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電網 | 特高壓電力新時代
11月1日,山東鄒平,滔滔黃河之上,一條銀線跨越黃河兩岸,在距離地面100多米的線上,兩個黑點緩緩移動,在黃河之上“高空走鋼索”……
這里山東電力年度檢修的重點工作——±660千伏銀東直流系統的線路檢修現場。
銀東直流系統是世界首條±660千伏直流輸電示范工程,西起寧夏銀川東換流站,東至山東膠東換流站,線路全長1333公里。作為銀東直流跨區電力交易的窗口,這個系統也為山東省電力用戶跨區直購和京津地區電力援疆交易提供了高速通道。
國網山東電力的檢修工人對特高壓換流閥進行檢修
特高壓入魯
“自2016年初以來,膠東換流站跨區直接交易電量占總輸送電量的比重超過了1/3。今年迎峰度夏期間,山東電網負荷五創新高,最高達到了8165.3萬千瓦。正是這些“電力高速路”將1700萬千瓦來自外省的清潔能源源源不斷的輸送到山東,保證了充足的能源供應。”國網山東電力檢修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劉凱說。
特高壓是我國電壓等級最高、輸送距離最遠、覆蓋面積最廣的清潔能源輸送工程,也是當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電力裝備技術,更是我國擁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項目。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提出“探索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倡議,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認可,全球能源互聯互通的關鍵基礎就是特高壓。
作為全球能源互聯互通的“橋頭堡”,山東成為近年來特高壓電網建設的主戰場,并逐漸形成了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的交直流混合大電網。來自省外的清潔能源沿著“電力高速路”,源源不斷的輸送到山東,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優化營商環境提供了堅強的能源支撐。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依托智能運檢提升大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水平,形成了超特高壓智能運檢的“齊魯樣板”。
檢修工人在特高壓線路上進行走線巡檢
科技讓“智慧電網”更高效
11月1日,在黃河岸邊,一架架無人機按照山東檢修公司員工設定的程序,一鍵起飛、翱翔天空,僅用20分鐘就飛躍黃河兩岸相距1.2千米的兩基雙回桿塔巡檢工作,實時在屏幕上傳回導線金具、絕緣子等鐵塔重要部位的巡檢照片。
“無人機自動巡檢解放了人力,更重要的是,隨著電壓等級升高,鐵塔、銀線離地面距離也從50多米到如今的100多米,以前人工用望遠鏡巡檢線路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特高壓巡檢,無人機自動巡檢更精細地定位巡檢部位,實時傳回鐵塔相關部位的清晰照片,能夠及時發現隱患、防患于未然。”說起國網山東電力首創的無人機全自主精細化巡檢技術,山東檢修公司員工畢斌一臉自豪。
畢斌告訴記者,無人機全自主精細化巡檢技術的飛行線路是基于激光雷達掃描精確定位規劃飛行軌跡,通過任務載荷拍照識別桿塔絕緣子、金具等對象來對設備拍照。圖像自主命名歸檔通過提取無人機拍攝圖像的精確位置點,依次歸類至線路桿塔。缺陷自主智能識別功能則依靠人工智能,通過組建輸電設備缺陷庫并大量學習計算,自主識別無人機拍攝的圖像是否存在缺陷。
“今年夏天,我們在運用無人機對輸電線路通道巡檢時,發現鐵塔上的金具常年裸露風蝕,磨損了16毫米,這種隱蔽性缺陷是人工巡檢時肉眼發現不了的。”山東電力檢修公司員工李增偉告訴記者,后來他們在系統中調出這條線路的全部30多級鐵塔,發現金具都存在磨損問題,一旦地線脫落將導致這條線路全線停電,對居民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由于隱患及時發現,避免了一場較大電網事故的發生。
2018年10月,山東電力實現首例無人機巡檢由“人工”控制到“全自主”飛行新突破。
伴隨著“特高壓入魯”腳步的不斷加快,國網山東電力管轄設備的規模也不斷增加,以目前的隊伍數量,提升運檢管理水平成為國網山東電力的重要課題。
“新時代·走進新國企”采訪團在國網山東電力泉城變電站采訪,圖為智能機器人在巡檢
創新讓“智能電網”更靈活
三年中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80%以上的創新成果應用于生產一線,涌現出王進等一大批先進典型......崇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全員開展創新創效工作,在國網山東電力蔚然成風,也成為服務電網智能運檢的磅礴力量。
“在我的工作室里,很少有高大上的東西,更多是來源于一線、應用于一線的小創新,但是運用這些小發明都大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大幅降低了成本。小創新也能有大作為。”10月31日,王進在以他名字命名的“王進創新工作室”對記者說。
黨的十九大代表、全國勞動模范王進的創新之路并不平坦。早在2009年他便開始了±660千伏直流線路帶電作業工作的探索,光屏蔽服就實驗了上百種材質,電位轉移棒也嘗試了20多種方案,其自主研發的“±660伏直流架空輸電線路帶電作業技術和工器具創新及應用”項目最終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登上了國家科技的最高殿堂。
如今,王進工作室成員從36人增加到了67人,擁有的專利120多項,創造的直接經濟價值近3億元,而像這樣的創新工作室在山東公司目前已有2500多個。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說到創新,國網山東檢修公司首席技能專家李元安有說不完的話。超特高壓變電站的站用變進線柜重達1300公斤,最輕的饋線柜也有600公斤,8名施工人員根本抬不動。這位相貌憨厚的電網工人,帶領團隊研發的“萬向可移動行吊”,不僅輕輕松松的把千金重物“抬起來”,將工期縮短了10天,還獲得了“2013年國際質量管理ICQCC鉑金獎”。
黨的十九大代表、全國勞動模范王進在以他名字命名的“王進創新工作室”介紹團隊的創新成果
王宏偉是特高壓1000千伏泉城站站長,泉城站全站29人,平均年齡28歲,其中有17名女生,17名黨員、17名研究生,是個素質高、學歷高、年輕化的三多隊伍。如何帶好這個隊伍,成為這位女站長每天都要思考的問題。
智能運檢給王宏偉的工作注入了新的動能。“作為‘特高壓入魯’第一站,泉城站是全國特高壓“三縱三橫一環網”中的重要節點,是山東特高壓電網的核心樞紐。要是泉城站停電,華北網就有600萬的電量無法送出,更有可能導致直流閉鎖,引發大面積停電事故。”重要性不言而喻。
占地面積202畝的特高壓變電站,堪稱電網的“巨無霸”,4個人全面巡視一遍,需要8個小時。為了呵護好特高壓變電站大大小小23類3927個設備,王宏偉帶領著團隊,運用機器人巡檢、3D智能管控、局放在線監測、重癥監護系統等,實現了對站內全部716個表計讀數的百分百識別、4722個測溫點的百分百覆蓋,原來是每周一次全面巡視,變成每天全面巡視了,同時對于發現有問題的讀數還會自動報警,大大提高了的巡視質量。
原標題:特高壓電網智能運檢的“齊魯樣板”
責任編輯:仁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