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成“污染搬家” 背后折射行業尷尬現狀
土壤修復莫成“污染搬家”
“一些土壤修復不是進行污染治理,而是成了污染搬家的過程。”日前,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周健民的言論引發了人們的關注。“污染搬家”背后,折射出我國土壤修復行業門檻規范性不足的尷尬現狀:一些沒有資質、缺乏經驗與責任感的企業進入市場,出現了層層轉包、惡意壓價、低價中標等現象。
土壤修復包括土壤調查、監測、評估、工程設計、工程施工等,產業鏈長,專業性強。隨著國家對土壤污染防治的日益重視,土壤修復行業正在迅速發展。2016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目前,我國首部土壤污染防治領域單行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在審議。但在此過程中,由于土壤修復方面缺乏具體標準、準入細則,“污染搬家”問題日益凸顯。
據了解,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滯后性等特點,多數情況下看不見、摸不著。而土壤一旦被污染,治理代價甚至比水、空氣污染治理更大。在我國,大氣污染、水污染等治理行業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而土壤修復行業起步較晚。據相關資料統計,目前我國的土壤修復產業的產值僅占環保產業總產值的1%~2%,遠遠不及發達國家的30%。
有專家表示,目前,我國土壤狀況的“底數”并不清楚。建國初與改革開放前后,我國分別進行了兩次土壤普查,但主要都是從農業生產角度出發,主要關注土地肥力。盡管2014年原環保部和原國土資源部就聯合發布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但有專家認為“數據相對比較粗”。
對此,不少專家和組織都呼吁,應盡快啟動針對土壤污染的第三次全國土壤質量普查,以形成對土壤污染源的初步評估。
除了數據缺失,目前,我國土壤污染防治還面臨資金缺口。2017年中央財政安排的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為65億元。但土壤修復產業投入高、周期長。
有專家提出,各級政府應建立金融、財稅等激勵機制,不斷提高土壤修復的綜合效益。比如政府應該考慮給予企業政策上的優惠,在土地利用、銀行貸款、稅收等領域給予支持。業內普遍認為,只有形成穩定的商業盈利模式,才能吸引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修復行業,彌補資金缺口。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深入推進水、土壤污染防治。只有在規范準入、嚴格監管的同時,鼓勵引導土壤修復行業健康發展,才能讓土壤污染得到有效的治理。
責任編輯:任我行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深度報告 | 基于分類監管與當量協同的碳市場框架設計方案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碳交易 -
碳市場讓重慶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并進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重慶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2020年二季度福建省統調燃煤電廠節能減排信息披露
2020-07-21火電環保,燃煤電廠,超低排放
-
四川“專線供電”身陷違法困境
2019-12-16專線供電 -
我國能源替代規范法律問題研究(上)
2019-10-31能源替代規范法律 -
區域鏈結構對于數據中心有什么影響?這個影響是好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