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NCM622直接811 動力電池成本下降6%-8%
2017年占據三元材料主流地位的是NCM111、NCM523,并逐漸向NCM622過渡。但到了今年,多方面綜合考量之下,動力電池應用有跳過NCM622直接采用NCM811的趨勢。
一名大型電解液企業高層向高工鋰電透露:“從我們接觸的情況來看,去年配套的高鎳電池電解液占比不算太高,但今年會有大幅增長(或更多配套NCM811),預計增長30%左右。高鎳三元最早用于圓柱電池,用量也最多。”
除電解液企業對下游應用NCM811趨勢感受明顯以外,作為產品提供者的正極材料企業也透露了NCM811的相關應用情況。
2月當升科技對外表示,公司NCM811產品已經開始批量生產,主要供給國內動力電池大客戶。此前消息顯示,寧波金和、天津巴莫、杉杉能源、寧波容百鋰電等也都取得了不錯進展。
動力電池方面,來自國泰君安的調研顯示,NCM811在圓柱動力電池的應用基本成熟,國內如比克、力神、億緯鋰能、遠東福斯特等均在規模上量,量產進度超預期。
推動NCM811加速量產應用的是高位鈷價及提質降本的巨大壓力。
一方面,自2016年下半年以來,金屬鈷的價格持續走高,從20萬元/噸上漲至60萬元/噸。到了2018年,鈷價仍沒有下跌跡象,甚至全球最大鈷礦產地剛果金正在推行加稅政策,加之三元材料市場需求的擴大,讓輿論更傾向于鈷價將進一步上揚。
另一方面,補貼退坡制度的實施,新能源汽車降成本意愿強烈,傳導至動力電池售價一路下滑。電池廠商降價壓力顯著,降成本需求十分迫切。面對2018補貼新政,唯有高能量密度電池可獲得高額補貼,電池企業采用高鎳正極是必然趨勢。
采用NCM811或是“兩全其美”的好方法。
來自國泰君安的數據顯示,市場成熟的18650動力電池采用532正極材料,電芯容量為2.5AH,而采用811正極材料,容量可達2.75AH。采用811單位wh正極材料成本為0.39元,而采用532則單位成本wh正極材料成本為0.414元,成本下降6%。
綜合來看,采用811單個電芯的正極材料重量下降9%,據此判斷對應隔膜、電解液、銅箔等成本也將有所下降。本著保守原則,電芯采用811后,綜合單位成本下降幅度在7%,而考慮到PACK后,綜合單位wh成本下降幅度則在8%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811的大規模應用對于正極材料企業也是一大利好。目前532的售價為23萬元,811售價為26萬元,當前市場情況,假設532加工成本為0.5萬元/噸,811加工成本為1萬元/噸,那么532的毛利率為15%,而811的毛利率可達27%,接近翻倍。
很顯然,NCM811的規模化應用對于車企、動力電池企業及正極材料企業而言,是一種多贏局面。結合市場需求,預計2018年將是NCM811量產元年。
在期待NCM811亮眼表現的同時,其背后存在的一些問題不容忽視。
從應用端來看,當前NCM811量產主要集中在圓柱電池,且消費電池的量產進度快于動力電池。動力電池應用NCM811的技術難度大,需克服安全問題。整車企業對該類動力電池供應商有較高的門檻要求和更為復雜的長時間認證程序。
從材料端來看,NCM811材料生產工藝難度大,目前能夠成熟量產的材料企業并不多。其中,當升科技目前一條年產4000噸的高鎳產線既可以生產NCM811、NCA,也可以生產NCM622,江蘇當升三期工程建設的年產1.8萬噸NCM811/NCA項目在推進中。
此前杉杉能源官微消息顯示,公司寧夏石嘴山基地三元622/811交鑰匙工程年產7200噸共用產線建設順利,2017年12月底試投產,2018年3月達產。
在1月初舉行的高工年會上,寧波容百鋰電鋰電研發中心總經理佘圣賢透露,2016年下半年NCM811已經開始小規模量產,2017年12月產量達到500噸/月。最新計劃是,2018年三季度,每月NCM811產能達1000噸/月;2019年做到2000-3000噸/月。
總體來看,NCM811大幅增量可期,但材料供應是否穩定及能否充分滿足下游需求、動力電池應用能否達到預期,尚存在不確定性。
責任編輯:仁德財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