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關于國產芯片和操作系統的往事
當時的科技部部長徐冠華曾說,“中國信息產業缺芯少魂”。其中的芯是指芯片,魂則是指操作系統。
于是,倪光南幫方舟找錢、找政府、找中芯需要的一切資源,而他本人沒有從中芯拿一分錢,零股份。他愿意付出一切,他想要一個新的IT產業核心框架。
倪光南院士給我講方舟CPU+Linux操作系統,做成瘦客戶機NC,“云+端”解決方案,替代Wintel架構的時候,我當時興奮得緊緊攥住拳頭,指甲掐進肉里。
我們以前在聯想,玩的是Wintel聯盟(微軟與Intel聯盟)設計好的游戲。
Wintel就是你的頂層,你的成本與性能只能在它框定的空間里。
而現在,我們這群人,正在動手改變核心框架。給我們的IT產業帶來完全不同的,成本與性能的想像和設計空間。這件事簡直太棒了啊!
第一棒和第二棒的困難
那是激情燃燒的歲月,敢為的俞慈聲任北京科委副主任。曾被鄧小平關注的李武強從美國回來在科技部產業化司任副司長。大家都想做事情。
我們有了CPU與SOC的技術,政府給的錢也到位了,芯片也做出來了。
下一件事,就是面向市場面向用戶了。
這時,真正的困難才開始。
做CPU最難的不是開發。
第一步,你不是寫不出INTEL那樣的設計,而是你打不起官司。
歐洲從工業革命開始,就認識并懂得保護知識產權的價值,以激勵知識創新。
美國青出于藍。只要是個Idea就可以注冊專利。
專利保護,是Intel的核心競爭力之一,Intel長期大規模的專業律師團隊,幾乎把X86體系相關的專利全注冊了。
為什么還有AMD。INTEL是IBM的股東,IBM是AMD股東。就是這樣。
所以對方舟的團隊來說,不是X86體系的技術難度高,而是在這條道路,每一步,你都會遇到INTEL的專利。我們打不起官司。
所以,倪光南做的技術路線選擇是,走RISC結構,做嵌入式,繞開X86體系。
接著第二難的是,在2000年之初,中國IT產業不但做不出CPU,而且連基于CPU,自己動手設計核心電路板的能力都沒有。
那時,中國還有電子產業企業百強的名單。我們聯想排第二。
反正背后有倪光南、有宋健等一堆大佬,我拿著中國電子企業百強名單,從第1名找到第100名,找了每一個大公司的總工程師。
對話永遠是這樣:
我:“我們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PU,我們還有SOC的能力,這樣,我們可以極大地把你要的功能集成,貴司可以更靈活地定義你產品的性能和體積。”
對方:“哎呀,對不起。我們沒有能力基于一塊CPU開發產品原型。都是INTEL或者他的Design house做好公板,我們選一個,然后基于他們的公板我們再開發。”
我們這才發現,Intel不是做出了CPU,而是培育了一個基于CPU的開發生態系統。

責任編輯:電力交易小郭
-
2017年度南方電網企業負責人薪酬信息情況一覽
2018-12-24南方電網薪酬 -
“硬核”南網
-
信息化工作怎么干?聽總經理這樣說!
-
2017年度南方電網企業負責人薪酬信息情況一覽
2018-12-24南方電網薪酬 -
“硬核”南網
-
信息化工作怎么干?聽總經理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