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取得長足進步 但核心領域實力仍不強
我國新車產銷量已是全球最大,但仍不算汽車強國,關鍵之一就在于汽車零部件業不強。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實力如何?多年來,沒有誰說得清楚。
3年前,工信部下達了“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調查研究”的任務,要求摸清家底、找出問題,形成對策。經過業內人士的共同努力,5月30日,2018“一帶一路”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暨《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研究》成果發布會在陜西西安召開。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和生代表項目組介紹了研究成果: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在核心領域實力并不強。
我國汽車產業經過多年高速發展,已進入銷量增速放緩階段,現在面臨著國際化能力不足和國內產能過剩的雙重困境。再加上放開股比和進口關稅降低的政策調整,我國汽車市場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各種因素疊加在一起,讓零部件產業的未來愈發牽動人心。
零部件企業取得長足進步
項目組經過調研發現,我國零部件企業超過10萬家,納入統計的為5.5萬家,基本實現了1500種部品的覆蓋。其中,動力系統7554家(13.8%),電子系統4751家(8.7%),新能源汽車專用部件1003家(1.8%),底盤系統16304家(29.8%)。從規模上看,納入統計企業行業規模覆蓋度達到98%。
從地域來看,江浙滬等地零部件企業發展基礎雄厚,占比超過60%,河南、陜西、四川等地企業已經興起。整體上,零部件產業向中西部地區逐步推進,企業數量占比超過20%,中西部零部件企業持續崛起。
項目組調查顯示,受益于汽車業高速增長的紅利,中小規模零部件企業得到快速發展。鋁車輪、新能源汽車、車身部件實現全球布局配套、甚至世界引領;轉向、空調系統已向海外出口供應,進軍外資、合資企業占據的市場;懸架、制動、動力系統部分核心部件實現技術突破,彰顯自主品牌實力。
隨著自主零部件企業快速發展,其占比也在提升。2012年,自主部件配套國際豪華品牌的企業幾乎為零,2017年達到0.12%,對主流合資品牌、重點自主品牌車企的配套比例都實現了上升,2017年分別達到0.86%和2.47%。
國內零部件產業年均增幅大于10%,對比發達國家1∶1.7的整零比例,零部件行業還有3萬億元的增值空間。
在細分領域,我國零部件產業在技術研發、產品利潤和客戶配套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經營效益。鋁車輪54家企業(2.6%),產值規模1450億元;新能源汽車系統68家(3.2%),產值規模1222億元;車身內外飾440家(21%),產值規模12270億元;轉向系統175家(8.3%),產值規模1225億元;空調系統22家(1%),產值規模346億元;懸架系統148家(7%),產值規模1730億元;制動系統131家(6.2%),產值規模1476億元;動力系統612家(29.1%),產值規模6147億元。
產業整體競爭力仍不足
在整車一級配套體系中,龐大的自主零部件群體僅占20%的市場份額,大多數自主零部件企業產品附加值普遍偏低,處于低端市場;外商獨資占50%,中外合資占30%,占據中高端配套市場。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在于,研發測試、生產制造、在線檢測等基礎裝備有巨大差距;另外,電子功率器件、配方性特殊功能用材等原材料的國內市場基本上被歐日(第一集團)、美韓(第二集團)壟斷。
研發投入不足是我國零部件產業競爭力較弱的主要原因,國內零部件整體研發投入約為2%,低于發達國家的6%~8%。在外資企業中,聯合電子、佛吉亞等研發投入大于5%,并且發展迅猛。絕大部分外資企業在國內基本沒有研發投入。在自主零部件企業中,山東盛瑞、無錫威孚等研發投入大于5%,但絕大多數企業研發投入小于1%,面臨被淘汰的危險。
迫于市場快速迭代壓力,大多數自主零部件企業輕視研發投入,長期處于跟隨狀態。這使得部分自主零部件企業陷入惡性循環,研發投入不足導致核心競爭力弱,從而影響市場份額和地位,最終結果是拿不出更多資金用于研發。
高端人才緊缺是自主零部件企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另一個問題。零部件行業人才流向自主企業的數量比較少,只占10%,外資企業占27%,合資企業占63%。自主零部件企業受困于人才招聘難和流失嚴重,尤其是復合型、技術型、技能型高端人才已成為自主零部件企業創新發展和發展壯大的重要瓶頸。
我國零部件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也帶來了產業鏈安全的挑戰。在自動變速器中,箱體、軸類零件、齒輪等領域,自主企業研發設計以及生產制造能力較為成熟,基本上能滿足國內自動變速器的使用需求;在軸承、液力變速器、差速器等方面,自主企業占有率極低,與外資相比,加工質量、產品一致性和壽命難以保證;在鋼帶、離合器、雙離合模塊等領域,國內設計與國外相差較大,在加工過程中無法保證產品質量,關鍵技術和產品市場幾乎被外資企業壟斷。
在動力系統中,我國傳統機加工、鑄造類5C件達到國際水平;在冷卻系統、進排氣系統方面,我國實現了自主研發生產,但是整體水平還不高;電氣系統、燃油噴射系統、點火系統等,國內自主企業幾乎是空白。懸架系統、轉向系統、制動系統等方面都存在與動力系統類似的問題,自主零部件企業集中于中低端,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較大的部分基本上被外資企業壟斷。
我國零部件業的總產值約為4萬億元,自主零部件企業貢獻了2.88萬億元,比外資、合資零部件企業高,但自主企業的利潤總和為1700億元,外資、合資企業的利潤達到1500億元,兩者的利潤率顯然相差較大。
從三個維度提出合理化建議
模塊化、電動化、智能制造等技術將重塑產業發展。面對新的形勢,項目組也提出了積極的政策建議。
項目組對國家主管部門建議是,制定戰略,確定路線;營造環境,扶優扶強。對地方政府的建議是,打造冠軍,培育新兵;搭建平臺,留住人才。對企業主體的建議是,找準定位,做精產品;重視創新,引領行業。
項目組建議,從產業安全可控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制定我國零部件產業發展戰略,逐步實現從高質量發展到引領世界;站在世界汽車技術發展的角度,遴選出我國當前和下一步應該重點攻克的關鍵零部件產品,確定技術路徑并有計劃地實現突破;立足我國電動化網聯化的先發優勢,大力推動整車企業為自主零部件企業提供同步開發與產品試錯機會,營造爭當扶持自主產業發展先鋒的良好氛圍。
在具體措施上,項目組建議國家資金扶持不能補貼而應該獎勵,獎勵質量控制達到國際一流企業,獎勵研發測試同步整車需求的企業,獎勵產品標準成為行業引領的企業,獎勵為民族工業尋求突破的企業家,獎勵為自主產業培養人才的企業家,獎勵為國家榮耀堅守陣地的企業家,獎勵為自主零部件提供試錯機會的整車企業,獎勵為產業實現技術突破的基礎元器件企業,獎勵為產業提供支撐的優秀裝備制造企業。
項目組建議地方政府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先發優勢,遴選當地產業發展重點,以國際化標準有序打造細分領域冠軍企業,跟上“四化”變革步伐,加快引進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方面的技術創新團隊,擇優進行培育和扶持。
項目組還建議地方政府融合資源優勢,自主聯合專業機構搭建產業化孵化平臺,重點解決汽車零部件研發測試、產品配套、人才供給和企業融資等問題。
零部件企業是關鍵一環,項目組建議動態分析市場環境和競爭態勢,用國際化視野找準自身所處位置,確定戰略定位和發展重點。對標國際先進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結合自身企業文化基因,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運營管理體系,做出行業精品。
項目組還建議零部件企業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加速迭代優化頻度,在產品試錯中不斷積累試驗數據和項目管理經驗,形成自身的科技創新體系。
“自主零部件產業是強國之基,我們應認清發展形勢,在新時代加快零部件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從政府到企業,融合各方優勢資源,促進汽車零部件產業穩步發展。”高和生最后說。
責任編輯:蔣桂云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