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工業現狀與展望
(五)科學分析煤電對灰霾的影響,促進技術創新,加強依法監督
1、科學分析煤電對灰霾的影響??茖W的標準、技術規范、評價指標體系是構成我國污染物控制的基礎。目前《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23-2011)已經達到世界最嚴,嚴格實施標準就應能達到預期的環境效果。應科學分析灰霾成因及電煤(而不是籠統的所有燃煤)大氣污染物排放影響占環境空氣中PM2.5濃度的比重(而不是排放量占比),對癥治霾,避免找錯方向延誤治霾時機。從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歷程看,煤電各項污染物排放大幅度下降的近幾年,灰霾天氣反而嚴重,說明了一再加強火電廠污染控制并不能有效解決霧霾?;痣婍椖慷际峭ㄟ^了嚴格的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后建設的,加之火電廠污染物高煙囪排放特性(同等數量的污染物,電廠排放由于遠離城市和擴散稀釋作用大,與地面源及低矮排放源相比,環境影響最低),煤電已經不是致霾的主因,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
2、加快技術創新,推廣低成本污染控制技術。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降低污染控制成本和體現節能減碳等綜合效益的污染控制技術是環保產業和電力行業不斷追求的永恒目標。當前仍需堅持技術創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污染控制水平、降低控制成本。如完善現有技術,優化系統配置以降低環保設施運行成本;研發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的脫硫技術;突破燃燒無煙煤的W火焰爐和燃燒貧煤鍋爐低氮改造的技術;加強對增加煙氣脫硝之后鍋爐穩定運行的研究。
3、加強依法監督。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依法治國”的全面要求。對于企業污染物控制而言,企業要依法運營、達標排放,同時也要求政府有關部門依法行政,不要在法律授權外干預企業生產經營。科學制定污染物排放標準,加大對企業達標排放的監督管理力度,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最有效手段。建議以深化市場化改革的原則和思路重建或理順現行環境管理制度,全面簡化總量控制、環評審批、排污許可、“三同時”等對同一污染物排放行為的多重管理的行政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