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聯網—實現零碳排放可持續性的多能源方法
5月19日至21日,“第八屆中國國際儲能大會”在深圳隆重召開, 來自中國、美國、德國、英國、加拿大、西班牙、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和地區1500余位政府機構、科研院所、行業組織、電力公司、新能源項目單位、系統集成商等代表出席本次大會。
神華集團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所分布式平臺負責人John Lemmon博士在“能源互聯網與多能互補專場”,發表了題為“能源互聯網—實現零碳排放可持續性的多能源方法”的精彩演講。
演講內容如下:
John Lemmon:各位下午好!我叫John Lemmon,在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所工作,是這里的國家特聘專家。我現在也在參與能源互聯網的概念。除此之外,我們更把它進一步拓展到了零碳的能源概念。
我想稍微介紹一下我現在工作的機構,以前是隸屬于神華集團的,這是非常有命的能源集團,最近神華集團與中國國電進行了合并,最后有了新的國家能源集團,現在應該是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公司之一。實際上這里我列出了中國能源集團的八大業務板塊,這里列舉了一些數字,我們看到煤炭產能、煤電發電的裝機容量、風電裝機容量,等等都可以看出來國家能源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這類公司,而且是屬于全球五百強。我現在為這個集團工作做研究。
NICE,我們有全球的布局,在北京,大概有300人的團隊,主要做4個領域:分布式能源是六大板塊中的一個,我主導這方面的研究。最近在美國加州、硅谷又開了一個研究所。我們還在德國開了一個辦公室,主要專攻光伏生產的可再生能源,我們研究所是總部,隸屬于中國能源集團的全球布局的研究所,我們在全球都有團隊,大家共同工作。
研究所有哪些目標?一是把集中式的高碳電網轉向未來的低碳分布式電網,現在這種高碳的集中性電網也是有它的特性,比較安全,相對來說抗意外能力更強。但是我們用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有間斷性,所以我們現在做電網又一定要強調可靠性,所以我們需要在可靠性和靈活性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在這里我們需要一些關鍵的技術來幫忙。儲能是其中一種,同時還涉及到了掌控方式、算法和數據,我不光只是說化學能的電池,也可以是蓄水、水能或者虛擬的方式,比如需求響應,其實是有很多其他的技術都可以用到的。
我覺得這張圖很有趣,中國現在已經有不少可再生能源用來發電,如果我們看一下棄風棄光的情況,還是相對比較嚴重的。這是風電的棄風現象,中國的棄風率是全國最高的。而且在這個風能使用上占比也并不高,所以你可以看到中國的棄風率有17%,這是相當大的損失。我們也面臨另外一個能源棄用的問題,我們仍然面對熱電廠的產能過剩,紅色代表的是需求的增長曲線,而黑線代表的是煤電廠的產能,你可以發現我們有過很嚴重的供應過剩,兩條曲線其實都在往下走。其實有的資產,現在供應已經過剩了,這其實對于儲能來說也是一個挑戰。所以我們提出了能源互聯網的概念,能源互聯網可以叫做由網絡來促成的大規模電力網絡,我相信這并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涉及到了從生產到輸送到配電側到用戶側的整條鏈條,最終是為了提高效率。不光是系統層面,包括設備層面,這是非常完整的體系。而且不光只是想生產,我們看到不同能源形式之間怎么樣能夠把他們協調起來進行應用,所以整套系統是非常的復雜的,涉及到各種能量來源,而且它的量級在不同的地方不一樣,有的是KW級,有的是MW級,而且它也卡跨多個學科,有數學、物理、經濟等等,不同的地點需求有極大的波動性。所有這一切都必須要有相應的經濟效益才能運轉起來。
剛剛聽到了很多政策,除了政策還有技術,光有技術也是不夠的,所以除了技術之外,還要政策,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有錢,有財政或者資金的支持。有投資者愿意投到這個行業來,科技、資金、政策缺一不可,才能讓整個能源互聯網的概念真正貫徹起來。我們希望達成什么樣的成效呢?我們能夠減少可再生能源與供應、需求的波動,同時能夠給實時向需求的反應,如果我們用圖像解釋,從左邊的情況,沒有需求響應的機制變成一個有迅速需求響應,有網絡來控制的響應結構。我們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其他的研究,如果我們真正利用起數據,用分析法分析這些數據,我們其實可以把電廠的效率和利用率都提高很多,甚至剛剛提到的棄風、棄電的情況,能夠從15%降到4%,它會有相當多的好處。但是現在在研究院,因為我們是集團下屬的研究院,我們也會做一些長期的規劃,我們知道在市場里面做出很多變化,才能真正實現要達到的愿景,我們看一下在哪些領域應該首先促成一些變化。
首先是智能控制、高級算法方面,另外一方面是高級材料與設備。在這里,我們要怎么做呢?我們要有更多的創新把這些新的方法和材料、算法實現商業化。在未來,希望我們整體的能源結構變得效率越來越高,這就是說能源的效率、成本和環境友好之間做出平衡。首先降低成本,其次提高效率,我們還需要找到合適的模式以及優化的材料組合,包括我們使用的各個組件。當然了,最終這些技術都要進行商業化。所以我們要有很好的價值主張。當我們做現有技術對未來全新技術的衍生研究的時候,我們要兼顧這幾個特性。
儲能系統的成本,現在有些比較成熟的技術,有些目前正在開發的技術和未來的技術,大家現在看一下,從500美金到400美金是鉛炭電池,未來還會有鈉硫電池和鋰離子電池,這些的成本差不多都是在300-500美金之間,而且他們的使用壽命都不夠持久。在未來的技術趨勢,哪些技術趨勢讓成本越來越低、效率越來越好呢?因為我們的價格一定要降到200美金/KWH,尤其是抑峰平谷,還有調頻考慮,哪些技術是我們可以優先進行改革的?我們現在圈出來的是鋰離子電池、流質電池,還有鋰金屬負極。如果做化學家,他們研究材料學和性能,他們就會說,我們做性能研究就好了,對于整體的電池效率的提升是最大的,但實際上我們有硬件和軟件。整個能源存儲的成本,在右邊有軟件,這些軟件也可以看到怎么樣在未來更好的控制整個的軟硬件的搭配,包括整個價格組合,幫助我們得到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
現在我們做一個非常關鍵的技術,能極大的幫我們減少成本。我們現在做建筑物外部的轉型,希望未來建筑物轉型本身能成為儲能組件的一部分。有些技術是過渡性技術,有些是顛覆性技術,顛覆性技術現在有一個算法,這種優先的控制算法,比如說算法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進行多效能源的互補,市場的計算,AI和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深度學習等等,從能源和材料、設備的這端,我們就希望能夠用越來越多的先進的材料,我們再也不可能用過去的火電發電,至少要水電或者其他的可再生能源,所以我們希望有一個多效的能源來源來幫助我們。還有像設備端,可以用3D打印和更多的先進生產設備來進行成本的降低。短期來看,建筑物組件可以進行商業化運作,和我們更好進行儲能系統的兼并。
未來我們要開發更多顛覆性的技術。未來的能源互聯網,我們正在著手幾個項目,其中一個是多效能源分布式系統,很多時候人們把多能集成分布網絡看成單一的市場,實際上它是非常全面的市場。這個系統里面有ADN,ADN解決的是入口端的問題,包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另外還有用氣的網絡。比如說氣體互聯網,前面這位嘉賓講到了,現在還有水力發電。另外未來還會考慮熱損,所以我們把所有這些都聯系到能源的生態圈,這個生態圈指的就是分布網絡。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有中國的科學家,目前和丹麥的科學家以及中國政府合作的項目叫CHPF能源樞紐項目,這個項目能把氣、熱、能全部聯系在一起,右邊有新資產,把它叫做氣轉電還有熱轉電等等。我們還有過去的這些舊的資產,比如火電發電廠、氣電廠,還有110KV的發電站、220KV的發電站。大家看到的這些方盒子就是跨行業的能源的樞紐,現在我們可以在整個生態圈里面把他們通過我們的CHPF的網絡聯系在一起。這是我們和丹麥和中國政府做的全新項目,這個項目大家在網上可以查到發表的論文。
我們使用的工具盒或者工具箱,有一個分布式資源的虛擬化顯示技術。當我們在實驗室里做研究的時候,我們可以看不同的荷載、不同的能效供應、不同的可再生能源,還有像電流以及荷載,所以,我們叫它納米網。這種納米網能夠把傳統的燃料電池、不同的電池,全部都聯系到光伏發電、轉換器。所以我們整個做的是實驗室里的場景,在實驗室里,我們可以通過10G的具體設備和組件計算出最佳算法,這一切都是在云端進行的。同時我們得到的具體數字還可以指導我們實地調控。所以這是非常快速反應的框架。我們把它叫納米網,它是比微網還要小的網,差不多是幾個千瓦,而不是MW級別的網,我們只是雛形,叫超迷你網和納米網,這里可以看到水電還有傳統的熱電以及我們的熱損失,所有這些元素都考慮在里面。這個納米網就是我們能夠進行多能互補市場很好的解決方案。在短期,我們還在開發不同的能源系統儲能的應用。比如前面講的調頻、調峰,還有商用的平峰和填谷,包括加州和德國的解決高峰和平谷之間差距的商業化模式。
這是一個關于電網的動畫片。目前我們正試圖用短期的時間做一些商業化的應用,長期的目標是做多能互補市場。現在二氧化碳的排放和風電場、熱電廠,這里還有太陽能發電,在輸電端、配電端,還有電池,同時在雛形里面還有非常先進的可再生能源的系統,同時我們還有調頻、算法、雛形、原形等等。我們還創建了整個小系統的微網或者納米網,同時我們還在學校里面搭了雛形,差不多是1GW的微網。這個項目是丹麥的大學,在配電端,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多能互補和轉換,尤其是表后的轉換,包括像削峰平谷,未來我們還會進行大規模的試點。目前我們只是從多種能效和能源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總結,我們實驗室主要是做商業化應用,我們在這里嘗試的技術都是希望進行商業化的運作,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主要技術就是剛才講的納米網,比微網還要小的網。希望跟大家有些分享。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滄海一笑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