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存儲的備份和災難恢復策略
企業應采取預防措施,以確保在發生災難時,關鍵信息可以安全、迅速、順利地從云端存回到企業數據中心的IT系統。
企業內網中的數據正在迅速增多。根據IDC最近所做的一個調查,三分之二受訪的德國企業IT負責人表示,過去兩年中,其所在企業的數據量增長了20%左右。
本地數據多為關鍵信息
造成企業內網數據增多的原因有很多,企業把越來越多的信息改用電子形式存儲就是一個重要原因。
德勤公司一份名為《中小企業電子化情況調查》的報告顯示,德國中小企業更傾向于把資料以電子數據形式保存。73%的受訪企業表示,數據電子化對他們來說,有著重要或非常重要的意義。此外,根據德國稅法、營業稅法以及商業法典的規定,企業和公共機構有義務長期保存電子文件,賬目、賬冊及記錄、年終財務報表、庫存和財務報告、憑單等要保存十年,其他資料要保存六年。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也是促進數據電子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大數據可以包括不同來源、不同形式的信息,并對其進行評估。消費者消費行為的研究數據、社交網絡用戶行為以及興趣的研究數據、網店客戶的數據、瀏覽支援論壇用戶的數據等都可以成為大數據的來源。
大數據還可以分析M2M(Machine-to-Machine,機器對機器)數據,如GPS傳回的機動車所在方位數據、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無線射頻識別,又稱電子標簽)芯片傳回的數據以及自動銷售機傳回的數據。
云端存儲的好處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公共機構更愿意把數據存儲在云端,而不是擴建本地數據中心,因為云端存儲有許多好處:存儲中心的容量可以靈活調節,真正滿足企業需求;不需要在企業網絡中安裝存儲系統并對其進行維護;將數據存儲在云端有利于數據的備份和災難恢復;保存在云端的數據可以在有需要時隨時被恢復。
從以上幾點來看,將數據存儲在云端對企業來說的確很有意義。不過,企業在采取云端存儲策略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以下幾種有可能導致數據丟失的情況:黑客襲擊、員工疏忽或者蓄意破壞、自然災害;IT組件故障,尤其是服務器和存儲系統故障;由于采取新技術而不斷變化的IT需求,如虛擬化和大數據技術。
備份和災難恢復功能基本沒有經過測試
然而,在實踐中,企業和公共機構對數據的備份和災難恢復往往太掉以輕心。美國市場調查公司TechValidate的一個調查問卷顯示,硬件設備出問題的頻率比IT負責人預期的要高57%的企業表示,公司的IT系統在過去12個月中至少出現過一次崩潰,導致不得不更換新的設備,并對數據進行恢復;37%的企業甚至在過去6個月中就出現過系統崩潰的情況。
同時,這份調查還表明,有81%的受訪企業和受訪機構并沒有測試過他們的備份和災難恢復措施是否真的有效,這是一個令人警惕的數字。因為對于企業來說,一個有效的災難恢復機制絕對是不可或缺的。
很顯然,絕大多數企業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還不夠深刻。
多點云存儲
直到最近,業界都一直在流傳這樣一種觀點:應該把關鍵數據存儲在企業的計算中心中。如果企業已經采取了云端存儲的策略,那么企業的計算中心就可以撤了。而事實正好相反。如果企業把所有的數據都存儲在一個云端,那么會給企業帶來一系列弊端,首先出現的就是成本問題和數據恢復問題(災難恢復)。先來看看成本問題。云端存儲確實能為企業節省費用,但是企業如果把所有數據未經過濾就存入云端——例如企業活動的圖片、客戶信息,那么成本就會立刻上升。把所有數據都存儲到云端不可取的另一個原因是,并不是所有數據都是員工工作時需要的。例如,企業或公共機構出于法律原因不得不存儲的文件。至于這些數據到底應該保存到哪里,每個企業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出決定。不過,要牢記的是,一旦相關機構要求調用這些數據,企業一定要及時作出反應。
總而言之,上述不得不存儲的文件雖然重要、必須妥善保存,但是沒有必要把它們跟員工平時經常使用的數據放在一起。
只收集并恢復關鍵數據
常用數據和不常用數據不要放在一起的另一個原因是,一旦IT系統崩潰,需要盡快恢復數據。而存儲的數據越多,數據恢復消耗的時間就越長。如果一個企業因一次故障要恢復過去十年收集的數據,那么
責任編輯:何健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