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配網改革如何倒逼電網加快轉型步伐?
看看“局內人”對《關于進一步推進增量配電業務改革的通知(征求意見稿)》的看法吧。
一個月前,恰逢中發9號文出臺3周年,《關于進一步推進增量配電業務改革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出臺作為獻禮。
相關的解讀很多,有的是站在學術理論角度來看,有的是站在社會資本角度來看,有的則是站在電網企業角度來看……都是同一件事物的不同側面而已。大部分分析都集中在范圍劃分、管理流程、職責界面等等的界定上。
本次政策調整,頗有對電網企業從“輸血”變倒逼“造血”的意味。通知草蛇灰線,由表及里蘊含三點趨勢:
1、資產產權關系快點梳理,電網在規劃上有建議權而沒有決定權,傳統護城河不再。
2、潛在玩家增多,就是要電網讓利。
3、電網想參與增量配電網?不是不可以,但是有條件。
有時候身在局中,往往不可觀其全貌。我們需要跳出具體事務之爭,站在歷史的洪流中一窺究竟。
本輪電改,是在國資國企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發生的,而增量配電業務的走向,也與此息息相關,切不可獨立研究。
一、從國資國企改革視角來看
接盤有風險,責任需履行
在輸配電價核定策略的機制下,電網勢必會選擇做大資產,這是人之常情。在長期存在的卡脖子、存在運行風險的情況下,電網一片赤誠之心,把有限的資源投到最有需要、急難險重的區域中,這也是掏心掏肺大實話。雙重約束下,電網的行為完全符合做強做大做優國有資產的政策導向。
多年來,電網企業承擔了許多額外的責任,配合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統籌開展了電網規劃。正是因為這樣的審慎考量,才最大可能地避免了無序競爭、重復建設、重建輕用不管維護等情況,進而維護了社會用電的安全和保障。
增量配電網的建設屬于重資產投資。如果出于投機心理或者缺乏嚴謹的效益及合規性評估,很可能在建設進度質量、運行安全規范等方面存在隱患。而這種亂象的后果很可能在幾年后才顯現出來。
如果投資主體拍拍屁股準備走人,把低質量的投資高額變現,非要電網企業加入運營甚至入股,電網企業就成了接盤俠。電網再怎么老實厚道,也無法對本身設計有缺陷的片區進行很好的兜底,最后還是不得不通過國家投資去進行改造。
二、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來看
強化競爭力,贏得新生機
增量配電網中,多種能源的接入對大電網的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網企業需要打造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強化硬實力的供給。這也在倒逼電網企業優化軟實力的供給。
通知第(二十)條里寫道:“鼓勵電網企業采取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方式參與增量配電業務試點項目,不得以絕對控股增量配電業務項目作為配合增量配電網接入及配電區域劃分等工作的條件”。但如果屬地政府認為電網企業的技術硬實力和服務軟實力都值得托付,那么也不排除最后會出現政府主導的電網企業絕對控股的情況。
也許配電業務板塊收入低,但綜合能源服務的其他收入可以對沖前者的虧損風險。前者是為后者爭取用戶、贏得市場。
只有可靠的配電運營,才能贏得市場的信賴;只有拓展自身服務范圍的廣度、延伸服務的深度、提升服務水平的高度,才能以實力拿到屬地政府的信用背書。
通過連接上游的服務產品供應商、下游的用戶,電網企業提供一站式的多種能源及其衍生服務。用戶可以透明比價,也可以全過程掌握服務提供進展。供應商可以更迅速地感知商機,把用戶的反饋作用于優化改進產品上,更貼近實際使用需求。
某種意義上,作為“國家隊”的電網企業理應擁有領跑優勢——畢竟,多年的建設、運維經驗和靠譜的供電服務,都具備相當的說服力。以參與公平競爭的方式獲得入場券,贏也贏得理直氣壯。
三、從混合所有制改革視角來看
利益共同體,共建生態圈
從征求意見稿中不難讀出:增量配電網項目的投資方和項目運營方可以不是一個主體,這說明電網企業要做好換著花樣打工的思想準備。同時,鼓勵電網企業用存量資產(不在增量配電網試點范圍之內的也歡迎)參與增量配電網改革,比如股權投資、社會資本收購、社會資本租賃等混合所有制方式,但就是不能由電網企業獨資經營。
毫無疑問,增量配電網將是兼具電改、混改雙重屬性的混血產物。縱觀歷年改革,無一不與產權之爭掛鉤。壟斷行業再怎么改,頂級的資產所有者永遠都只有一個。利益相關方很多,更需要兼而顧之、雨露均沾。
電網企業作為平臺,需要有一定的容忍義務,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容納多物種玩家的參與,大家一起吃肉喝湯,老大哥帶著遠親近鄰們共同富裕,生態圈才能夠欣欣向榮。
因此,要想活得精彩,誰都不能自己一條魚從頭吃到尾。電網企業必須聯手社會資本、屬地政府,共同催生并運營綜合能源服務業務,包括但不限于售電代理、配網投資運營、智慧用能、運維托管、輔助服務、金融服務、研究咨詢等,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多方共贏。
所有的以上,都說明:上帝視角在收權。但收是為了更好的放。至于放給誰,不是眾生要操心的事情。此乃突圍之戰,電網企業應盡快摸索新業態、走出新路子,方能塑造新格局。
要想把割的肉補回來,得自己想辦法,一切就看接下來的表現和誠意了。

責任編輯:仁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