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配電系統協調控制與優化技術研究與應用
原文發表在《電力工程技術》第36卷第4期,歡迎品讀
李海濤. 主動配電系統協調控制與優化技術研究與應用[J]. 電力工程技術, 2017, 36(4): 145-151.
LI Haitao.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Coordinate Control &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for Active Distribution System[J].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Technology, 2017, 36(4): 145-151.
主動配電系統協調控制與優化技術研究與應用
李海濤
由于配電網與分布式能源缺乏有效互動,分布式能源大規模并網后的主要問題表現在如下三方面:(1)分布式能源與配電網剛性連接,配電網運行異常時導致分布式電源停機停運,降低分布式能源的利用效率;(2)分布式能源大規模并網時,出力的不確定性加劇配電網功率波動和電壓波動,導致配電網電能質量等運行問題;(3)現有配電網缺乏對分布式能源的調節能力,導致配電網峰谷差加大,設備利用率進一步降低。基于主動配電網的協調控制,一是協調控制各分布式電源的有功輸出,確保網絡運行的經濟性;二是協調控制各分布式電源以及無功源的無功輸出,確保網絡的電壓質量。此外,在主動配電網協調控制過程中還要考慮負荷需求以及間歇式能源功率波動的頻繁擾動,確保網絡運行的魯棒性。目前對于主動配電網協調控制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亟需研究與建立系統完整的主動配電網源-網-荷協調控制架構及方法。
2. 主動配電網分層協調控制架構
目前業界對于主動配電網的控制模式主要傾向于集中式控制和分布式控制兩種模式。但集中式控制策略的求解復雜程度隨著電網規模的增大而增大,尤其是分布式電源接入數量的增大呈現非線性增長的趨勢。而分布式控制模式專注于局部區域目標的實現,難以完成全局最優運行,對可控資源的利用也不夠充分。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全局優化與局部自治相協調的主動配電網分層分布控制架構,采用分層控制結構實現主站系統、控制器和終端設備之間的信息交互,通過多時間尺度下的全局能量管理與區域自治控制實現源-網-荷的協同控制,其框架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主動配電網分層分布控制架構
圖1中,位于最上層的主動配電網能量管理系統是整個主動配電網控制架構的中樞,配電網數據采集與監控(DSCADA)系統采集網絡運行數據以及各分布式電源的發電狀態信息,在對負荷需求以及間歇式能源發電功率進行預測的基礎上,通過智能優化算法計算出長時間尺度下各個可控單元的全局優化控制策略,與此同時求解得出各自治區域的局部目標值。分層分布控制器是中間層的控制單元,作為一個自治區域的管理者,通過區域自治控制策略實現在長時間尺度優化控制的間隔周期內各個分布式電源的實時協調控制,以修正實際運行工況與理想優化工況的偏差,使主動配電網整體運行在全局優化與區域自治相協調的狀態下。源網協調控制器是最底層的控制單元,管理同一配電節點(配電房/開閉所/環網柜等)下所有的可控分布式電源以及柔性負荷,它接收分層分布控制器的功率控制目標,并對其進行合理分配,以確保同一配電節點下的分布式電源得到最經濟利用。
3. 主動配電網優化控制方法
3.1全局能量優化方法
主動配電網雙層規劃模型,以有功全局優化作為上層決策,這是主動配電網追求的經濟、環境效益的綜合體現,是實現區域自治控制的基礎;而無功電壓優化作為下層決策,是在上層最優決策下對電網電壓質量的要求,而電壓優化的計算結果又影響上層決策的過程,上下層相互迭代,從而求出有功和無功的綜合最優解。將有功協調優化與電壓協調帶入雙層優化模型,采用上下層決策相互迭代的方式進行求解,上層優化結果代入下層計算,下層優化后再將結果返回上層再次優化,直至兩層優化結果收斂。電力系統中有功與無功本身具有耦合關系,無法孤立地考慮,雙層優化迭代收斂的結果是有功與無功相配合的最優點,其結果使得主動配電網達到經濟收益與電壓特性的最優結合。 雙層優化具體模型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雙層優化模型
圖2中所示的優化結構是上下層迭代求解的過程,上層優化決策基于預測信息確定主動配電網分布式電源的有功出力計劃曲線,下層根據上層有功出力曲線以及預測信息確定主動配電網分布式電 源的無功出力計劃曲線以及其他無功調節設備投切策略,反復迭代,直至上下層結果收斂或達到最大迭代次數。
3.2局部自治優化方法
全局優化考慮主動配電網中具有統計規律的長時間尺度預測信息,一個優化調度間隔或出現消納能力不足時才進行一次計算,但由于主動配電網中間歇式能源與負荷實時波動,需要 下層區域實時自治協調控制相配合,通過多個分布式電源/儲能的實時協調,修正實際運行狀態與全局優化狀態的偏差,使得系統運行狀態更加趨向于全局優化目標。由于外電網與主動配電網的交換功率起到維持功率平衡的作用,可從整體上衡量實際運行狀態。基于該交換功率及全局優化中分布式發電、儲能的優化 控 制策略, 提出饋線控制誤差(feeder control error,FCE)指標,從整體上定量描述主動配電網實際運行狀態與全局優化運行狀態之間的偏差。基于FCE提出考慮不同因素的有功功率實時協調控制模式,及相應的控制方程與FCE計算模型,如圖3所示。
圖3 FCE協調控制
基于FCE的自治區域協同控制模式不僅能有效甄別自治區域內和區域外的功率擾動,還能對這兩種功率擾動有針對性地實現不同的控制響應,其從本質上來說是將區域內部的可控分布式單元進 行集約化一體化協調,主動配電網在短時間尺度遭遇外界擾動致使實際運行狀態偏離全局優化狀態的情況下,能協同調整區域內部可控分布式單元的功率輸出,將功率擾動在平衡機組和各自治區域之間合理分配,以修正實際運行狀態與理想優化運行狀態的偏差,最終使得系統運行更加趨于全局優化目標,從而提升系統優化運行的魯棒性。
圖4 仿真測試算例
仿真算例如圖4所示。共配置11個光伏、8個儲能、1個風機、2個微型燃氣輪機、28個負荷點,其中包括4個工業負荷和24個居民負 荷、37個可控開關。以24h連續運行為場景進行仿真驗證。對區域5進行分析,其中,ESS11為功率密度型儲能系統,其最大充放電功率為80kW,其能量容量較小,為30kW·h。負荷、風機及光伏系統在24h內每分鐘的預測功率及實際功率如圖5所示。
圖5 負荷、風機及光伏出力
在基于FCE的協調控制系統下,區域總功率的實際值與計劃值如圖 6(a)所示。從與圖6(b)的比較可以看出,若無協調控制系統,區域總功率實際值與計劃值差異較大,并且短時間波動量較多。在基于FCE的協調控制下,分別對區域總功率偏差的波動分量及穩定分量進行補償,使得協調控制下的總功率的實際值更接近其計劃值。
圖6 優化控制前后的饋線功率
4. 結束語
本文主要圍繞主動配電網源-網-荷協調控制技術開展研究,建立了多時間尺度的主動配電網源-網-荷分層協調控制架構,提出了基于雙層優化算法的主動配電網全局優化調度和饋線自治控制方法,實現了主動配電網各分布式電源(含儲能)的功率優化調度和間歇式可再生能源的足額消納,重點解決了大規模間歇式能源無序并網后的配網優化運行問題。仿真算例的結果有效驗證了上述主動配電網源-網-荷協調優化控制技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為日后含分布式能源的配網運行調度提供技術參考和有益借鑒。
責任編輯:售電衡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