械通”:通過創新藥品醫療器械監管方式,允許臨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以及臨床急需、港澳公立醫院已采購使用、具有臨床應用先進性的醫療器械,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后,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使用。

“分線管理”:是指將橫琴粵澳合作區與澳門之間的口岸設定為“一線”管理,橫琴粵澳合作區與內地之間設定為“二線”管理。

未來產業:是指由前沿科技創新驅動,當前處于萌芽階段或產業化初期、具備成長為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巨大發展潛力,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和變革作用的前瞻性新興產業。

“1+N+X”政策體系:“1”指的是《中共廣東省委關于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決定》,“N”指的是省直部門制定N項配套支持政策,“X”指的是各地制定X項具體實施方案。

“1+14+15”產業有序轉移政策體系:“1”指的是省委、省政府《關于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若干措施》,“14”指的是14個省級配套政策文件,“15”指的是粵東粵西粵北12市及惠州、江門、肇慶等3市承接產業轉移的實施方案。

基礎設施REITs:即基礎設施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是一種國際通行、行之有效的存量資產盤活工具,是以收益穩定的基礎設施項目為底層資產,以公開發行的基金為重要載體,主要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標準化金融產品,其實質為存量基礎設施項目的上市。目前,我國REITs發行的行業范圍主要是產業園區、高速公路、污水處理、倉儲物流等重點領域。

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指在全國層面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以及進一步規范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破除各種封閉小市場、自我小循環,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進而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強大市場。

“三區三線”:農業、生態、城鎮空間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核心要義是構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政策制度體系,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引導形成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協同推進的新模式。

碳排放“雙控”:是指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是實現“雙碳”目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制度基礎。該制度是在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基礎上,面向碳達峰、碳中和分階段目標任務,有計劃分步驟對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總量實施管控。

碳足跡:屬于碳排放核算的一種,一般指產品從原料加工、運輸、生產到出廠銷售等流程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總和,是衡量生產企業和產品綠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標。探索推進碳足跡評價有助于我省引導綠色低碳消費、應對涉碳貿易壁壘、促進相關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大云網官方微信售電那點事兒

責任編輯:雨田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伊人久久综合网| 午夜激情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一级直接观看| 亚洲欧美色图小说| 日本三级全黄| 午夜 福利 视频|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一级成人a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激情一区二区| 日本福利一区二区| 日韩成人中文字幕| 亚洲九色| 亚洲国产成人资源在线桃色|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播放| 全免费一级午夜毛片|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777777| 人人爱人人艹| 午夜欧美成人| 午夜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成人| 日韩激情视频在线| 热99re久久精品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不卡在线| 天堂v亚洲国产v一区二区| 日韩亚洲国产欧美精品| 日不卡在线| 一级毛片在线看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久久| 亚洲最大的成人网| 校园春色欧美日韩| 日韩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成人毛片| 青青青爽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成a v人片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va另类| 欧美大片国产在线永久播放| 欧美亚洲自拍偷拍| 亚洲香蕉综合在人在线视看| 日产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欧美久久精品| 视频在线观看h| 欧美色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