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電公司頻頻退市原因何在?尚未開展業務的售電公司為何也退市了?
自國家電改9號文頒布以來,電力市場風起云涌,售電公司也猶如打了雞血,雨后春筍般地拔地而起,爭搶萬億市場。一路走來,從行業盈利大豐收到零價差,再到現在的部分售電公司虧損嚴重,售電公司內心可謂是五味雜陳。尤其今年以來受行業洗牌影響,各地紛紛出現出現售電公司轉讓、退市現象,大家也對售電公司的退市原因產生了疑問。對于退市原因,因市場因素賺不到錢甚至產生虧損而退出市場可以理解,可一些尚未開展業務的售電公司也選擇退市,到底是何原因?真的像某些業內人士猜測的退市另有隱情?否則為何像湖南等省份,也有很多沒有開展業務的售電公司卻沒有退市情況呢?種種猜測還要從頭說起。
去年4月初,安徽電力交易中心發布公告,公示蕪湖泓科電力工程有限公司、安徽遠東售電有限公司2家退市售電公司,兩家售電公司屬自愿退市。該事件是全國首例售電公司退市的案例。
售電公司退市原因無非兩種——自愿退市、強制退市,此次退市事件屬于前者,接下來發生的重慶售電公司退市事件屬于后者。2017年4月,重慶市能源局收到對重慶某售電公司(以下簡稱“甲公司”)的實名舉報,反映該公司提交的售電公司準入材料存在從業人員不實等問題,經調查,該舉報屬實。至月底,重慶市能源局下發處理意見,建議甲公司自通知印發之日起主動退出市場。
2017年10月30日,安徽電力交易中心再次發布一則售電公司退市公告,需要注意的是,此次退市的皖能淮北能源銷售有限公司是一個體量不小的且擁有相當資源的售電公司,其背后股東是淮北國安電力有限公司和淮北市公用事業資產運營有限公司,均為地方國有資本。公司代理的電力用戶有39家,不乏建材、化工這類高載能企業,簽訂電量規模達5.47億千瓦時。在其提交的退市申請中表示,“鑒于我公司業務人員短缺、能力不足以及電力交易市場合同執行風險較高等因素,對我公司正常經營帶來了嚴重困擾。”從公布的文件中可以看出,皖能淮北能源銷售有限公司要進行考核的電量大概是兩千萬千瓦時,補償金至少達上百萬,偏差考核風險給該公司造成了嚴重的困擾。
此時售電市場已經透露出肅殺的氣息,因環保、停產等不可抗因素導致簽約用戶生產完全停滯,合同電量無法執行;前期無底線低價搶占用戶資源,擾亂市場秩序,后期實際成交電量大跌等種種原因使客戶用電量出現較大偏差,售電企業承擔巨額補償金,嚴重干擾公司的正常運營。至于那些電力交易不活躍的省份,部分售電公司更是因缺少信心,選擇退市。但廣東、江蘇等省份電力交易仍然火熱,規模逐年擴大,價差處于穩定的區間,并未產生大量售電公司退市現象。
2018年1月,出現了新疆8家售電公司遭退市震撼業界情況,因這8家售電公司在公示期滿而沒有與新疆電力交易中心簽訂入市協議。事情原委是:2017年北京推送新疆交易中心的8個售電公司公示期滿,在2017年10月-12月經交易中心連續多次電話溝通確認后,5家售電公司明確表示暫不參與新疆的交易,不辦理入市手續;另有3家售電公司,交易中心始終無法與其獲得聯系。如此一來8家售電公司就這樣“任性”的在新疆退了市。
上述這些事件從側面印證了售電市場洗牌潮的來臨,市場愈發冰冷。此外,越來越多省份的電力市場開始趨于規范,廣東、江蘇、遼寧、陜西、河北、福建等多個省份要求開展業務的售電公司必須繳納履約保函,對一些公司來說產生了額外的資金壓力。處在觀望期的售電公司在這種情況下想要開展業務需更加謹慎,在還未產生更多費用時抽身離場不失為權宜之計。另外,沒有開展業務的售電公司每年雖沒有費用再產生,但是基本的企業年報、稅務還是要做的,加上人員的配置,都需要付出人力物力成本。而且一些售電公司脫胎于大型能源企業,售電只是增加了其一個綜合能源服務項而已,觀望一段時間發現售電市場不如想象中好做,無論是出于企業自身的戰略布局抑或其他原因,即使還未開展業務不需繳納履約保函,退市也是企業自身正常的戰略需求。
如果說全國首例售電公司退市的案例及后續的一系列退市事件沒有引起市場足夠多的重視,今年4月電力大省江蘇首家售電公司退市則引起一片嘩然,眾多媒體紛紛報道并試圖找到原因,只得到相關人士"南京世紀航凱公司并不是因為任何負面因素被強制性退出的,就是因為這個公司不想做這個市場了。江蘇電力交易中心并未收到南京世紀航凱公司在經營上有違法或弄虛作假等負面指責,是世紀航凱自愿提出退市申請的。"這樣的回復。
公開資料顯示,南京世紀航凱售電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2月,從事售電、電力服務,是北京世紀航凱電力科技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有人士致電南京世紀航凱有限公司,發現公司電話已被注銷。而北京世紀航凱公司作為其母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不清楚此次南京分公司退市的具體情況。
不足月余,山東電力交易中心發布了山東世紀航凱售電有限公司自愿退出電力市場的公告。對于該公司的退市原因,在退市申請中可以看到,由于公司簽訂的客戶行業結構不合理,水泥、陶瓷等建材行業電量比例偏大,其生產情況受國家產業政策及環保政策影響較大,公司偏差風險難以控制。看來,由于電力用戶的結構單一,售電公司受行業產業調整的影響,導致偏差電量無法控制,是該公司退出山東售電市場的主因。正如我們所預見的一樣,退出公司越來越多。
在山東世紀航凱售電有限公司申請退市之前不久,廣東電力交易中心發布通知稱,收到深圳市展誠售電有限公司、廣東啟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兩家售電公司退出電力市場的退市申請,這是廣東首例售電公司退出事件。據了解,這兩家售電公司均為民營售電公司,均成立于2016年,對于兩家售電公司的退出原因,廣東電力交易中心稱均為自愿退出電力市場。在廣東電力交易中心4月16日提供的146家提供保函、合計金額7.08億元的售電公司名單里,沒有發現上述兩家售電公司的身影,可見退出電力市場早有計劃。至此,江蘇、廣東、山東、三大電力消費大省均有售電公司退市,其他省份售電公司生存狀態可見一斑。截止2018年10月,全國退市售電公司情況如下:
售電公司被強制退市的情況并不多,原因無非是提供虛假注冊信息、擾亂市場秩序或操縱市場,而售電公司自愿退市的原因更加復雜。
一方面價差難賺。當下,售電公司所簽下的電力用戶由于環保、停產等政策原因導致生產完全停滯,合同完全無法執行,電量無法執行帶來的巨大偏差考核壓力成為一些售電公司退市的主因。越來越低的價差及某些具有發電背景及電網背景的售電企業把持市場,堅持不住的獨立售電公司越來越多,與發電公司旗下售電公司緩慢平穩的運營策略不同,已經入局的獨立售電公司沉浮更明顯,民營售電公司是今年退市熱潮中占比最高的。以廣東為例,10月集中競價統一出清價差為-37厘/千瓦時。而市場上售電公司和客戶簽的合同就是讓利3分錢,再加上偏差考核,一些企業已經開始虧損。但在2016年3-5月廣東的三次月度電力集中交易中,電廠向需求方讓利5.3億元,其中預計有近4.5 億元被售電公司獲得。平均計算,售電公司一度電能獲得0.13元的差價收益。隨著售電公司的不斷增多以及市場交易規則的改進,靠價差輕松賺錢的機會已經不多見。
另一方面,人才緊缺,企業經營資金壓力大也可能是壓倒售電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越來越多省份開始實行銀行履約保函制度來防范市場風險,售電公司也需要增添一筆保證金支出,這對現金流也造成很大的影響。尚未開展業務的售電公司雖不需要承擔這部分現金流壓力,但出于對市場的失望以及企業自身戰略原因,同樣選擇了退市。湖南作為一個特殊存在,省內成立的售電公司數量并不多,并且成立的也多脫胎于大企業,實力較強,或考慮到提前布局產業,不會輕易退出。另外湖南價差較低,售電公司開展業務時較為保守,偏差電量較低或許也是其并未產生退市售電公司的原因之一。
責任編輯:仁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