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毀我?走近IT審計之有類產品叫審計
某大型制造企業有一個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整個市場份額基本被這兩家公司瓜分,所以兩者之間的競爭一直處于白熱化狀態。為了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該企業早在一年前就開始進行一款新產品的開發,預計產品出來后,
某大型制造企業有一個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整個市場份額基本被這兩家公司瓜分,所以兩者之間的競爭一直處于白熱化狀態。為了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該企業早在一年前就開始進行一款新產品的開發,預計產品出來后,會給公司帶來一筆非常可觀的收益,極有可能真正領先于競爭對手。但就在開發工作接近尾聲時,市場上卻出現了與公司研發的新品有著同樣外觀、同樣技術特色的產品,只不過該產品上打著競爭對手的Logo。
很顯然,該企業的機密信息被競爭對手竊取了,凝聚了整個企業所有員工心血和希望的成果付諸東流,這讓高層領導大發雷霆,責令信息中心主管李強(備注,“本文人物均為化名”)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找出研發資料泄露的原因和途徑,如果可能甚至不惜借助法律武器挽回損失。
系列之一:有類產品叫審計
該制造企業的安保工作一直比較嚴格,研發人員隨身帶走產品資料的可能性為零,那么,信息是如何跑到競爭對手那里去的呢?可能是哪個員工在什么時候通過什么方式把什么信息發給了誰?泄密者是通過企業的業務系統泄露還是另有途徑?如果即便掌握了相關情況,又是否可以作為證據使用?這讓李強陷入了迷茫之中。
不過,面對高層領導的怒火,李強不敢有絲毫的怠慢,從各種系統日志入手,進行了地毯式地排查。經過數天的努力,李強最終將目標鎖定在研發部門的幾名員工身上。原來,為了查找資料方便,研發部門允許個別員工連接互聯網,但因為只涉及到極少數人,也沒有想到競爭對手會買通自己的研發人員,所以并沒有對核心資料采取嚴格的保密措施,甚至沒有記錄員工的訪問行為。
但是追查工作進展到這里,就陷入了僵局——雖然李強非常肯定出問題的人就在這幾名員工中間,但根本無法知道究竟是誰在什么時間把信息泄露出去的,更不用談通過證據追究個人和競爭對手的法律責任了。
無奈,李強只能向前看,希望能夠在今后的日常工作中,能夠準確掌握各種動態,以便及時調整安全策略,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即便出現問題也可以做到有據可查,甚至提供足夠的證據,盡可能地挽回損失。
在同行的建議下,李強找到了某IT審計公司的技術專家向他推薦了IT審計類產品。
IT審計(Information Technology Audit),也稱作信息系統審計,它提出了針對信息系統的安全性、符合性、可靠性和有效性進行審計的理念,能夠幫助企業滿足法律法規的相關要求。
不過,業界始終沒有就IT審計的定義達成統一的意見,目前使用較廣的是美國信息系統審計與控制協會ISACA給出的描述。ISACA認為,IT審計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IT審計師(CISA)通過獲取和評價相關證據,判斷被審查的信息系統能否保證單位或企業的資產安全、數據完整,以及能否有效地利用資源并高效地實現目標。
雖然對IT審計的描述沒有達成統一,但專家們對IT審計的理解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是一致的:首先,IT審計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需要由獲得CISA認證的IT審計師,以獨立客觀的身份執行;其次,IT審計的過程中,IT審計師需要獲取證據并分析證據,目的是檢查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以及高效性;第三,審計師得到結果并不意味IT審計過程的完結,還需要向被審計單位報告審計結果,指明審查過程中發現的、信息系統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向被審計單位的高層提供改進的建議。
那么,IT審計產品能夠審什么?能否對李強現在或未來的工作有所幫助?能否避免同類問題的再次發生?除了記錄,它還能做些什么?請看《走近IT審計系列之二:IT審計審什么》。

責任編輯:葉雨田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