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市場、售電側開放與能源互聯網漫談
導讀:軟銀賽富的閻焱曾經說過:互聯網的本質,從經濟學上來講,是打破中介,減少中介費用。其實這種對互聯網本質的認識,是從廣義而非狹義的角度去理解的,而如果把這種視角觀照于電力市場特別是售電側的當下與
導讀:軟銀賽富的閻焱曾經說過:互聯網的本質,從經濟學上來講,是打破中介,減少中介費用。其實這種對互聯網本質的認識,是從廣義而非狹義的角度去理解的,而如果把這種視角觀照于電力市場特別是售電側的當下與未來,就能發現能源互聯網在其中將會發揮的巨大作用和機會。而從作用效果來看,又可以分為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效率)兩個層面。
一、能源互聯網狹義定義與技術理解
和物聯網的英文InternetofThings(IoT)類似,能源互聯網的英文為InternetofEnergy(IoE),從中文翻譯看,直譯為能源互聯網亦非常貼切。對于能源互聯網概念的理解,百度百科的解釋如下:“能源互聯網可理解是綜合運用先進的電力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管理技術,將大量由分布式能量采集裝置,分布式能量儲存裝置和各種類型負載構成的新型電力網絡、石油網絡、天然氣網絡等能源節點互聯起來,以實現能量雙向流動的能量對等交換與共享網絡。”
其實百度百科的對于能源互聯網的詮釋,不妨理解為是能源互聯網的狹義概念,是對能源互聯網技術內涵的解釋。就像百度百科對互聯網的解釋包括:互聯網是網絡與網絡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絡,這些網絡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且巨大的全球化網絡。
當然,能量的互聯互通與互操作,只是能源互聯網所展現出來的技術表象,更深層的業務-技術內在,其實與智能電網密切相關,這里不妨借鑒歐洲標準委員會-歐洲電工標準化委員會-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智能電網協調組(CEN-CENELEC-ETSISmartGridCoordinationGroup)所制定的“智能電網架構模型”(SGAM)。按照SGAM的理解,智能電網應該是三個維度的立體系統,包括:
(1)電力供應鏈維度,包含發輸變配調用等領域;
(2)從電力業務層級維度,包含作業、流程、業務、企業、市場等層級;
(3)是技術實現維度,包含設備、通信、信息模型、功能、業務應用等層級。

這三個層級縱橫交織,每個層級又有自己特定的技術和業務內涵,縱向又分不同的應用領域貫穿各個層級,構成了電力系統的能源互聯網理解。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