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網售電觀察:各省降電價紛至沓來,電價是否降至實處?
大云網訊:電力企業的經營還是在計劃經濟模式下,缺乏市場意識,對電力市場開拓不力。經過幾年來的發展、變化,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對于高位運行的電價,國家有針對性地出臺了多項降低要素成本政策措施,現如今,隨著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降低電網環節收費和輸配電價格,一般工商業電價平均降低10%。”
3月28日,國家發改委出臺了《關于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有關事項的通知》(發改價格〔2018〕500號),列出了四項具體措施,有了尚方寶劍在手,國家發改委和各地方政府正緊鑼密鼓地推進“降電價”。近期,各省降電價喜訊接踵而至,此時此刻的心情就像是馬上要接到高考錄取通知書,緊張又興奮不已,期待好事連連。
目前,電力市場營運已日趨規范,放開了售電側,降電價措施創新不斷,讓電力用戶享受電改的紅利。而對于電力企業的多種經營,應如何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局面?如何創造良好的市場生存環境?如何讓“降電價”名副其實?這些都是是值得考慮的重要問題,在這個新變革的電力市場的大舞臺上,降低企業用電成本雖取得明顯成效,但降電價的真面目背后,又能由誰來畫上點睛之筆呢?
我們一探究竟,電價還有沒有深挖的空間呢?
降低企業用電成本不能單純地理解為降低電價,了解一下電價戰隊里的“成員們”,就能知曉其能不能再挖掘出“可降之才”。電價不僅是電力作為商品的價值反映,與用戶結算的重要工具,也是促進電力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信號,甚至還有宏觀經濟調節的重要職能。也正是因為電價的多重屬性,電價體系設計的十分復雜。我國工商業電價由上網電價(燃煤標桿電價)、輸配電價、輸配電損耗和政府性基金四部分構成。
想要做到實質性、實效性地降電價,我們不得不承認,電價自身確實還有不少的空間可突破。確實是存在一些潛在而又不得不深挖的“紅眼”因素:
1)容量電費和分時電價在執行中反而大幅增加了工商業電價成本;
2)交叉補貼直接推高了工商業電價;
3)基金附加和稅金加重了工商業電價負擔;
4)電價雙軌制使得工商業電價喪失市場紅利;
5)市場壁壘是政府的行政手段,根本的障礙在于輸電通道的放開,想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就得減少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
6)電力運行效率性因素增加了工商業電價成本,各省間電網的網損水平差異問題,部分工程輸電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電網層面缺乏監管和評估意識,亟需得到升級改造管理兼備,提高電網投資效率,將輸電效益發揮到合理水平。
大云網電力交易分析師認為,降低企業用電成本,不是單純的降電價,降低用電成本需充分挖掘各個環節,統籌兼顧好各個因素:
1)用戶側,需要有全生命周期的用電成本管控體系,精確分析用電需求,合理配置變壓器臺數和容量,生產階段要根據生產情況全方位優化效率,通過市場方式和專業化服務降成本;
2)發電側,問題還是在于發電成本,對于燃煤發電企業來說,降低煤價就是降低成本,還得又政府的采取的調控措施及市場行情波動來綜合協調,以致達到降低電價的目的;
3)電網側,則需要響應國家的降電價政策,積極配合,合理有效落到實處,加大輸電工程投資監管力度,亟需彌補其短板,提高電網運行利用效率;
4)政府側,采取相應措施,掐除一些制度阻礙因素,打破省間電力市場壁壘問題,因為跨區購電是參與市場交易的企業降低用電成本的重要手段,不論是省間的,還是省內的,核心是輸電通道向市場開放,需要將對電力行業的管理方式從計劃轉向市場,加快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允許水電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通過市場優化配置資源降成本,將放開發用電計劃落到實處。
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企業節能及綜合能源服務巨大的市場發展前景已逐步被關注。如何推動建立市場機制,用市場的方式服務企業降低用電成本,實質性的降低電價等問題亟待解決。而這背后涉及到的更多是體制機制問題,也是此輪電力體制改革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還需要多方齊心協力朝著同一個目標努力使勁。
(大云網電力交易分析師:電朵云)
責任編輯:仁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