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低調幾年,不料竟在電池領域有大作為?
寶馬自2011年發布旗下電動車子品牌i系列,再到2013年正式發布純電動車i3和混動跑車i8便少有動作。
今年3月22日,寶馬汽車CEO哈羅德·克魯格(Harald Krueger)高調現身,并表示:寶馬電動汽車的量產時間,將會推遲至2020年。
為探究其中深意,鋰電大數據記者進行了如下盤點:
早前鋪墊——華晨寶馬
為了面對市場的波動和變化帶來的短期需求振蕩,寶馬集團一直強調的靈活性,而事實上,在經營和面對市場發展變化上,為了適時保持著靈活性,寶馬在動力電池方面也多方布局。
不久前,寶馬集團負責生產的董事齊普策直言:“盡管目前我們暫不需要自行量產電芯,但是獲得電芯研發和生產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對寶馬而言至關重要。”
早在2012年,華晨寶馬具有前瞻性目光地選擇了CATL作為中國市場強有力的合作伙伴。而初期,華晨寶馬動力主要將CATL所產的電芯,通過自動化檢驗后組合為電池模組,然后組裝為完整的高壓動力電池。
此后,CATL借助與寶馬的合作,迅速打開動力電池市場,而寶馬也在電池方面積累了多年的相關知識和技能。
中期沉淀——電池工廠
業內人稱寶馬這幾年在電動行業再無建樹,實際據寶馬2017年年報顯示,研發投入達到61.08億歐元,比2016年增加了18.3%。其中,“寶馬集團電芯技術中心”等多個科技項目為主要投入板塊;成立于2017年11月的全新電芯技術中心投資額為2億歐元。
據悉,寶馬集團在全球生產新能源車型工廠共有10家,并有三大電池工廠。其中美國斯帕坦堡工廠截至目前已經投資了將近90億歐元,而且在2018年到2021年將繼續投資6億歐元。
德國丁格芬工廠建立為2006年,分為2.1和2.2工廠,專門生產電池組合和電驅動組件。它是全新寶馬7系的誕生地,也是寶馬i3、i8和其他混動車型的核心部件產地,包括高壓電池組合、電驅動組件和鋁制底盤。
目前,寶馬包括德國的慕尼黑、丁格芬以及蘭斯胡特工廠,位于英國的哈姆斯霍爾工廠,奧地利的斯太爾工廠、沈陽的動力總成工廠和即將開業的鐵西發動機工廠。所有的工廠的材料、設備、流程和標準都會統一,任何一個工廠的技術創新和數據都會同步到全球,實現生產體系創新效益的最大化。
如今,2017年揭幕的沈陽“華晨寶馬動力總成工廠”,該電池中心集電池研發、生產及測試于一體的電池制造商。將于3月30日正式上市寶馬530Le,正是由華晨寶馬,其純電續航61公里,新車配備的三元鋰電池組容量為13kWh,使用的電池電芯來自于寧德時代。
寶馬集團2017年年度財務會議上,其CEO Harald Kruger稱:“運用我們的第五代電驅動技術…在寶馬 i4 上,我們將能以電力達到 550-700 公里續航。”
寶馬為了實現目標,在新能源配備了完整的生產網絡。
后期突擊——展示實力
近期,寶馬公司首席執行官哈拉爾德-克魯格(Harald Krueger)稱:“我們想等第五代技術問世,屆時這項技術將更具成本競爭力。我們不想在第四代技術時就擴大生產。”
由于第四代和第五代汽車技術成本相差兩位數,因此寶馬決定于2020年之后,再投入量產。而其斥資2億歐元在德國慕尼黑投資了建立了全新電芯技術中心,并將在德國慕尼黑建立自動駕駛測試園區,最早將于2019年投入使用。
該中心的職能涵蓋了從材料選擇、電芯設計、電池系統集成、大規模量產技術的全價值鏈,所有研究重點也都將集中在如何提高電池性能、壽命、安全性、充電效率和成本控制上。
寶馬集團負責研發的董事傅樂希表示:“汽車行業電動化的趨勢非常明顯,寶馬的目標就是要超越所有現有競爭對手和行業新進入者,在高檔電動車領域成為第一名。”
不久前,寶馬集團宣布,將與美國固體動力公司合作。據悉,寶馬將與其共同研發新一代電動汽車固態電池技術,以達到高性能電動車所需的水平和要求,并在其xEV車系上使用。
同時另有消息傳出,麻省理工和寶馬等聯手,利用晶格動力學加速高能固態鋰電池開發。
總結:寶馬不僅投資了CATL,為其電動車生產提供所需的電池,更在自主研發的方面各項投入,以求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繼電保護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