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工智能頂級大獎揭曉 電網憑什么打敗其他能源行業?
對于人工智能(AI),人們從不吝惜美好的憧憬,比如經典電影《Her》《機械姬》中的機器人主角,都是兼具美貌和智慧。為人類來帶來光明和動力的電網,已經具備了發展AI的高大上潛力,要擺脫冷冰生硬的感覺,
對于人工智能(AI),人們從不吝惜美好的憧憬,比如經典電影《Her》《機械姬》中的機器人主角,都是兼具美貌和智慧。為人類來帶來光明和動力的電網,已經具備了發展AI的高大上潛力,要擺脫冷冰生硬的感覺,還需要什么?
12月23~24日,第七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暨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年會在蘇州舉行。該獎項系以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文俊院士命名,是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最高大獎。
在被授予2017年度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的44項成果中,與電網相關的技術表現突出,比如:電力用戶大數據智能畫像、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智能控制等。
對能源AI,與會專家給出判斷:物聯網概念過于宏大和寬泛,需要解決的問題太多,短期難以看到真正實現的曙光。但來自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的行業專家認為,電網AI具備天然的數據基礎和發展條件!
從能源實現智能化的目標來看,能源互聯網是最大控制對象的智能體。而電網則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電力工業互聯網,包括了發電、輸電、配電、用電(個人、企業、工業以及電氣化交通等),都天然已經與電網實現連接。
電網絕大部分時間(約98%以上)運行在穩態或準穩態,可以模擬無人駕駛技術,依托高性能信息采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電網穩態情況下的自動巡航和異常狀態的自主導航,達到電網薄弱環節快速定位與精準決策。
在大咖李開復看來,行業AI必備5個基礎條件:海量的數據、清晰的領域界限、自動標注的數據、超大的計算量和頂級的AI科學家。
國家電網公司目前滿足前四個條件:海量的各類仿真和實測數據、清晰的控制本體對象、自動標注的遙測和遙信數據、超大的大電網在線運維和時空動力學特性智能認知計算量。
12月23~24日,第七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暨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年會在蘇州舉行。該獎項系以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文俊院士命名,是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最高大獎。
在被授予2017年度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的44項成果中,與電網相關的技術表現突出,比如:電力用戶大數據智能畫像、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智能控制等。
對能源AI,與會專家給出判斷:物聯網概念過于宏大和寬泛,需要解決的問題太多,短期難以看到真正實現的曙光。但來自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的行業專家認為,電網AI具備天然的數據基礎和發展條件!
從能源實現智能化的目標來看,能源互聯網是最大控制對象的智能體。而電網則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電力工業互聯網,包括了發電、輸電、配電、用電(個人、企業、工業以及電氣化交通等),都天然已經與電網實現連接。
電網絕大部分時間(約98%以上)運行在穩態或準穩態,可以模擬無人駕駛技術,依托高性能信息采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電網穩態情況下的自動巡航和異常狀態的自主導航,達到電網薄弱環節快速定位與精準決策。
在大咖李開復看來,行業AI必備5個基礎條件:海量的數據、清晰的領域界限、自動標注的數據、超大的計算量和頂級的AI科學家。
國家電網公司目前滿足前四個條件:海量的各類仿真和實測數據、清晰的控制本體對象、自動標注的遙測和遙信數據、超大的大電網在線運維和時空動力學特性智能認知計算量。
現在最缺少的,是電網與頂級AI科學家的深度融合。
對電網而言,鑒于AI這個全新的起點需要全新的跨界融合與合作,未來的挑戰主要來自資源整合、研發落地以及人才聚集等問題。
在資源整合方面,需要加強多學科、多產業的智能化跨界合作,開展智能電網相關的大工業互聯網的頂層框架、理論體系、標準規范等科研工作,促進各類能源互聯網智能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在技術研發和落地方面,基于現有智能電網的基礎,下一步需要繼續通過海量數據積累,不斷完善算法、模型,在應用推廣中不斷驗證,再周而復始,正向循環,實現走向勝利。
在人才引進方面,面對來自刷臉支付、語音識別、自動駕駛等前沿領域企業的“搶逼圍”,電網企業需要創新體制機制才能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研發深度AI技術。
對電網而言,鑒于AI這個全新的起點需要全新的跨界融合與合作,未來的挑戰主要來自資源整合、研發落地以及人才聚集等問題。
在資源整合方面,需要加強多學科、多產業的智能化跨界合作,開展智能電網相關的大工業互聯網的頂層框架、理論體系、標準規范等科研工作,促進各類能源互聯網智能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在技術研發和落地方面,基于現有智能電網的基礎,下一步需要繼續通過海量數據積累,不斷完善算法、模型,在應用推廣中不斷驗證,再周而復始,正向循環,實現走向勝利。
在人才引進方面,面對來自刷臉支付、語音識別、自動駕駛等前沿領域企業的“搶逼圍”,電網企業需要創新體制機制才能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研發深度AI技術。
責任編輯:電改觀察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