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事件是中國車企的“直道”超車的最佳機會
國家對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研發的支持具有極大鼓舞力量,讓開拓者們愈走愈深的焦慮轉變成執行力的突飛猛進。海外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因為“Uber事件”變得謹微慎行,中國車企則趁此加快馬力直道超車。
最近一周在汽車圈發生的兩大汽車事件,讓關于自動駕駛技術的話題再次被推向輿論風口浪尖。其中較先發生但屬于消極事件的是,美國公司Uber于3月20日凌晨路測其自動駕駛汽車時,由于某些原因車輛撞到一位推行自行車的女性致其身亡,目前事件仍處在調查中;第二件事是百度繼上汽之后拿下首批的5張北京自動駕駛汽車路測臨牌。
前者消極后者振奮,巧合的是這兩件事都在本周發生了。這讓那些一如既往質疑高新技術發展的猶豫派和堅定不移向前突破的創新派之間,再次引起網絡“口水之爭”。
復盤Uber自動駕駛汽車撞人事件
首先我們來復盤整個“Uber自動駕駛汽車撞人事件”。2018年3月19日晚間,美國亞利桑那州坦佩市,一輛Uber自動駕駛汽車以60km/h速度行駛在馬路上;根據視頻錄像顯示,事故發生前的15秒里測試員始終坐在駕駛座位并未控制方向盤;15秒后,自動駕駛汽車以60km/h速度撞上一位正推行自行車橫穿馬路的49歲女性致其身亡;3月22日,坦佩市警方公布了一段時長21秒的Uber自動駕駛汽車撞死行人的完整視頻記錄。
這是全球首個路測自動駕駛汽車撞死行人的事故。盡管有不少網友再次聯想到2016年1月在京港澳高速河北邯鄲路段上發生的那場特斯拉轎車致死事故,但彼時的事故車特斯拉Model S是屬于其車載Autopilot系統問題導致駕駛者本身致死,與Uber自動駕駛汽車致第三方路人死亡不同。反觀此次Uber自動駕駛汽車撞人事件,目前無法定論究竟是屬于汽車還是行人的單方面責任,需要進一步等待美國警方調查報告出來。
無論如何,當下擺在眼前的問題已經刻不容緩:自動駕駛汽車路測的安全性到底由誰保障?
美好場景下的焦慮與期待
很顯然這個問題目前沒有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就拿前年特斯拉Model S事件來說,直到2018年2月27日,歷時整整兩年,在該事故中身亡者的父親高巨斌狀告特斯拉公司自動駕駛功能致自己兒子喪命案件才終于有了新進展,即特斯拉承認車輛在案發時處于自動駕駛狀態,但同時特斯拉方面仍表示“目前對事故鑒定的報道是不完整且具有誤導性的,并將繼續全力配合庭審過程直至鑒定機構給出最終結論。”這對兒子已經身故整整兩年的父親高巨斌先生來說無疑痛苦再次被加深。
不僅如此,一說起自動駕駛技術的突破創新,總會被開拓者描繪成這樣一幅美好的場景:不用費力握著汽車方向盤玩著手機就能到目的地、車接車送來去自如、人工智能減少人對系統的操控、降低能源消耗等等。但又會有人開始質疑:難道用滴滴美團這些打車軟件就不是車接車送來去自如?乘地鐵坐飛機不也是玩著手機就到達目的地?為什么一定要堅持自動駕駛汽車這種技術的存在?
拋開對時代發展格局的預判不說,杠精們總會列舉各種生活中已經存在讓自己滿足的商業模式去對抗即將誕生并產生無限機遇的新模式。即便開拓者始終堅信未來已來,卻也因為期待中的美好場景仍未走出襁褓以至最終確實無力反駁。于是,焦慮來了。
國家對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研發的支持具有極大鼓舞力量,讓開拓者們愈走愈深的焦慮轉變成執行力的突飛猛進。海外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因為“Uber事件”變得謹微慎行,中國車企則趁此加快馬力直道超車!在這樣的局勢下,焦慮散了,沖勁上來了。
中國車企的“直道”超車
一直以來,中國車企在研發自動駕駛汽車技術領域投入的巨量人力物力資源完全不輸海外車企,屬于是同一條直道上的集體科技競賽。在美國Uber事件過后海外車企一陣消沉期間,中國車企蓄勢待發上演多部“直道”超車的精彩大戲。其中最亮眼的一步,就是實現自動駕駛汽車路測的普及率。
百度成為首家獲得自動駕駛路測臨牌的企業這件事發生在3月22日。北京給百度的首批一共5張時限3個月臨牌,屬于目前已經頒出的最高T3級別,即允許百度Apollo自動駕駛汽車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順義區和海淀區規劃出來的33條共計105km首批開放測試道路上進行等待紅綠燈、直行掉頭、轉彎、躲避障礙等多項常規測試。
再加上本月初上海在嘉定區劃定5.6km自動駕駛路測區域,并頒發給蔚來(1張)和上汽(2張)首批共3張的自動駕駛汽車路測臨牌。可以看出北、上兩市率先領跑國內自動駕駛路測政策前列。
雖然此次獲得上海市兩張首批牌照的上汽早在2017年6月就率先拿到美國加州自動駕駛測試牌照并進行頻繁路測,但國內外畢竟在交通規則和道路管理上存在諸多差異化,故這次上汽在上海嘉定的“第二次”路測才起到符合我國交通制度的實地測試經驗累積作用,任務艱巨。除此之外,作為普通消費者,最關心的還是期待看到更多中國巨頭企業參與到這一創新技術的競賽中。
從“自動駕駛技術”到“互聯網造車新運動”,國內各方對汽車領域的再創業可以說信心滿滿。2017年8月完成2.4億美元A輪融資的拜騰創立不到三年,就在今年1月CES展帶來首款產品BYTON Concept概念車;2018年3月20日,獲得阿里巴巴集團、富士康和IDG資本聯合領投總額22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的小鵬汽車,其1.0量產車型順利通過廣州市交警支隊車管所審查后,成為首家獲得新能源牌照的新造車企業…這樣的互聯網造車新車企越來越多。隨著巨頭資本不斷注入,國內汽車領域新技術發展正由小步快走轉向策馬奔騰。
每一次技術上的突破總會促使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這并不分國籍。但與其慶祝他人的喜悅,不如收獲自己的成功果實。對內競賽,對外超越,中國車企的“直道”超車承載著企業責任與民族自豪。

責任編輯:仁德財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