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冰:發揮政府部門推動作用、釋放“互聯網+”紅利
高紅冰:信息社會50人論壇成員,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提出令各界為之一振,對互聯網+可能帶來的美好前景充滿了期待。 民間對互聯網+紛紛嘗試解
高紅冰:信息社會50人論壇成員,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提出令各界為之一振,對“互聯網+”可能帶來的美好前景充滿了期待。
民間對“互聯網+”紛紛嘗試解讀,各地政府部門也開展研討、緊鑼密鼓的制定區域層次行動計劃,以期發揮積極推動作用、釋放“互聯網+”紅利。如何讓良好意圖,形成有效力量,達成讓各方受益的成果,遂成為各地政府部門決策者關心的問題。認清“互聯網+”的本質、明確其動力之源、了解各行業突破的難易、提出應對要點是當務之急。
一、“互聯網+”的本質
明確“互聯網+”的本質,是為了應對認識上的誤區,否則相應的行動計劃將偏離正確方向,欲速而不達。
“互聯網+”中的“+”號,表達的不是“加號”,而是“化”的意思。所以互聯網+各個產業部門,不是簡單的用互聯網從“物理”上連接各產業,而是通過連接,繼而產生互動、構成反饋,最終出現的是融合與創新,形成了“化學反應”式的效果。
“互聯網+”注重在線化(連接各方)、互動化(各方交互)及網絡化(功能疊加)。傳統產業擁抱“互聯網+”,要逐步實現“遷移到線上”、“與用戶互動”、“業務數據化”、“功能創新”等目標。網絡零售、在線批發、跨境電商、手機打車、網絡訂餐等都是走在這樣一條路上:沒有在線化,與用戶就是隔離的;沒有與用戶互動,難以形成數據的自然收集;沒有數據來源,經營運作就缺乏了改善的重要途徑;沒有數據的流動和共享,與其他企業的協作和功能的創新,也不過是紙上談兵。
把“互聯網+”的“+”放在哪里,其體現的能量層級是顯著不同的。 “+”在旁邊是把互聯網當工具(用于采購、生產等),“+”在前面是把互聯網當渠道(聚焦營銷、零售等),“+”在上面是對金融、物流等傳統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在下面則是把延展后的互聯網(云、網、端)當作基礎設施,從根本上變革經濟的現有形態。
迄今為止,互聯網是人類歷史上信息處理最高效、成本最低的基礎設施,原生的開放、透明、平等特性,令數據(信息)在工業社會被抑制的能量噴發出來,轉化為巨大的生產力,塑造社會財富的新景觀。
二、“互聯網+”的動力之源
要推動“互聯網+”發展,對大趨勢的把握不容有失。
“互聯網+”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新信息基礎設施的形成;二是對數據資源的松綁;三是基于前兩方面而引發的分工形態變革。
“
(一)云+網+端——“互聯網+”的新信息基礎設施
短短幾十年間,“互聯網”能夠從誕生、到普及、再到升級為“互聯網+”這一新變革力量,技術邊界不斷擴張,從而引發基礎設施層次上的巨變,則是至為重要的原因。大力提升新信息基礎設施水平,“互聯網+”才能獲得不竭的動力源泉,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彰顯威力。
“云”是指云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生產率的進一步提升、商業模式的創新,都有賴于對數據的利用能力,而云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將為用戶像用水、用電一樣,便捷、低成本地使用計算資源打開方便之門。
“網”不僅包括原有的“互聯網”,還拓展到“物聯網”領域,網絡承載能力不斷得到提高、新增價值持續得到挖掘。
“端”則是用戶直接接觸的個人電腦、移動設備、可穿戴設備、傳感器,乃至軟件形式存在的應用,是數據的來源、也是服務提供的界面。
新信息基礎設施正“疊加”于(而不是被誤讀的“替代”)原有農業基礎設施(土地、水利設施等)、工業基礎設施(交通、能源等)之上,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
“
(二)數據資源——“互聯網+”的核心生產要素
信息(數據)成為像資本、勞動一樣的獨立生產要素,歷經了近半個世紀的信息化過程,信息技術的超常規速度發展,促成了信息(數據)量和處理能力的爆炸性增長,人類社會也步入了“大數據時代”。
數據除了作為必要成分驅動業務外(如金融交易數據、電子商務交易數據),數據產品的開發(通過數據用途的擴展創造新價值,如精準網絡廣告)更是為攫取數據價值開辟了新源泉。經濟、社會領域海量數據的積累與交換、分析與運用,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洞見和知識,極大的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高,提供了超乎尋常的創新力量。
“
(三)實時協同的分工網絡——“互聯網+”的分工體系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能力提升,加速了信息(數據)要素在各產業部門中的滲透,直接促進了產品生產、交易成本的顯著降低,從而深刻影響著經濟的形態。新型的分工協同形式開始涌現。
“小而美”是企業常態:信息成本,交易費用降低令外包等方式更可取,企業不必維持龐大的組織結構,邊界收縮,小企業成為主流。
生產與消費更加融合:信息(數據)資源縮短了迂回、低效的生產鏈條,促進了以消費者為導向的C2B方式興起,生產與消費將更加融合。
實時協同是主流:生產流程和組織機制發生變革,從“工業經濟”的線性控制,轉變為“信息經濟”的實時協同。
就業途徑更多樣:信息技術為靈活的工作方式提供了可能,就業形勢多樣化。溝通、協作的門檻降低,評價和信用制度的完善,專業技能的價值進一步凸顯,就業的靈活性進一步提高。企業的雇傭方式和組織形式、人們的就業方式和收入結構都將出現改變。
三、“互聯網+”的行業突破
在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關鍵時期,“互聯網+”將成為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升級的有力引擎。互聯網技術、思維方式和組織原則的滲透,將使傳統行業更有效的實現轉型,迎來發展新局面。
但我們也應認識到這一過程的階段性,各行業向互聯網躍遷的順序也有一定規律。認識到這一點,對于政府部門在破除壁壘、引入競爭、營造環境,以充分發揮資源配置中市場的基礎性作用方面,意義重大。
“互聯網+”易于突破的領域,是零售、餐飲、物流、制造業等行政壟斷比較少、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行業;
其次是供需結構發生轉換,即供大于求、消費者力量增強的領域。例如,若 房地產供求發生反轉,也會加速其互聯網化;
再次是目前信息化水平不高、問題較多、群眾不滿意的行業,如城市交通、醫療等。
最難突破的領域是行政壟斷性強的領域,比如金融服務、能源、通信業等。這些領域要取得實質突破,取決于放松管制的改革進程。
目前我國的傳統產業存在較為嚴重的觀念固化現象,體現在因襲原有的信息化老路,對云計算、大數據等基礎設施服務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應用,也沒有適應消費者作為主導的商業格局轉變。
比如有些金融企業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只是從維護自身原有利益出發排斥競爭,而沒有在新的技術和模式上體現出探索精神,沒有將發揮資金融通作用,更好促進經濟發展作為開展業務的宗旨。
比如有些企業,僅將互聯網看作一種技術上的工具,購置了昂貴的軟硬件,而沒有從流程優化、組織調整、商業模式改進的角度出發,短時間內可能處于“延展性適應”的狀態,長期來看難以跟上信息經濟發展的步伐。
當然像海爾等一批先進企業,看到了發展的大趨勢,積極從技術和管理上進行著應變。海爾正在努力把自身變成一個新的制造基礎設施。每一個消費者,甚至它的每一個員工都在向創意化發展。隨著在制造基礎設施上能力的積聚,它就有可能實現制造業的真正轉型。當前這樣的企業仍屬于少數,傳統企業觀念的變革任務仍很艱巨。
四、推進“互聯網+”行動的要點
在“互聯網+”推進過程中,各級政府部門集多重身份于一身,需要扮演好新商業生態系統的助推者、優秀商務環境的建設者、和諧宜居生活環境的設計與推動者、公民全面自由發展氛圍的維護者等角色。因此需要關注如下幾個方面,以充分釋放“互聯網+”紅利。
“
(一)從觀念上高度重視互聯網經濟
中國互聯網經濟已居于全球領先地位,是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基礎。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報告2013年中國互聯網經濟已占GDP的4.4%,躋身全球領先行列。若將C2C類電子商務包含在內(其他發達國家此類電子商務規模較小),中國的互聯網經濟將占到GDP的7.0%,遠超出七國集團(G7)的水平。
(來源: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中國的數字化轉型:互聯網對生產力的增長與影響》)
互聯網時代經濟的競爭已不局限于一地、一國,企業和政府部門不采取行動主動擁抱互聯網,最大限度的整合資源,不僅將失去難得的發展機遇,原有的優勢也將喪失殆盡。
“
(二)推動新信息基礎設施的普及和安裝
可以合作推動信息基礎設施的普及和安裝,尤其是在云計算、大數據方面。云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以其規模效應和技術優勢,將顯著降低IT成本、增強應用的靈活性、加快創新速度。因此在這一新時期,“接入”比“擁有”更有價值。“互聯網+”行動應力戒大規模的自建數據中心和信息系統,而應充分利用性能更為優越的云計算和大數據服務。
“
(三)電子政務向云計算模式遷徙,并夯實政府數據基礎
電子政務的云計算和大數據應用轉向,將極大增強政府的治理能力,在科學決策、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方面提升水平。如2014年6月25日“浙江政務服務網”正式開通運行。通過這個運行在阿里云計算平臺上的政務門戶,省市縣三級政府6萬余個審批事項均可辦理,并使用支付寶繳費。這是中國目前訪問速度最快的政府網站。與傳統架構相比,云計算架構可以為政府降低80%以上的IT成本,更為重要的是,只有通過云計算,政府機構才能真正運用大數據的手段提升便民服務的效率。
用數字看世界的能力是領導干部服務、監管經濟的必備能力。應把學習型政府與新領導力建設融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加大、拓展干部新領導力建設的力度與路徑。
“
(四)以“互聯網+民生”為切入點
改善民生是地方政府的工作重點,可以將“互聯網+民生”作為切入點,借助互聯網公司的技術和數據,在數字教育、數字交通、公共安全和應急響應、數字醫療等方面積極布局,將推動信息化、城市化、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實施產業升級。
“
(五)加速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融合
在制定和推行“互聯網+”行動計劃中,各地需要根據自身現有的經濟發展基礎,發揮資源區位優勢,揚長避短、量力而行。
應加速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融合,互聯網平臺將對于地方產業轉型升級起到助推作用。如利用淘寶網等電子商務平臺,擴展本地企業銷售渠道,實現產業帶向線上延伸;利用螞蟻金服等互聯網金融平臺,為本地企業解決融資難題;利用菜鳥等物流平臺,為本地企業提升供應鏈效率;利用阿里云等云計算平臺,為本地企業降低信息技術應用的門檻等。讓“互聯網+”為各地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
(六)進一步簡政放權、扶持小微企業成長
新信息基礎設施的出現,極大的降低了創業的門檻,在此基礎上小微企業也愈發顯示出大企業不具備的創新能力與意識。因此各級政府部門應以服務創新的姿態,為小微企業培育良好生態并致力推動“創業、生態、社會”三者的良性循環。借助互聯網技術和平臺優勢,政府部門發揮指導和服務功能,給市場留足空間,搭建公平競爭的舞臺,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積極性,擴大社會就業規模、增強創新能力,寬容和鼓勵新事物發展,最大限度的激發經濟活力。
責任編輯:大云網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深度報告 | 基于分類監管與當量協同的碳市場框架設計方案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碳交易 -
碳市場讓重慶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并進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重慶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2020年二季度福建省統調燃煤電廠節能減排信息披露
2020-07-21火電環保,燃煤電廠,超低排放
-
四川“專線供電”身陷違法困境
2019-12-16專線供電 -
我國能源替代規范法律問題研究(上)
2019-10-31能源替代規范法律 -
區域鏈結構對于數據中心有什么影響?這個影響是好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