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展核電,不能單純看國外怎么做
劉文慧:E-mail: laurenlwh@qq.com
在美國參加能源記者培訓計劃時,一名研究能源政策的教授問我,核電在中國的能源比重中占比多少。當我告訴他3%時,他很吃驚。與美國相比,這個數值實在太低了。
1957年,美國第一臺核電機組投入運行,史上在運核電機組最高峰曾達到112臺(1990年),而2017年底,美國在運核電機組為99臺,核電發電占比為20%,是絕對的支柱能源。
看到這樣的現狀,就能理解為什么那么多美國能源研究人員對核電持保守態度,而更鼓勵可再生能源發展——因為核電已經夠多了,要鼓勵鼓勵其他能源也發展,多元互補。
邏輯推及法國、英國甚至德國等早已發展核電的國家,也是共通的。
但是,這些外國能源研究人員、專家學者對其國內核電的看法,往往在多次傳播中會被簡單地理解為是對全球核電發展的看法。另一種情況則是,一些外國專家并不清楚中國的核電發展情況,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會簡單地以其國家核電發展階段,去談自己對核電發展的看法。
如文首所提到的教授,他此前曾幾次來訪中國,但顯然,他對中國核電的情況并不了解,即便他是做能源政策研究的——對這一亭實我更吃驚。設想如果他在得知3%的答案前,接受中國媒體采訪,問題是如何平衡可再生能源和核電的發展,他可能就會給出一個應該限制核電規模的答案。從他的角度,這個答案并沒有問題,但在中國的發展階段下,就可能引起誤解。
之前我分享過一個觀點,就是國內專家、媒體在討論能源問題時,一定要帶上“氣候變化”這個大boss,因為中了解中國。如果報道只是強調供給側改革、去產能之類的,而不注重氣候變化這種共同議題,容易讓國外受眾誤解中國能源轉型的目的。
而從國內看國外報道,在涉及對能源發展的問題上,則需要我們進一步了解觀點發表者的立場、語境、所處具體國家及能源發展情況,而不能簡單地套用。
就拿核電來說,1990年美國在運核電機組達到112臺時,中國大陸在運核電機組為0,直到4年后秦山核電投運。而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國大陸投入商業運行的核電機組共38臺。當美國專家建議控制核電規模,、一定要看看國內的現實核能發電占比不及人家的七分之一,天然氣產能和儲氣設施、開放制度等制約導致氣電難以發展,煤電的碳排放壓力山大……
其實不單單是核電,發展可再生能源也好、高壓輸電技術術也罷,同樣的道理。
當吃瓜群眾們擔心國內的專家可能或多或少有利益牽涉其中,質疑其觀點不客觀,而傾向于相信外國專家時,我們也要了解外國專家所處的國家相關行業發展情況等知識背景,而非人云亦云。
說到這里,又得擺出“氣候變化”這個大boss。國外專家指出,相比可再生能源核電發展前景一般時,理由之一是氣候變化,而當國內專家支持核電發展時,原因之一同樣是氣候變化——大boss就是當江湖需要它主持正義時它就像幕后老大一樣出場。
認準終極目標,再結合當下實際,方能分析出什么才是適合國情的最佳選擇和搭配。
責任編輯:電力交易小郭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