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kV海底電纜運行溫度變化規(guī)律分析與探討
0 引言
隨著海洋工程技術的發(fā)展,海底電纜越來越多的用于海島輸送電、跨區(qū)域輸電。海底電纜溫度在線監(jiān)測是目前極少能夠?qū)5纂娎|本體進行在線監(jiān)測的手段之一。一般來說,高壓電力電纜溫度發(fā)生變化或異常,主要是由本體或絕緣故障引起[1-2],但是海底電纜所處環(huán)境復雜多變,運行中的海底電纜溫度發(fā)生變化是由于電纜本體發(fā)生故障,抑或是由外部環(huán)境條件發(fā)生改變而造成,需要充分研究后方可確定。
本文對影響海底電纜導體溫度的影響因素進行理論分析,為了結合實際情況,以國內(nèi)首個長距離、超高壓、大容量跨海聯(lián)網(wǎng)—海南聯(lián)網(wǎng)500 kV海底電纜為例[3-6],連續(xù)8天每隔2 h記錄海底電纜的運行溫度,并進行分析與統(tǒng)計,以期得出最準確的結論。
1 海底電纜導體溫度與電流關系
按照IEC 60287標準海底電纜熱傳導模型,可以計算得到海底電纜導體溫度為[6-9]:
Tab.1 Parameters of the submarine cable thermal model in Hainan interconnection system "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color: rgb(43, 43, 43); text-decoration-line: none;">
表1 海南聯(lián)網(wǎng)系統(tǒng)海底電纜熱阻模型參數(shù)Tab.1 Parameters of the submarine cable thermal model in Hainan interconnection system
對于海底電纜表皮溫度,其最高溫度統(tǒng)計情況[10]見
表2 海南聯(lián)網(wǎng)系統(tǒng)海底電纜表皮最高溫度Tab.2 The maximum skin temperature of the submarine cable
若以海底電纜通過電流大小為自變量,以海纜導體溫度為自變量,海纜表面溫度同樣按照上述溫度考慮,則可作出不同環(huán)境下導體溫度與導體電流變化關系曲線(見
圖1 海底電纜導體溫度隨電流變化曲線Fig.1 Temperature curve of the submarine cable with current change
由
90 ℃,由
表3 海南聯(lián)網(wǎng)系統(tǒng)海底電纜允許載流量Tab.3 The permitted ampacity of submarine cables in Hainan interconnection system
圖2 海底電纜最高溫度隨時間變化曲線Fig.2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curve of the submarine cable with time
圖3 海底電纜電流波動情況Fig.3 Current fluctuation about the submarine cable
圖4 10月11日A相海底電纜最高溫度隨時間變化曲線Fig.4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curve of phase A of the submarine cable with time on Oct. 11
2016年10月10日—17日,現(xiàn)場人員每2 h通過海底電纜溫度在線監(jiān)測系統(tǒng)記錄了海南聯(lián)網(wǎng)系統(tǒng)三相海底電纜導體溫度的情況(見
10日—17日之間,電流變化范圍不太大,均值約為90 A,因此從理論上講,三相海纜導體溫度最高點溫度變化應該也不大,從圖中A、B、C三相海纜最高點溫度隨時間變化曲線可知,除去10月11日外,其余幾天三相海纜最高溫度基本穩(wěn)定在40 ℃左右,上下波動幅值不大。
為了進一步分析海底電纜最高溫度的變化情況,單獨提取10月11日A相海纜的數(shù)據(jù),變化曲線如
由
圖5 10月11日海底電纜最高溫度隨時間變化曲線Fig.5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curve of the submarine cable with time on Oct. 11
2 海底電纜周圍環(huán)境對導體溫度的影響
在海底電纜設計及載流量計算過程中,基于海底電纜外部環(huán)境完全不變,相同區(qū)段埋深情況一致等理想條件進行,但是實際情況下,由于海底地質(zhì)條件不同,埋深情況不可能一致;隨著潮汐的變化,部分潮間帶可能會轉(zhuǎn)化為登陸段,因此,理想的情況不可能存在。海底電纜周圍環(huán)境變化直接影響外部熱阻T4的大小,空氣裸露段及登陸段變化情況不大,本節(jié)主要考慮潮間帶及海床部分的海底電纜,T4的計算公式為
,D為海底電纜直徑。
可見,海底電纜外部熱阻T4與海底電纜埋深直接相關,同時,T4還與土壤熱阻成正相關,考慮到潮汐作用,當海水退潮后,該區(qū)域?qū)⒆優(yōu)榈顷懚?若該區(qū)域埋深比登陸段低,該區(qū)域海底電纜導體溫度降比登陸段的要高,這部分電纜將在該時間段內(nèi)成為整個系統(tǒng)載流量新的瓶頸。下面就這2方面的因素分別進行說明。
2.1 海底電纜溫度與埋深的關系
結合式(1)、(2),在不考慮潮汐作用,認為土壤熱阻率不變的情況下,作出海底電纜導體溫度隨埋深的變化曲線(見
圖6 海底電纜最高溫度隨埋深變化曲線Fig.6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curve of the submarine cable with the buried depth
可見,從理論上來說海底電纜導體溫度基本上隨埋深的增加而增加,這是因為海底電纜埋得越深,散熱效果越差。由圖中還可以發(fā)現(xiàn),在海底電纜埋深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海底電纜導體溫度隨埋深近似呈線性變化。
統(tǒng)計10月10日—11日海底電纜溫度監(jiān)控信息,從
表4 海底電纜最熱點信息情況Tab.4 Information about the hottest pot
為了更好的分析海底電纜溫度情況,將最熱點海底電纜埋深情況提取出來進行分析(見
表5 海底電纜最熱點及鄰近點埋深情況Tab.5 The buried depth near the hottest pot
可知,三相海纜最高溫度點附近整體埋深情況相差并不大,但是最熱點的埋深較附近點相比基本上都要處于較低水平,其中B相埋深相對略高,因此最高溫度值也較A、C相略低。考慮到檢測及海纜在監(jiān)測距離誤差,可以認為在埋深較低時,溫度值較高。
2.2 海底電纜溫度與潮汐關系
在海底電纜設計及參數(shù)計算過程中,經(jīng)常未考慮到退漲潮的作用,一旦埋在海底的海纜退潮變成陸纜,工作環(huán)境發(fā)生較大轉(zhuǎn)變,以海南聯(lián)網(wǎng)系統(tǒng)海底電纜為例,登陸段埋深2 m,實際上部分淺灘埋深尚未達到2 m,若淺灘部分退潮,直接暴露在陽光直射下,原來的濕潤土壤將會變成干燥土壤,土壤熱阻發(fā)生變化,同時陽光直射,埋深淺的地方土壤溫度也較高,也即海底電纜周圍環(huán)境溫度也會偏高,此時,此段海底電纜導體溫度區(qū)域可能會超過登陸段的溫度而成為限制整個系統(tǒng)輸送容量的瓶頸。
每間隔2 h記錄一次海底電纜導體溫度監(jiān)控的數(shù)據(jù)信息,以C相為例進行分析,C相海纜2016年10月10日—11日海底電纜導體溫度最高溫度點隨時間變化關系如
圖7 C相海底電纜最熱點位置變化Fig.7 The change about the hottest pot position
理想情況下海底電纜最熱點位置變化應該不是太大,為了更好的分析效果,選取10月15日,溫度最高點變化較大的曲線進行分析。查看該日C相海底電纜的沿線最高溫度大小(見
圖8 2016年10月15日C相海底電纜最熱點溫度變化Fig.8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curve of phase C of the submarine cable with time on Oct. 15, 2016
查詢當日海纜登陸段最近港口潮汐情況如
圖9 2016年10月15日潮汐情況Fig.9 The tide on Oct. 15, 2016
圖10 2016年10月15日C相海底電纜最熱點位置變化Fig.10 The change of the hottest pot position of phase C about submarine cable on Oct. 15, 2016
3 結語
本文通過理論計算分析,結合海底電纜溫度在線監(jiān)測系統(tǒng)實際
數(shù)據(jù)對海底電纜運行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進行了分析探討。
海底電纜溫度與負荷大小直接相關,負荷越大,通過海底電纜導體電流越大,則海底電纜實際溫度也大。但是仍需考慮環(huán)境溫度的作用,當前氣溫高時,負荷雖然小,但海底電纜溫度也會相應升高。
理論上,海底電纜埋深保護越淺,在海水作用下散熱效果越好,海底電纜導體溫度也越低。在埋深小范圍內(nèi)變化,可近似認為溫度與埋深呈線性變化。但是,需要重點考慮海底電纜淺灘(潮間帶)部分,正常情況下該部分埋深淺,散熱效果好;但一旦退潮,該部分漏出水面,受陽光照射影響,特別是

責任編輯:售電衡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