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智慧城市遭遇“信息孤島”
試點增加、政府出臺扶持政策、標準體系開始健全……2014年,智慧城市發展迎來了春天。業內許多人士將2014年稱為智慧城市落地元年,但信息孤島現象正成為制約當前國內智慧城市發展的一大瓶頸。專家表示,
智慧城市遍地開花
從2013年初拉開序幕以來,智慧城市的發展勢頭現在已如火如荼。僅住建部公布2013年度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總數已達193個,工信部公布的試點名單也已經達到140多個,41個地級以上城市在“十二五”規劃或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建設智慧城市,80%以上的二級城市明確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的發展目標。
近期,國務院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明確要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統籌城市發展的物質資源、信息資源和智力資源利用,推動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伴隨該規劃的出臺,業界認為將進一步助推智慧城市建設。
據機構預測,“十二五”期間國內智慧城市的建設規模將達2萬億,與之配套的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家居等一系列模塊的搭建,也將迅速帶動相關產業鏈條及企業的飛速成長。未來智慧城市建設將催生跨領域、融合性的新興產業形態,還可以引發相關產業鏈的垂直整合,成為國內經濟長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教授日前指出,智慧城市是在數字城市基礎上,把物聯網和云計算加在一起,實現現實世界和數字世界的融合。所以它對我們國家的經濟轉型、對城市的智慧管理和大眾的智能服務具有廣泛前景。
“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為智慧城市帶來巨大的市場發展機遇。”智慧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系統服務板塊常務副總裁閻鏡予近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越來越多的政府意識到,智慧城市既不是單純的信息化也不是簡單的數字化,而是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低碳技術應用等綜合性工程。
“信息孤島”制約智慧城市建設
在智慧城市中,大數據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據專家介紹,目前,社會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智慧城市建設中由海量傳感器組成的物聯網將不斷采集海量數據,比如地圖數據、交通數據、人口數據以及環境監測數據等各行業數據量正呈現爆發式增長。如何有效挖掘、分析大數據,是高效解決城市運營問題的關鍵。
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目前許多城市數據很多都相對孤立和封閉,往往不向外界開放。比如說城市建設的建筑、街道、交通、照明,網上只可以查到很淺的數據,深入的數據很難查到。再如城市的環境、水的情況、氣的情況、垃圾的情況等,往往也不易查到。在專家看來,其實這些數據目前都有,但就是沒有向公眾開放,致使這些數據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其實用價值由此大打折扣。由于缺少城市數據的支撐和應用,一些智慧城市也顯得不太“智慧”。
據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訊工程學院院長劉韻潔教授介紹,目前在大數據開放方面,美國已制定完整的數據開放計劃,歐盟、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也都制定了相應的開放計劃。而我們國家進度比較緩慢,也相對比較落后。
針對當前的信息孤島、數據封閉現狀,閻鏡予認為,目前一些城市數據不開放的原因,一方面是信息安全問題,擔心數據泄密;另一方面是管理問題,需要打破政府行政管理的條塊分割。只要這兩方面能夠得到有效解決,開放數據就不是問題。
“智慧城市的智慧來自大數據。大數據是智慧城市的一個基礎,沒有大數據,智慧城市就是一個空架子。”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也曾如是表示。
“數據是智慧城市重要資產”
在專家看來,開放數據是數據挖掘的重要來源,只有開放數據,才能使智慧城市的數據收集更全面,才能讓數據更好地服務于智慧城市建設。
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潘云鶴認為,智能城市的建設,合理的推進戰略應該是以實用性為目標,打通數據孤島,并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推進高水平決策和高水平應用。城市大數據的建設需要政、企、民三者合作,而政府將在數據管理和開放中起主導作用,目標是促進企業發展,確保信息安全,更好地為市民提供服務。
“城市數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資產。”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政府開放數據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切入點,開放性是智慧城市評價的重要指標。政府的數據開放有利于市民參與城市的管理和對政府的監督,改進公眾服務和社會管理,營造創新環境和釋放商業機會,打造眾“智”成城的生態。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則建議,智慧城市的大數據問題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目前要抓好技術創新和攻關研究,才能拉動數字服務產業的發展,更好地實現智慧城市的各種智慧應用。智慧城市建設是一把手的工程,需要根據每個城市的特點,做好頂層設計,統一規劃,分布實施。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Kubernetes為什么會逐漸成為云計算的標準?
2018-01-18標準 -
云計算成朝陽產業,未來發展已成趨勢
-
2018關于云計算的五個預測:容器、AI、定制云
2018-01-18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