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維修專業人才培養論文
汽車工業及其新技術的發展,要求汽車維修專業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理念要進行相應的變革,改革原有教育模式,創建新的適應汽車工業及其新技術的發展要求的培養模式。提出了技校的課程設置首先必須緊緊圍繞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其次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程度,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主線,以就業為目的的現代教育理念,不斷探索迎合就業市場的新的教學方法,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與開發可以圍繞這些因素展開,由此提出了相應的策略。
現代汽車的高技術含量和維修工藝規程化,以及維修、檢測診斷設備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決定了直接參與修車的人員,就是掌握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汽車醫生”。他們必須熟悉現代汽車結構原理、傳感技術、液壓控制、自動控制技術,掌握計算機應用(包括硬件、軟件)知識且操作熟練,能判斷并解決現代汽車出現的各種疑難雜癥。
高級技工學校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承擔著培養高技能人才--“汽車醫生”的艱巨任務,但由于受普通職業教育模式的影響,現行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與實際需求差距較大,不僅教材因編寫出版周期過長而遠遠跟不上技術發展,而且存在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知識面狹窄、重機輕電和重理論輕實踐等通病。維修工職業技能的考核仍停留在老東風、老解放貨車的基礎上。就目前我國汽修行業的現狀而言,還遠遠不能適應現代汽車維修技術發展的需要。一是從業人員文化基礎落后,技術素質不高,大量未經任何培訓或學習的人員從事汽修技術崗位。調查表明:汽修行業人員中,初中及以下為38.5%,高中階段51.5%,專科及以上10%,而發達國家的這種結構分別為20%、40%、40%。并且目前我國現有的技術工人中,有22.4%無任何技術證書,且技師和高級技工比例偏低,僅為8%,具有汽車診斷能力的技術工人所占比例為:我國20%,日本40%,美國80%。二是傳統維修業觀念陳舊,設備落后與技術缺乏等嚴重束縛著維修業的發展,其中適應現代汽車維修需要的人才奇缺,是制約維修業向高科技領域邁進的最大困惑。因此,在辦學規模、培養內容、培養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與高技能人培養目標不相適應,亟待改進。我認為,加強汽車檢測與維修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與開發應從以下幾方面抓起。
一、改革傳統技校課程設置,實行新的模式
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高技能人培養的是掌握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汽車醫生”,因此制定教學計劃和大綱時,應以理論為基礎,以崗位職業技能為核心,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優化課程設置。其中應掌握三個基本原則:
1、專業基礎課應突出為專業服務的特點。例如:材料力學中的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以及流體力學應充分和汽車緊密結合,材料學結合汽車生產及使用中所使用的材料講解,汽車中用到的部分講透,汽車中根本用不到的東西堅決不講;電工電子方面講解的內容應緊密結合現代汽車電器元件及電路的特點設置課程內容;液壓傳動,重點講解汽車中應用的液壓元件及液壓裝置;機械制圖及CAD應培養學生測繪和能讀懂汽車零件和裝配圖;機加工應體現汽車機修中的工藝性和特點。此類課程結合汽車專業的特點,可以編寫出汽車材料力學、汽車電工電子、汽車液壓、汽車制圖、汽車機械基礎等講義或教材。
2、職業技能課程應緊跟汽車制造技術和檢測手段的發展。首先,在我們的概念中不能再有傳統和現代之分,對汽車應有一個整體概念。比如這樣的課程內容:在講汽車發動機構造內容時,就應該把常規發動機和現代發動機新技術,如:可變配氣機構、電控噴射系統、廢氣再循環和增壓技術等糅合為一體去講;在講汽車底盤內容時不僅講普通的變速器、制動系、汽車懸架、轉向系等,而且也應詳細介紹無級變速、自動變速、ABS、電控懸架等;同樣汽車電器也應該把自動空調、車身電器、全球定位、衛星導航、巡航等內容一氣講完。其次,我們的課程內容,一定要緊跟汽車技術的發展,現在汽車上已經使用的裝置,在我們的課程之中一定要充分體現出來,把汽車最新技術發展趨勢方面的信息傳遞給學生。比如:講安全氣囊時不僅講一般的安全氣囊系統,而且也要講OPDS乘客檢測系統和簾式安全氣囊;講解電控液力自動變速器,也要介紹現在汽車上已經應用的連續無級自動變速器(CVT)的內容;講柴油機燃油供給系統時,柴油電控噴射系統一定要講;柴油機增壓技術和汽油機增壓系統對比去講。再次,汽車專業課程一定要體現實用的特點。除了讓學生掌握相關的檢測方法之外,一定要讓學生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技能。例如,如何利用數據流分析故障、如何利用波形分析故障、如何根據發動機尾氣排放檢測儀分析故障、如何進行車輛四輪定位檢測并根據檢測結果進行調試等等。3、職業技能課程應強化實踐教學。
高級技工學校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主要有三個方面:教學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但目前職業學校實踐教學課時數普遍偏少,所以,必須轉變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觀念,合理設置實驗課程,確保學生有足夠的實踐技能訓練時間。另外,職業學校要走產教結合之路,拓展校企之間的聯系。各級政府和教學行政部門要為職校學生的實驗、實習創設條件,開辟基地,把教學活動與技術開發、技術推廣、技術應用和社會服務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創新技能。要能充分挖掘人的潛能、全面發展人的個性,要充分尊重和挖掘每個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潛能,注重對學生在思想道德品質、文化基礎知識、創新精神、實踐動手能力和身心素質諸方面的提高,并給每個學生指明繼續努力的方向,提供前進的動力和個性發展的機會。
職業學校必須牢牢把握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方向,結合當地經濟建設的特點,合理安排實踐性教學環節,為學生工作、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更新教學手段,加強實驗設施建設
先進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模塊式一體化現場教學等,能清楚地層示汽車各零部件結構原理及內部運動關系,直觀、動感性強,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如:汽車構造課的教學,可使用掛圖、模型、實物等教具,用幻燈、投影、錄像、多媒體教學課件等現代教學手段,把各種機構的結構、工作原理生動直觀地顯示出來,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果。汽車檢測與維修是一項技術實踐性很強的工作,為切實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工作能力,應加大實踐培養的力度(實踐培養課時應達到50%左右)。保證每一位同學能親自動手反復操作,以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提高操作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水平。
三、加強校企聯姻,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為保證所培養的人才更能貼近企業需求,縮短與生產實際的距離,必須加強與企業的溝通與合作,成立以企業技術人員和專業教師為主的專業培養委員會,讓企業直接參與培養計劃的審定和有關教改的課題研究,以利于學校及時將最先進的技術納入培養領域,及時了解社會需求,不斷改進學校的培養內容和方式、管理等工作。同時,學校也可與條件較好的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緊密的聯系,把企業作為學生的實習實訓基地,以彌補學校實習條件的不足,還可以使學生提前認識企業實際生產情況,以便畢業后盡快上崗。
四、加強雙師型(復合型)師資隊伍建設
加強雙師型(理論培養和實踐指導都過硬的)師資隊伍建設是培養高質量學生的前提。一名稱職的專業教師,不僅需要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精通專業,時刻把握本專業發展的脈搏,而且必須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僅重視理論教學只能紙上談兵。因此,專業教師每年需要有一定時間到企業或更高的學府進行鍛煉和學習,以掌握本專業和相關專業最新的技術發展動態,及時進行知識更新、拓寬視野和調整知識結構,使自己成為與技術發展同步的、行業領域中的汽車機電一體化專家。同時本著“走出去、請進來”的原則,聘請行業和企業的名家、高級技術人員到校任教,做學術講座,進行技術合作或擔任兼職教師,從一定程度上彌補和加快了雙師型教師的建設。
總之,汽車維修已步入高科技領域,加速培養具有較高層次的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高技能人才至關重要。作為培養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高技能人才的高級技工學校,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應實施創新教育,通過教學改革,使自身得到不斷完善,更好地肩負起人才培養的歷史重任,使學校真正成為現代汽車維修所需實用復合型人才培訓的搖籃,培養出更多的社會所需的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高技能人才,為我國現代汽車維修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電力交易小郭
-
現貨模式下谷電用戶價值再評估
2020-10-10電力現貨市場,電力交易,電力用戶 -
PPT | 高校綜合能源服務有哪些解決方案?
2020-10-09綜合能源服務,清潔供熱,多能互補 -
深度文章 | “十三五”以來電力消費增長原因分析及中長期展望
2020-09-27電力需求,用電量,全社會用電量
-
PPT | 高校綜合能源服務有哪些解決方案?
2020-10-09綜合能源服務,清潔供熱,多能互補 -
深度文章 | “十三五”以來電力消費增長原因分析及中長期展望
2020-09-27電力需求,用電量,全社會用電量 -
我國電力改革涉及的電價問題
-
貴州職稱論文發表選擇泛亞,論文發表有保障
2019-02-20貴州職稱論文發表 -
《電力設備管理》雜志首屆全國電力工業 特約專家征文
2019-01-05電力設備管理雜志 -
國內首座蜂窩型集束煤倉管理創新與實踐
-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電線電纜制造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
-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變壓器互感器制造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
-
《低壓微電網并網一體化裝置技術規范》T/CEC 150
2019-01-02低壓微電網技術規范
-
現貨模式下谷電用戶價值再評估
2020-10-10電力現貨市場,電力交易,電力用戶 -
建議收藏 | 中國電價全景圖
2020-09-16電價,全景圖,電力 -
一張圖讀懂我國銷售電價附加
2020-03-05銷售電價附加
-
電氣工程學科排行榜發布!華北電力大學排名第二
-
國家電網61家單位招聘畢業生
2019-03-12國家電網招聘畢業生 -
《電力設備管理》雜志讀者俱樂部會員招募
2018-10-16電力設備管理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