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聯網意味交易方式更加多元 售電風險誰來擔?
2008年,美國學者里夫金提出能源互聯網概念,不過彼時并未在我國能源界激起多少漣漪。隨著我國能源革命的提出與推進,能源互聯網一躍成為社會熱門話題,政府部門也制定了《能源互聯網行動計劃大綱》。毫無疑問,
泛能網技術促進能源價值最大化
提高效率是最大的節約。我國能源效率若提高1%,單就煤炭而言,每年就能節約4000萬噸;若提高5%,每年就能節約2億噸。
深諳此道的能源企業已著手在提高能效上布局。新奧集團自主創新的泛能網技術,改變了能源的利用方式,將能源效率提高20%。同時,泛能網技術能實現多種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環境勢能等的輸入,以及氣、電、冷、熱等多品位能源的輸出,將整體能源利用效率由傳統熱電分產的40%至60%提高到85%以上,實現了能源、資源價值的最大化。
通過不斷調整能源結構,挖掘存量資產的節能潛力,同時運用新技術大幅提高增量資產的節能水平,到2020年,若我國綜合能源效率能提高10%左右,那么一個現代化的能源體系也將隨之建立。
——王高峰 《能源》雜志副總編輯
“全球電網”必要性值得商榷
總體而言,電力來源廣泛,既能用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發電,又能用波動性較高的風電、太陽能等發電,存在著較多的選擇。
由于電力不宜儲存、需要供需實時平衡及運輸損耗大的技術特點,因此其價格存在地區差異與時間差異,較小地理范圍內(大致為1500公里)的獨立區域市場是電力市場的常態。超越這一范圍的電力潮流即使存在,也主要是需求特性不同帶來的交易性機會,僅發生在個別時刻與地區,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可再生能源大發展的地區,這一點也并沒有性質上的改變。
因此,電力市場一直是一個比較區域化的市場,電力在較小的區域市場才符合規模經濟與競爭力原則,沒有任何“全球電網”的必要??赊D換為電力的能源資源隨處可得,物理上的絕對稀缺不存在,過長距離輸送的高成本電力,也注定在大部分時間無法與本地電源類型相競爭。這也是歐美等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電力系統均相對松散的根本技術原因。
——張樹偉 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