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公告管理:女大十八變
公告減薄
公告太“厚”了。工信部每月發布的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光是汽車部分就有近千個車型之多。
近十幾年汽車數量激增,汽車市場發展迅速,管理壓力巨大
對此,新公告管理辦法給出了一系列解決方案。
首先是大幅減少企業準入的類型,將19個的生產企業縮減到6個類別。企業獲得某一個類別的準入許可之后,在該類別之內依據市場情況生產新產品的時候,不用再次申請企業準入許可。比如,此前從其他乘用車升級為轎車,也就是6升7,就沒有必要了。
其次,大幅減少產品準入的類型。推行車輛產品系族管理,鼓勵企業對同一系族的車型產品按照系族申請產品準入,生產同一系族內的產品,將不需要重新申請公告。新公告管理辦法編制說明稱,據估算,在系族管理全面推廣以后,產品準入的類型將降幅約三分之一以上。
第三,推行企業集團管理,對符合規定條件的企業集團,內部成員申請企業準入時,要求予以簡化;其某一成員取得許可的車輛產品,其他成員無需取得該車輛產品的準入許可——相當于內部擔保制度。
另外,在上述論壇中,瞿國春還說,“允許集團內部代工生產,開展產品自我檢驗試點等優惠工作。包括大家關注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代工,以及企業的委托加工等事宜,我們也在加緊的研究、落實之中。”
公告減薄之后,車企的負擔能否大幅下降呢?
一家汽車咨詢機構負責人表示,“對于商用車企業或者大企業來說,公告減薄,確實能夠降低成本。但對于個別企業,特別是乘用車企來講,有些型號就是要區分開,車型就是要細化,就不像商用車企這么感興趣。”
而前述檢測機構負責人則表示,“新能源汽車認證這塊不會有很大變化。傳統車可能會簡化一些,因為相對安全,費用會降一些。”
新公告管理辦法還在流程上幫助車企減負。比如,將非涉及技術性的許可內容的變更改為備案管理;另外,改裝車由貨車類整車生產企業對采用本企業底盤產品實施統一管理。
另外,由于目前智能網聯、無人駕駛汽車等創新技術產品尚無檢測標準,新公告管理辦法稱,將對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應用車型,經評估豁免部分或全部要求,為這些車型進入公告作好鋪墊。
檢測開放
“基本上95%(公告準入)費用都是檢測費用。”前述車企認證部負責人說。
新公告管理辦法,全面的放開車輛檢測的市場,明確稱,只要國務院產品質量監督部門認可和國家級資質認定具備開展車輛產品準入,檢驗所需能力的檢測單位,均可承擔產品準入的檢驗工作。
中汽中心檢測業務宣傳圖
而且,新辦法還提出在企業集團可以試點開展產品自我檢驗。
檢測開放了,能否降低企業的檢測費用?
前述汽車咨詢機構負責表示,“要取得國家資質CNAS的檢測中心或者實驗室,也很難。起碼要投入幾十個億的。即使有開放的趨勢,外面的檢測機構,暫時很難進來。不過汽車集團化的實驗室,有可能會認。”
上述檢測機構負責人也認為短期內不會新增多少檢測機構。至于檢測費用,“總體上,會收攏一些,但是減少都是收費不高的東西,看上去減去的數量很多,但是繳費還是一樣多。”
“這都是行業標準起草的專家得出必須要檢測的項目。”前述車企認證部負責人也認為,檢測費用很難下降。“要降成本就必須降低標準和檢測項目。”
單兵突進
本次公告改革,在公告減薄、企業減負和鼓勵創新方面,從紙面上看,亮點不少。
“本次公告改革,工信部想法很好,也了解企業的痛點。但是操作層面,怎么操作,非常復雜,牽涉到交通部、質檢總局、環保部等機構。”前述車企認證部負責人表示,工信部改革的方向是由車輛準入朝向承諾、備案,從事前管理更多轉向事中和事后管理。“光是工信部改革準入方面不行。”
他舉例說,比如公告要減薄,按系族來申報,在公安部那邊準入就是問題。另外,工信部希望強調事中事后管理,但“交通部還不斷出臺新的準入相關項目,包括油耗標準和安全標準。多頭管理,才是車企的痛點。”
而前述檢測中心負責人認為,目前汽車問題比較大的是生產一致性沒管住,所以還要管。但是,他認為,不應當強化準入,而應當強化質檢部門的召回管理。“全世界都是召回管理最強勢。”
原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副巡視員李萬里
李萬里回顧說,“伴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國家在安全環保節能方面的法規不斷加嚴,標準不斷升級,由于涉及到國家各部門的管理職責,各部門對汽車產業提出要求,并對汽車加強監管是職責所在。但都將精力集中到'事前',逐漸形成了‘九龍治水’的局面。”
李萬里認為,核心是各職能機關對于汽車這個從生到死的過程中,管理職責不明確。因此,“必須明確各管理部門的界線,將管理職能轉向事中事后,不能把手伸向制造業前段。在我看來,有些部門已經取得一些成效,有些部門仍不明顯。”
他表示,中國汽車管理體制效仿歐洲,管住事前,強調事中、事后。“不像美國,美國就不管事前,只強調事后。要按照美國那么改,是對國內公告制度的完全顛覆,不太現實。”
李萬里說,“工信部這次改革,我認為國家給予他的職能仍是主要在事前監管,最大的轉變是明確行業的門檻。當然,關注事中、事后(管理)也是工信部職能所在。”(完)

責任編輯:仁德財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