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綠色金融產品發展的幾個問題
我國綠色金融產品總體上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有待在實踐中探索完善。發展綠色金融產品要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加大創新,提高質效,注重強化綠色金融領域的能力建設。
2007年,人民銀行、銀監會等相關部門先后印發《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節能減排授信工作指導意見》,推動我國綠色金融發展。2012年銀監會印發《綠色信貸指引》,從多個方面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展綠色信貸提出要求。《綠色信貸指引》主要涵蓋三大支柱:支持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防范環境和社會風險;提升銀行業金融機構自身的環境和社會表現。2015年,銀監會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制定了《能效信貸指引》:明確能效融資的重點部門和融資方式;能效信貸的風險防范特點;能效融資的能力建設;能效融資的激勵。此外,我國綠色信貸統計制度、綠色信貸考核評價體系相繼建立,標志著我國綠色信貸制度的逐步完善。2017年,人民銀行印發《關于推廣信貸資產質押和央行內部(企業)評級工作的通知》(銀發〔2017〕289號),明確2018年起信貸資產質押和央行內部(企業)評級工作由前期11個省市推廣至全國。2018年1月,人民銀行印發《關于構建綠色貸款專項統計制度的通知》(銀發〔2018〕10號),明確了綠色貸款的標準。隨著綠色信貸統計制度的逐步建立,從2017年三季度起,人民銀行已將24家全國性金融機構的綠色信貸業績納入MPA考核。
目前,綠色信貸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相關標準體系在建設和應用過程中由于信息披露機制和第三方環保信息評估機制缺失問題,制約了政策的效果等。具體來講:
一是標準體系方面。綠色信貸標準在我國更多受宏觀調控指導,監管部門主要將節能減排、污染防治、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等項目貸款歸為綠色信貸,“兩高一剩”等限制性行業貸款不屬于綠色信貸。但實踐中,大量項目采用新技術對“兩高一剩”行業進行改造升級,屬于綠色項目,把“兩高一剩”等限制性行業的這些項目貸款界定為非綠色信貸顯然是不科學的。目前,人民銀行的統計已開始根據項目確定,而不是根據行業確定綠色信貸。
二是選擇綠色項目方面。綠色項目涉及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結合各地的區域特點加以綜合判斷。以城市規劃為例,我國大部分城市為單中心結構,人口較為集聚,城市密度較高。這種城市規劃模式決定了我國的軌道交通和公交車系統難以完全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大量居住地點遠離市中心的人仍然需要依賴小汽車、出租車等相對不夠綠色的出行方式。相比之下,歐洲國家的城市往往建設得小而精,步行、自行車等綠色出行方式在歐洲城市更具實用性。再者,一些項目本身具有節能環保特征,但如果脫離了當地實際需求也可能會成為非綠項目。例如,地鐵出行被普遍認為是綠色的。相關測算顯示,給定同樣的運輸量,地鐵運營帶來的污染僅為私家車的十分之一,但如果地鐵建設過于超前,導致客流量過低,則會形成另外一種浪費。脫離實際需求的項目不能稱其為綠色項目。
三是信息披露方面。環保信息的披露機制不健全會影響銀行對企業生產是否符合綠色信貸標準的判斷。這既包括環保部門提供信息不充分,無法第一時間獲取環保部門掛牌督辦企業、限期治理企業、污染關停企業名單及環保治理督查和檢查進展情況等,影響銀行對企業生產是否符合綠色原則的判斷;也包括部分企業刻意隱瞞涉及環境信息,對于環境風險信息,企業主動向銀行披露的意愿不足,部分企業甚至刻意隱瞞、偽造,導致銀行誤向其發放綠色信貸。因此,要盡快推動由政府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夯實綠色金融基礎設施,綜合相關環境信息并實現信息的共享,為綠色金融發展營造良好生態環境。
四是第三方評估方面。綠色信貸第三方評估市場的不完善將影響銀行調查結果的獨立性和公正性。此外,第三方評估費用較高會增加企業綠色融資成本,降低企業綠色融資的積極性。
綜上,我國綠色信貸發展的關鍵是要制定統一綠色信貸標準。根據產業污染度制定指導目錄,為銀行綠色信貸投放提供明確指導。同時要完善環保信息第三方評估機制、完善環境信息公示制度,強化綠色信貸執行監督檢查力度,加大對銀行實施綠色信貸情況的監管和考核力度。地方上開展綠色信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共建共享環境、安全違法違規信息平臺,為綠色信貸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營造良好的綠色發展環境。二是明確重點支持的綠色發展領域,即確定“綠色”項目、產業,明確了重點支持發展的綠色領域,才能引導資金流向這些領域。此外,要與利益相關者構建伙伴關系,加強溝通聯系。
綠色金融產品綠色債券,是指募集資金最終投向符合規定條件的綠色項目的債權債務憑證,其核心特征是募集資金集中用于推動和實現綠色效益。綠色債券是國際普遍使用的募集資金專項支持綠色發展的債務工具,既能滿足投資人致力于環境保護、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又可以滿足發行人低成本、長期性籌資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2016年2月3日,由倫敦證券交易所和氣候債券倡議組織聯合主辦的“綠色債券先鋒頒獎禮”(Green Bond Awards Pioneer)在倫敦證券交易所舉行,農業銀行榮獲“中國首只綠色債券獎”(First Green Bond in China),成為唯一一家獲獎的中資商業銀行。
我國綠色債券自2015年底推出,已經得到市場普遍認可。2016年是中國綠色債券元年,全年共有49家發行人發行了1990億元的各類綠色債券。其中,綠色金融債券共發行1580億元,發行總量和單只規模都居全球首位。2017年,我國綠色債券發行量達2500億元,是全球最大的貼標綠債發行國之一。我國綠色金融債券政策框架主要包括:一是募集資金使用:提出了可供投資的綠色項目目錄,即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發布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明確了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的界定和分類。二是募集資金管理:要求發行人建立募集資金管理制度,開立專門賬戶或建立臺賬確保募集資金流向可追溯,發債資金在募集承諾時限內應用于綠色項目,閑置期間可投資于流動性高、收益低的貨幣市場工具或綠色債券。三是綠色項目的評估與遴選機制:利用外部保證機制,鼓勵由第三方機構出具綠色債券評估和認證意見,明確評估與項目遴選機制。四是信息披露:發行人應充分披露項目篩選標準、決策程序、環境效益目標,債券存續期間還要定期公開披露募集資金使用情況以及募集資金的專項審計報告。
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缺乏相對統一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及標準體系,如何確保募集資金用于綠色項目,如何提高綠色債券的商業可持續性等。此外,從近期的發展實踐看,我國綠債市場發展中還存在諸如認證費用推高融資成本,影響發行積極性;環境信息獲取難度大,項目評估篩選難;缺乏統一第三方認證標準;債券信息披露不充分,難以有效監督資金投向等問題。因此,當前發展我國綠色債券的關鍵:一是制定相對統一的綠色項目目錄及標準體系。二是完善綠色融資后續監督管理機制。制定綠色債券后續監督管理辦法,加強對發行后的監督管理,同時規范和統一綠色債券的信息披露標準,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細化信息披露要求,以確保募集資金用于綠色項目。三是培育多元化的綠色債券參與主體。建立綠色投資者網絡,引導投資者形成綠色投資和責任投資理念,以進一步降低綠色債券發行成本。豐富發行主體類型,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和企業發行綠色債券,鼓勵中央或地方政府、國際開發機構發行綠色債券。四是鼓勵政府部門出臺綠色債券配套支持措施。通過政府設立擔保基金等多種形式為綠色債券擔保或增信;對金融機構綠色債券投資實施差別化的監管政策,提高綠色債券吸引力;鼓勵環保公益基金為綠色債券的第三方評估認證予以補貼。
2017年12月,為規范綠色債券評估認證,人民銀行、證監會出臺了《綠色債券評估認證行為指引(暫行)》(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告〔2017〕20號),對評估認證機構的資質、業務承接、評估認證內容、評估認證機構管理等進行了規范,建立了綠色債券自律管理協調機制。
綠色金融產品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工具,也是綠色金融發展中的重要方面。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確立了三種排放權交易機制——國際排放貿易機制IET、清潔發展機制CDM、聯合履行機制JI。2016年11月4日《巴黎協定》生效,是繼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京都議定書》之后,人類歷史上應對氣候變化的第三個里程碑式的國際法律文本,形成了2020年后的全球氣候治理格局。
碳減排交易融資有利于解決低碳經濟發展的資金問題。碳減排交易融資包括企業自己搞碳減排和對低碳技術及其應用推廣的投融資兩方面。第一個方面可以通過碳限額交易完成,企業投資或者融資進行改造實現少排放,并從節省配額或者出售配額中獲得回報。第二個方面是對碳減排技術及其應用推廣的投融資問題,碳交易的價格對投資者來說,就是低碳技術的市場價值,會促使私人投資增加,從而刺激低碳技術的研發和市場化應用,包括新能源、碳捕獲和碳沉降等。
盡快建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是市場化方式解決企業減排成本補償問題的關鍵。降低碳排放必然增加企業成本,引導企業發展低碳經濟有兩個政策可供選擇,一是財政稅收,二是市場調節。補貼和碳稅屬于行政管理行為,指標人為制定,其合理性和有效性較低,而市場價格信號相對來說則更加準確。同時,相對于財政補貼和征收碳稅,采用市場化方式來補償企業的減排成本,解決其資金問題,效率高、公平性好、行政成本低,有利于發展低碳經濟。同時,在市場建立和發展過程中能夠催生出一批相關行業和企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此外,建立國內碳交易市場,爭取低碳發展游戲規則制定的話語權,能為我國企業爭取更多利益。
我國碳市場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初期,我國通過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參與國際碳市場交易,但是僅作為需求的提供方,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市場,該形式的交易規模逐年遞減。第二階段是國內自愿減排交易,即企業購買自愿減排量進行碳中和為主要市場活動,具有自愿屬性,交易規模有限。第三階段以2013年7省碳交易試點啟動市場交易為起點,形成我國強制與自愿并存的階段。待全國市場啟動后,我國將進入強制碳交易市場階段。
2011年,發改委下發《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批準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廣東省、湖北省和深圳市7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7個試點市場相繼啟動。在交易市場內,減排成本高的企業可以通過購買其他企業富余碳排放權配額或自愿減排量的方式,從而以最低成本完成減排目標。同時,碳債券、碳資產證券化和碳基金等碳金融衍生產品也可以在市場內進行交易。截至2017年9月末,7個碳排放交易試點省市共納入控排企業和單位接近3000家。各地陸續推出了碳配額場外掉期、碳配額遠期、碳債券、碳配額回購等試點,交易工具和產品日趨豐富。7個地方的試點,在總量控制、配額分配、排放數據的監測、報告和核查等方面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為全國碳市場的推出奠定了基礎。2017年1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電力行業)》,標志著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啟動。目前相關基礎建設工作正在推進中。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創新實踐。當然我國的碳市場發展還在起步階段,市場發展還存在產品定價尚在探索,市場價格發現功能缺失,控排企業缺乏參與積極性等諸多制約因素。
銀行環境壓力測試--綠色金融產品發展綠色金融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要為綠色投融資提供環境風險量化的工具,其中的環境風險壓力測試是一種國際通用的、有效的量化分析方法,有潛力成為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工具。氣候環境問題具有明顯的外部性特征,環境變化帶來的外部經濟、外部不經濟均可轉變為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內生變量。企業運營成本的增加將導致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的下降,進而影響到商業銀行信貸資金安全,壓力測試為量化這種環境風險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氣候環境壓力測試主要的作用在于:量化測算環境因素對銀行信用風險的影響,為信貸產品定價提供環境風險因素的衡量依據,有利于銀行合理安排信貸與投資組合,為銀行業監管機構考慮環境要素風險時提供參考。當然,實施環境壓力測試后,監管部門需要對資本充足率、風險權重等指標進行相應的重新計算,才能更好地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項目的支持。
綠色金融產品設立擔保基金,實現政府政策意圖,是國外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如韓國、法國、菲律賓、我國臺灣等)的普遍做法,且起到了積極效果。實踐看,歐美國家的貸款擔保業務,基本上都是體現國家政策或是制度方面的意圖,成為實現政府特定目標的金融工具,具有明顯的政策性。
2016年8月31日,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通過專業化綠色擔保機制、設立綠色發展基金等手段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資于綠色產業”。綠色金融具有環境外部性、期限錯配、信息不對稱、分析能力不足等特征和挑戰。擔保則具有保證綠色責任履行、信用增級、減少信息不對稱、風險管理、降低市場交易成本的功能。通過專業化的綠色金融擔保服務,可以調整金融機構對環境風險的認知,深化對與環境因素相關的金融風險的理解,完善定價機制,調整和不斷健全環境外部性內部化的機制體系,滿足產業、能源和交通等主要綠色領域的投資需求,運用市場化手段,有效緩解綠色金融面臨的環境外部性、期限錯配、信息不對稱、分析能力不足等問題。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要厘清對擔保基金功能的認識。政策性擔保基金往往是政府出資,國資委或者相關部門要對其進行監督考核,一般對擔保基金設有保值增值的約束性條款。但問題是,政府設立擔保基金的初衷是什么?是為了利用擔保基金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還是服務綠色企業或綠色項目的創新發展?如果是后者,以保值增值作為約束,很難真正有效地支持綠色創新發展,因為綠色發展或綠色科技創新往往具有高風險,失敗概率較大。從這個角度看,在綠色經濟創新發展領域,政府擔保基金有一些損失是很自然的現象。當然,前提是必須建立一系列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防止拿政府的擔保基金亂作為甚至違法亂為。因此,很多地方成立擔保基金就應該有承擔一定損失的準備,這個問題需要在認識上厘清。
此外,要發展綠色指數及相關產品。推動建立強制性綠色保險制度,把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環境污染等領域作為責任保險發展重點,逐步在環境高風險領域建立環境污染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為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綠色保險保障。如采礦、化工、危險品運輸等。對于上市公司,采取國際上通行的上市公司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在落實環境保護責任方面責無旁貸,建立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既是資本市場穩健發展的重要制度,也是促進環境質量改善的新舉措。
責任編輯:繼電保護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深度報告 | 基于分類監管與當量協同的碳市場框架設計方案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碳交易 -
碳市場讓重慶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并進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重慶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2020年二季度福建省統調燃煤電廠節能減排信息披露
2020-07-21火電環保,燃煤電廠,超低排放
-
四川“專線供電”身陷違法困境
2019-12-16專線供電 -
我國能源替代規范法律問題研究(上)
2019-10-31能源替代規范法律 -
區域鏈結構對于數據中心有什么影響?這個影響是好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